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5日應約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特朗普祝賀中共十九大勝利閉幕,祝賀習近平再次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這是中共十九大之后習近平與外國領導人通的第一個電話,也是特朗普訪華前兩國領導人的一次重要通話,它發出了中美關系的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中國高度重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中美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是人類通向這一命運共同體最重要的臺階之一。中美關系積極向好既是兩國社會、也是國際社會的福音。
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在很短時間里建立起良好的個人關系和彼此建設性的工作溝通機制,兩位領導人通話非常頻繁,這樣的互動堪稱為維護、發展中美關系給兩國社會做出了表率。
說到這里,我們不能不遺憾地指出,美國精英群體里圍繞中美關系的復雜聲音還是蠻多的。在最近一周里美國務卿蒂勒森和國防部長馬蒂斯分別直接或不點名地指責中國對外搞“掠奪性經濟”。美國之音星期三將蘭德公司本月初的一份報告又拿出來炒作,該報告認為美中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比6年前上升了。
蘭德公司列出了中美因為朝鮮半島、臺海、南海等問題發生沖突的各種可能情形。盡管中國智庫界也存在對中美關系悲觀的分析,但那些分析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會走上大眾媒體,刺激社會情緒。中國學界有維護中美兩國民間友好氛圍的覺悟,因而對發布悲觀聲音往往是克制的。
事實證明,在美國所謂極度“自由”的輿論生態中,對外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的主張通常趾高氣昂,而溫和的聲音則不得不多一些小心,很多時候需要察言觀色。進一步對比中美輿論,中國這邊一般對兩國關系更積極些,美國媒體則更消極些,后者更愿意通過給中美關系找麻煩來彰顯自己的影響力。
美國有些人對中國的高速發展存在焦慮和危機感,這影響了他們看待中國和中美關系的基本心態。他們總是覺得中國變“傲慢”了,對要求中國遵守美國主導的所謂國際規則出現了某種強迫癥似的敏感。他們變得看什么都是“原則”,把美國“不能讓步”看得很重。
隨著中國變得強大,我們的利益在擴展,保護自己利益的行動面會跟著擴大。即使每一件事上和過去用力差不多,但今天這種事情多了,加上中國明顯上升了的實力背景,外界就會感覺中國“更強硬了”,無形的壓力感會慢慢積累。
實際上,一個實力增強了的國家會總體上“更堅決”保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確定而正常的。美方如何對待中國的這種變化,可能是中美關系中真正的變量。
華盛頓如果決心保持中國發展起來之前亞太國際關系的狀態,反對任何調整,中美關系就會很麻煩。如果美方承認、接受中方的正當權益,愿意與中方共同推動兩國關系的與時俱進,厘清基于新發展現實的兩國核心利益線,那么中美關系就有望長期穩定。
總的來看,中美雙方都有要維護兩國基本合作態勢的戰略理性,但是雙方的摩擦越來越多。很多時候摩擦不是中方主動發起的,而是美方向中國提各種各樣的要求,如果中方不接受或不全部接受,美方就會上綱上線,它的這種強勢是當下對中美關系穩定的一大干擾。
然而迄今為止,中美關系正面因素的積累不斷跑贏負面因素的滋生,這當中很可能是兩國社會對互利共贏的真實意愿在起作用。民族主義在中美兩邊都有,它們咋呼的方式不同,但現實主義的理性不會在重大選擇面前退縮。中美關系還是值得看好的。▲
環球時報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