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佩
【摘要】跨文化交際是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交際研究能幫助我們了解文化是如何滲透進我們的生活,引導我們思考,最終影響我們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
【關鍵詞】跨文化適應理論 《中美跨國婚姻》 文化震蕩 文化適應
一、導語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與空前流動的信息和資本一樣,大規模的人群越過民族國家的邊界,到異國定居、求學、短期工作或者旅行。國際遷移者與遷入國主流社群間的文化差異,勢必對發生接觸的雙方造成不同層次的社會心理后果,并且影響到遷入國文化本身。從個體層面而言,頻繁的遷移和流動會改變個體的文化認知和文化歸屬感。而就群體層面而言,面對大規模人群勢不可擋的國際流動,不同的主流社群會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進而將自身型塑為“文化熔爐”或者“文化多元主義”。本文以跨文化交際理論為基礎,以紀錄片《中美跨國婚姻》為素材,以期理解遷移活動給移居者和遷入地主流文化群體等帶來的社會心理影響。
二、跨文化適應理論
二十世紀中后期,John Berry提出“跨文化適應模型”。John Berry的“跨文化適應模型”建立在文化保持程度原則上,即個體在什么程度上重視并愿意持有原始文化身份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接觸客居地文化。由文化保持程度原則可推出如下作為“跨文化適應模型”建立基礎的兩個問題:1.是否愿意保持原始文化身份與文化特征?2.是否愿意與客居地成員建立并保持良好關系? John Berry的跨文化適應模型表明旅居者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客居地文化,并保持或放棄原始文化身份。該模型屬于二維分析模型,關注旅居者與客居地文化之間的雙向影響。此外,John Berry提出了有關旅居者可能產生的心理問題的“文化適應壓力”理論(Berry 1990)。文化適應壓力的程度受適應經歷與壓力來源數量的影響,不過三者為偶然性而非必然性關系。
三、《中美跨國婚姻》中的文化震蕩
1.語言震蕩。語言震蕩起因于不熟悉地主國的語言。因為語言隱含著一個文化的價值信仰與社交關系的線索。如果不懂當地的語言,就會失去適應新的語言符號環境的能力。
紀錄片中珊蒂沒上過大學,基本上不懂英語,于是語言問題就成了她和史蒂芬之間的障礙,也成了她適應美國生活的障礙。因為不懂英語,當史蒂芬把珊蒂接到美國,并第一次向珊蒂介紹自己家里的擺設時,史蒂芬說得頭頭是道激動萬分,但珊蒂卻一臉迷茫。語言震蕩不僅造成了珊蒂和史蒂芬之間的交流障礙,而且也阻礙了珊蒂融入美國社會。由于不懂英語,珊蒂無法單獨出門,出門必須要史蒂芬陪在身邊,這就造成了珊蒂對史蒂芬的過度依賴,而且也導致珊蒂無法真正融入美國社會。
2.文化距離。文化距離是指旅居人的文化與地主國文化之間的差距。例如,中國文化與美國文化之間的差距遠遠大于歐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由于中西婚戀觀的不同,珊蒂和史蒂芬鬧過一些矛盾。在認識珊蒂之間,史蒂芬接觸過一個名叫茉莉的中國女性,這件事珊蒂并不知情。一次偶然的機會,珊蒂發現史蒂芬的電腦里還保存著茉莉的照片,而且和茉莉還有郵件往來。于是珊蒂醋意大發地質問史蒂芬,并覺得史蒂芬這樣做是不愛她不尊重她的表現。但史蒂芬一臉迷茫,覺得這樣做并無不妥。并解釋說,他并不愛茉莉,只是把茉莉當成自己的朋友,覺得朋友之間偶爾聯系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珊蒂并不相信,一定要史蒂芬刪除關于茉莉的一切并斷絕和茉莉的往來才肯罷手。
四、《中美跨國婚姻》中的跨文化適應
1.疏離感。疏離感產生于旅居人認同和保留自己文化的強烈欲望。對于地主文化的排斥使得旅居人把社交圈子僅限于認識的幾個朋友或工作伙伴,并且使得他們竭力尋找與自己同文化的人進行社交。
珊蒂到美國后,由于語言不通,在加上沒有工作,整個生活圈子里就只有史蒂芬和拍攝紀錄片的美籍亞裔女導演黛比。在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強烈差異下珊蒂和史蒂芬鬧了矛盾后,珊蒂就會向黛比傾訴,因為黛比使她認識的唯一會說中文的人,而且黛比是亞裔,兩個人會有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由于種種客觀原因,再加上珊蒂剛開始主觀上沒有融入美國社會的強烈愿望,珊蒂在美國有種強烈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2.儒化。當旅居人產生強烈的想適應新文化環境的愿望時,儒化的現象也跟著出現。旅居人開始接受地主國的文化并慢慢減低自己原來文化的重要性。
在經歷了和史蒂芬大大小小的各種矛盾和短暫的離婚危機后,珊蒂開始反思自己,并努力適應美國文化。原本對英語一竅不通的珊蒂,考試報培訓班努力學習英語,并慢慢開始用英語和史蒂芬對話。慢慢地珊蒂也開始和史蒂芬去見一些朋友,用英文和朋友們交流,并和朋友們一起玩耍。以前由于中美文化之間的差異,珊蒂和史蒂芬經常鬧矛盾,現在由于珊蒂和史蒂芬都學著慢慢體諒彼此和適應彼此,兩人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五、結語
通過對紀錄片《中美跨國婚姻》的分析,不難看出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國度間的語言文化不同,人們的看法、行為和表現必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跨文化之間的主要障礙不是語言,而是思想觀念和社會文化。因為有文化差異,才造成了文化沖突,有了這些文化沖突也就預示著最終的融合,沖突只是文化融合的過程。不同的文化之間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懷,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標準去衡量哪個民族的文化更優越,事實上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應受到人
們的尊重,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形態背景下沉淀下來的,都有其獨到之處。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遇上了文化沖擊,嘗試著去適應目的語的文化,同時沿襲自己的文化方式,兼顧二者顯得更為明智,適應總是這個世界上永恒不變的真理。
參考文獻:
[1]安然.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9(08).
[3]陳國明,余彤.跨文化適應理論建構[J].學術研究,2012(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