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章琴
譯林版《英語》一改原來牛津版《英語》中的“Review and check”為“Project”。Project側重于“綜合”與“語言實踐”教學,編排了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一些開放的語言實踐項目,試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語言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思考、調查、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展示成果的過程中體驗語言學習的成就感,培養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本文將結合筆者參加優質課比賽教學實踐,與各位老師分享自己對四年級上冊Project 1 My school life單元教學的探索、思考與教學建議。
一、適當增增減減,創造性文本再構
Project板塊的設計涵蓋了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力求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思考、合作、討論、交流等環節,來完成相關話題的任務,并在其中掌握知識。每一個Project板塊的設立的知識點實際上都是前幾個單元里知識點的總結和升華。如果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板塊的要求去設計學習任務,想在一課時之中完成教學難度較大。最終將很難實現Project單元的價值和功能,不利于學生有效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Project單元的教學設計對教師解讀教材、整合教材、活化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讀懂項目的要求,更應看清、看透項目背后的內容。
筆者在處理四下Project 1 My school life單元My timetable這一板塊時,考慮到讓學生在課堂完成整張英文課程表,一比較費時,二學生也不太可能記住一周所有的課程安排,因此在設計時只讓學生填寫自己最喜歡的一天的課程表。收集五天的課表就完成了整周的課表,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降低了難度,還達到了實際效果。另外,在處理Make your school map板塊時,提前讓學生設計好學校地圖,課前完成Cut,Stick and Colour三個步驟,課上增添了“Decorate”這一步驟,使之設計的地圖更加符合自己的校園環境。
筆者在實際教學時對Project單元的教材文本進行了增減、創造性利用,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真實情景,漸進性語言實踐
創設真實情景學情景應是:寓生活于幫助學生明確情景意義,促使其感悟和內化所學的語言;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自然生成的語言情景,使語言教學和語言運用相輔相成,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語言的能力。Project單元需要教師通過創設接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各種真實情景,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感悟語言、操練語言和拓展語言,從而有效開展綜合語言實踐活動。
如本課中所有語言訓練圍繞“學校”這一話題展開,筆者從Talk about your school入手進入本課的學習。學生本身就在校園中,這是學生最熟悉的語言情景。筆者通過螺旋上升、漸進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校園環境:What can you see in your school? Where can you …? What can you do in your classroom/in the playground/ in the music room/ …? 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等問題,不斷喚起學生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短頻快”地恢復語言表達的感覺,以及愿意與教師用英語交流的興趣。然后引出本文的主人公Tom。筆者向學生展示了Tom的課程表,三個謎語猜出Tom喜歡的學科,很自然地讓學生談論自己的喜歡的學科與理由。接著筆者問:Oh,you like PE. When do you have PE? 學生回答:I have PE on Monday, Wednesday and Friday. 筆者繼續追問So you have PE on Wednesday. Do you like Wednesday?What lessons do you have on Wednesday? 從而很順勢地通過學生的介紹了解學生的課程表。有了真實情景的創設,教師語言的引導及追問,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開展語言實踐活動,實現了語言的有機注重語輸出,真正體現了用英語做事情的教學目的,介紹校園生活當然是娓娓道來。
在Project單元創設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真實場景和營造交流氛圍,能有效促使學生全面理解和綜合運用舊知,它契合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為本,回歸生活,注重發展因此,在進行Project單元教學時,教師要創設真實并充滿情趣的教學情景,為學生開展語言實踐提供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實效。
三、提升學習成效,課內與課外融合
由于《英語》教材中的Project單元不僅涉及到前面至少四個單元的核心語言知識,還要求學生通過合作分享和動手實踐完成語言項目,使得該單元的教學容量偏大,如何提升課堂學習成效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實踐證明,通過課內和課外學習活動的有機融合是解決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科學規劃教學內容,深度分析教材文本,根據學生所有擁有的學習資源狀況,自主學習的時間條件與能力水平,合理分配課內學習任務和課外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習更具延續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本課的前期試教過程中屢次出現拖堂現象,課堂任務均難以徹底完成,尤其是在B板塊的學校地圖制作環節,學生會用將近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組內的設計、剪裁、粘貼、涂色,從而嚴重限制了最后匯報的準備與展示時間,以至于匯報效果很不理想。基于此,筆者采取了如下解決方法:
首先,教師將B板塊的地圖制作這一簡單作業移至課前完成,課上只要完成裝飾環節,這樣一來能節省課堂上一部分寶貴時間,二來能讓學生在課前能夠熟悉單元主題,為課堂學習做好心理和知識準備,并鍛煉了學生的預習能力。接著,在地圖裝飾環節,學生運用筆者在教學中對自己的評價—貼紙進行裝飾。筆者也考慮到并不是所有學生都獲得了貼紙,讓學生通過語言I want …得到自己想要的貼紙裝飾自己的地圖。
這樣的處理使得學生既能在課前具有較為寬裕的時間來設計精美的地圖,又能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介紹My school life,還能在比較了解西方學生學校生活的基礎上,說一說The dream of my school life。為學生語言口語表達能力能得到更全面、更充分的訓練提供時間保證。
最后在布置作業環節,教師將課中的寫作任務The dream of my school life轉化為課后的改進行為,要求學生以郵件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想法,從而擴大課堂的學習影響力,將課內話題自然延續到課外,從而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舞臺。
教師要具有大課堂觀,敢于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學生的學習從課外引入課內,再從課內帶出課外,將課內課外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搭配和高度融合,在提高日常課堂學習效率的同時,使課外更為廣闊的課堂成為學生提升興趣、開闊視野、發展能力、展示個性和塑造性格的平臺,從而為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四、尊重主體意識,合作性學習培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逐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歸還學生應有的話語權,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活動、積極嘗試、主動實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會分享各種學習資源。Project板塊的學習實際上是將學生之前學過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這就使得學生的興趣更加濃厚,并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的分組和分配任務,而且還可以積極地進行研究和討論。Project板塊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在其中起到的只是一個引導者、促進者和監督者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分配任務,促進其積極主動交流合作,同時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個性進行積極的監督,促使他們有紀律地約束自己,從而達到對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譯林版《英語》教材中Project單元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師在設計該單元教學時,可以通過以上四種策略來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主動實踐,緊密關注及反思學生的語用能力方面出現的問題,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語言任務中形成語用意識、主體意識、合作意識和實踐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從而有效達成Project單元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