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許方霄
10家北京市屬醫院展示臨床研究科研計劃
2016 年12 月14 日,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舉辦了首屆臨床研究大賽決賽,來自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10 家北京市屬醫院醫生團隊向專家評委們展示了他們的臨床科研計劃。如:新生兒聽力損失危險因素、孕婦羊水微生態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全腔鏡乳房皮下腺體切除術、隱匿性腦卒中與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這些針對疑難重癥的臨床科研項目,將來可能會為患者治療帶來新福音。
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潘蘇彥表示,臨床研究是醫學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舉辦臨床研究大賽,就是要突破疑難重癥患者的治療瓶頸,通過推動臨床理念創新、技術創新,來不斷提高市屬醫院醫務工作者臨床業務能力,促進基礎醫療質量和臨床診治水平的提高,讓更多的疑難重癥患者看到希望,得到醫療科技創新帶來的健康實惠。潘蘇彥說:“這次臨床研究大賽,對促進醫療科研成果更快轉化、更多惠及患者的意義重大。醫務工作者工作在臨床一線,出于現實需求和工作實踐,從事醫療科技創新有著天然優勢,可以避免脫離臨床做科研或光做科研不考慮實際產出等情況。這種臨床科研針對性強,這種創新產生成果應用于臨床可以更直接解決臨床問題,縮短轉化周期,使更廣大的人民群眾實實在在地享受到實惠。”
“沒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就沒有一流的學科;沒有一流的學科,就沒有一流的醫院。”潘蘇彥說,為提高市屬醫院醫療科技創新能力,促進醫療水平提升,北京市醫管局多年來通過“揚帆計劃”、“培育計劃”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因勢利導激發醫務人員創新活力,持續推動市屬醫院科研跨越式發展。僅2015 年,北京市屬醫院新立項的局級以上科研項目,就達到1045 項,比上年增長16.8%。

在比賽現場,10 家市屬三甲醫院入圍項目的負責人分別展示了不同醫學領域的科研成果,這些臨床研究不僅盯住了疑難重癥的瓶頸,而且悉心地想到了患者的痛點,不僅做到了將臨床科技創新服務于社會、民生,更將醫者仁心通過臨床傳遞給患者。
怎么讓患者減少病痛且更有尊嚴?怎么讓病人術后更好地康復?在臨床研究大賽決賽現場,入圍決賽的10 個臨床科研創新項目覆蓋腫瘤病人、新生兒、老年人、孕婦等群體,充滿醫者對患者的仁心關愛。如:北京友誼醫院由王子函牽頭的入圍項目,采用全腔鏡乳房皮下腺體切除術治療乳腺癌的研究,采用微創技術,在確保患者達到最好腫瘤根治效果的同時,保證了患者近乎完美的外觀。天壇醫院由彭宇明牽頭的項目,關注老年人卒中患者術后認知功能下降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未雨綢繆,建立前瞻性隊列,為術后認知功能障礙防治提供新的臨床依據。
作為腦血管病臨床研究專家,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說,臨床研究一直被誤解、被輕視,很多人認為臨床研究就是病例報道、經驗總結或者手術技術革新。其實,每個疾病的診療指南,都來自臨床研究。
王擁軍教授還以由他負責的CHANCE研究為例,介紹了臨床研究的重要性。該研究成果發現:與單用阿司匹林比較,阿司匹林合并氯吡格雷治療早期缺血性輕微腦血管疾病患者,可使其3 個月卒中復發率降低32%,且未增加出血風險。該研究結果有望每年為我國減少10 萬例再發卒中患者,以每例卒中患者直接住院醫療費用約2.5 萬元計算,每年可為我國節省約25 億元醫療費用。該方案亦將在全世界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這將會惠及全世界急性輕度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
此外,這一研究的意義遠不止于一般醫學研究對于治療決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意義是,它樹立了我國臨床研究的信心,突破了我國重大新藥創制臨床評價的瓶頸,為腦血管病研究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潘蘇彥表示,為貫徹落實中央和市委有關建立分級診療體系、疏解非首都功能要求,按照把北京市建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新的功能定位要求,2016 年市醫管局進一步加大了推動市屬醫院轉型升級力度,從傳統的規模擴張型轉為以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內涵式增長,強化22 家市屬三級醫院診治疑難重癥的功能定位,著力建設學院型醫院,重點將市屬醫院特別是綜合性醫院打造成為疑難病癥診療中心、重大新技術應用中心、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心、高水平科研創新中心,實現市屬三級醫院回歸分級診療體系頂端的轉型升級。
“當三甲醫院瘦身成功、常見病和慢性病分流到社區,能不能把疑難重癥患者承接上來,各大醫院之間拼的關鍵是學科實力。”潘彥蘇說,因此,北京市醫管局一直重視市屬醫院的學科建設和健康發展,主要是定方向、強學科、育人才這樣“一體兩翼”的思路,帶領22 家市屬三級醫院,將學科建設作為市屬醫院集團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