【摘要】近年來,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前往國外留學訪問的學者日益增多,但對于此類學者歸國后的追蹤和評估工作尚未形成統一系統的評估體系。為保證公派出國訪問學者歸國后發揮最大作用,本文從微觀和宏觀層面分析了追蹤和效益評價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并且從科研創新、教學改進和國際化交流三個方面對效益評價體系提出構想。
【關鍵詞】公派留學 訪問學者 追蹤 效益評價
一、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背景
21世紀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邁上國際化的進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腳步加快,以進一步增強全國高等教育水平,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縮小與世界一流高校的差距。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為高等教育實現國際化、為高教人員提升能力和水平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由國家出資資助留學人員赴國外研修,加強重點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并與國外高校和學術機構合作并達成可持續發展共識。
2016年國家留學基金委共資助六萬余人在95個國家留學,新派出三萬余人中約一半為訪問學者,為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奠定堅實的基礎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無論對于學者本人、所在單位還是國家都具有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但目前國內鮮有對于訪問學者歸國后的追蹤和效益評估,主要原因是追蹤周期長且效益無法簡單量化,但這些原因并不能否定這一工作的必要性,因此本文將從各方面對這一工作提出主要思路和構想,以期相關單位和個人能以此為支點切實完善效益評估體系,從而最大程度發揮歸國訪問學者的效益,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二、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選派工作流程
國家留學基金委對于申請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的訪問學者采取個人申請、單位審批、受理機構審核推薦、專家評審的方式最終確定錄取人員名單。個人根據所申請項目的選派辦法網上提交申請,并將相關材料交由所在單位和受理機構初審。初審的內容包含國內教學及科研成果、研修計劃、國外合作導師介紹、綜合素質、發展潛力等。初審通過后再由國家留學基金委進行專家評審,并根據專家評審意見確定最終錄取人員名單。
在這個過程涉及到的個人和單位除了訪問學者本人以外,還有其所在院系或部門、所在單位、教育主管部門、及國家留學基金委。訪問學者申請時使用的網上信息平臺不但能夠展示訪問學者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成就和成果,是一份完整詳實的個人簡歷,同時也是上述單位了解訪問學者研修計劃和目標的平臺。訪問學者在網上申請時需要就研修計劃和目標填寫非常詳細的內容,包含但不限于現有學術成果、計劃研修方向、具體研修計劃及時間安排等等,其中研修計劃是訪問學者對留學過程的自我規劃和目標設定,也可作為相關單位在訪問學者回國后對其效益進行追蹤和評估的依據和參考。
三、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追蹤和效益評估的必要性
對國家公派出國訪問學者歸國后進行追蹤和效益評估,無論是從個人層面、派出單位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層面、以及國家層面而言,都有著絕對的必要性。
1.對于訪問學者來說,建立完善的歸國后追蹤和效益評估標準和體系有助于督促訪問學者在出國前明確自身留學任務和目標,做到帶著問題出國,通過在國外的學習探索思考解決問題的途徑,才能帶著收獲回國。由于每位訪問學者的具體情況不同,因此其留學目的也各有差異,其中不乏有個別訪問學者忽視了其訪問學者的身份,以游為主,以學為輔,成了名副其實的游學。建立追蹤和效益評估體系能夠提醒和督促訪問學者在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做到勞逸結合、張弛有度。
2.對于所在單位和地區來說,持續的追蹤和效益評估有助于增強該校師資力量,并擴大所在地區的留學效益,產生輻射作用。對于高等院校來說,國際化是教學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的標準之一,也是衡量該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訪問學者歸國后的在教學和科研上所獲的成果和成就不僅是其個人的榮譽,也為其所在院系和學校增光添彩,擴大學校和所在地區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報考所在學校,吸引更多優質人才前往所在地區,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3.從國家層面來說,對訪問學者歸國后的效益進行評估也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為配合國家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經濟率先轉型升級戰略的實施,做好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地方合作項目的選派工作,國家留學基金委采取與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具體確定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資金配套比例、選派規模、類別、期限、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及其他有關事宜。因此對于訪問學者,特別是參與西部地方合作項目的訪問學者而言,其歸國后的成果是項目效益的最直觀體現。
四、對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歸國訪問學者的追蹤和效益評估的構想
由于訪問學者是被追蹤和評估的對象,且其所在單位和教育主管部門對其行使直接管理職能,因此其歸國后的追蹤和評估工作應主要由其所在單位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牽頭,從而保證這項工作在公正客觀的基礎上具有可操作性。所在單位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于歸國的訪問學者進行追蹤和效益評估。
1.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對于有教學任務的訪問學者來說,可以依據其教學改革程度和教學效果對訪問學者進行考察。大部分訪問學者在留學期間以學生的身份走入課堂聆聽國外教師授課,對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有了切身體會。因此回國后可以就訪問學者對于所授課程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或者是否能夠開設新課程或雙語課程等方面進行追蹤和分析。同時也要關注教學工作的直接對象,即學生,對于訪問學者重新回到課堂后的改變有怎樣的體驗和評價。學生對于專業的興趣、課堂的參與程度、自我學習的方法、文化視野的開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等都可納入對訪問學者教學工作的追蹤和評估體系中作為效益評估的標準。
2.科研成果和前沿創新。科研成果是訪問學者在國外所學所獲最重要的體現,其訪學內容之一就是與國外留學單位導師共同研究相關課題,并就研究內容和成果以適當形式呈現,例如發表論文、參與國際會議、申請課題或項目、取得科研創新成果等等。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訪問學者出國前對自己的研修計劃和時間安排,以及訪學過程中對計劃的執行和隨機應變的能力。訪問學者在留學期間學習到的除了國外導師對于科研的嚴謹態度外,更學到了選題及寫作等方面的方法,同時也加強了英文的論文寫作能力,這些態度和能力都會在歸國后的科研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并且持續影響訪問學者,因此對大多數訪問學者而言,歸國時間越長,科研成果越豐富。因此所在單位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可以將科研成果作為最重要的效益之一進行長期的追蹤和效益評估。
3.國際化交流與合作。訪問學者利用國家公派留學的機會前往留學單位進行訪問和學習,宏觀層面上豐富了兩個國家的教育交流活動,微觀層面上更是帶動了兩個地區、兩所校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為日后開展區域合作項目、教育資源共享、師生交換互訪、產學研一體化和國際化奠定良好基礎。具體來說可以考察訪問學者歸國后是否與國外導師或其他專家共同推進學術研究,是否帶動更多國際交流活動,是否能夠參與更多國際項目等。從這些角度對訪問學者進行追蹤和效益評價,不但能夠增進訪問學者本人與外方導師建立的了解和互信,更能促進其所在學校和地區的國際化進程,從而推動雙向互利的中外國際交流合作模式。
綜上所述,盡管對于訪問學者歸國后的追蹤工作周期漫長,效益評估工作無法全盤量化,但對于國家公派出國留學項目的追蹤和效益評估仍是十分必要的,且對于訪問學者本人、所在單位和地區以及國家都大有裨益,具有可持續發展性。因此有關單位和機構應從教學改革和效果、科研成果和前沿創新、以及國際化交流與合作方面構思,設立完善的追蹤評估體系,為已經歸國的訪問學者和日后即將參與公派出國留學的訪問學者搭建更好的平臺,使其能夠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實現從個人到國家的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黃明東,姚建濤,陳越.中國出國訪問學者訪學效果實證研究_黃明東[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6(5):50-61.
[2]李金芬.國內訪問學者制度研究[J].當代繼續教育,2015(10): 42-49.
[3]劉嬋娟.高校教師發展研究初探-“國外訪問學者”模式實證考察[J].科技風,2011(15):240-241.
[4]蔣玉梅,劉勤.高等教育國際化視野下教師出國訪學收益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5():62-70.
作者簡介:梁婧,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教務員,助理工程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