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票
事實上。水富縣為了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在政策、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就連廠里技術人員都由黨委、政府提供免費培訓。在一系列組合拳的背后。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開始了創業之路。不但他們富裕了。而且還帶動了大批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一場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號角已經在水富縣吹響,“務工不離鄉,照樣奔小康”的夢想正變為現實。
李大國:把產品賣到世界各地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就實現了呢!”這句話用在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大國身上恰如其分。
李大國既是一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也是把豬鬃產品賣到世界各地的一個企業家。
1989年,為了賺錢養家糊口,李大國先后到江蘇、浙江、四川等地豬鬃廠打工。
打工期間,李大國就特別能吃苦,很快他就掌握了豬鬃生產技術。在每年春節回家期間,他都要到各村和屠宰場了解市場行情。
每次返回工廠,他都會為廠方帶回去大量的豬鬃原料,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對豬鬃生產、市場銷售、渠道組建都做到心中有數,而且還能賺到一筆額外的收入。
通過幾年的打拼,李大國萌發了回鄉創辦豬鬃加工廠的夢想。
1994年,回鄉創業時,李大國身上只有1萬元的積蓄,但他壯著膽子向親戚朋友籌集了2萬元,雖然只有3萬元的啟動資金,但水富縣虹啟豬鬃廠還是拄牌成立了。
豬鬃廠成立后,4名打工時認識的同事也加入了李大國的創業團隊。
因為啟動資金有限,生產場地太小,雖然名為豬鬃廠,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小作坊,但他畢竟開始了創業之路。
為了節省成本,李大國經常挑著籮筐走村串戶,向農戶收購原材料,然后將原料加工成豬鬃半成品后再賣出去。
在李大國創業之初,海外連續發生兩次戰爭,參戰軍隊大力搶購豬鬃產品保養武器,豬鬃價格也就一路扶搖直上,李大國從這兩次戰爭中掘到了第一桶金。
在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的產品展示區,記者見到,一把豬鬃做成的梳子售價200元,一把牙刷售價68元。
貴有貴的原因,這種豬鬃做成的產品,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不帶靜電,因此用這種產品保養武器也就成了各國軍隊的首選。
“我也算發了‘戰爭財的人。”直到今天,李大國對掘到第一桶金的事情仍津津樂道。
嘗到甜頭的李大國,創業更加有信心和動力了。
199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購買了水東村一個倒閉的鄉鎮企業場地進行改擴建,生產經營條件得到改善,生產規模也有了極大的提高,銷售渠道和市場更加廣闊。
2007年,李大國改變了經營模式,將個人獨資公司改為股份制公司,對為企業貢獻大、已成為公司生產管理骨干力量的員工給予股權激勵,讓大家擁有公司的股份,成為公司的股東。
實行股份制改革后,職工都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家,把公司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企業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大大增強。
“通過股份制,把虹啟豬鬃廠的利益和職工捆綁在一起,打工的村民變成股東,有了分紅的權利,達到了農民工和企業雙贏的目標。”李大國說:“公司有很多老員工從建廠就一直干到現在。”
采訪中,一位農民工興奮地說:“跟著李大國干,我們有信心。”
同時,為減輕員工的勞動量,提高工作效率,李大國還新購置了自動梳毛機2臺。
2011年,首次實現對外貿易收入6萬美金,填補了水富縣對外貿易的空白。
2012年,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現在,公司的產品遠銷國外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為了讓更多人走上富裕的道路,李大國帶頭個人出資100萬元,并聚集動員新股東,新組建了金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注冊資金600萬元,經過幾年的發展,金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總資產近2000萬元。
2012年,李大國從湖南引進野生葡萄,經過培育之后,現在已經發展為水富縣葡萄種植基地。
為了擴大種植規模,帶動更多的村民致富,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在向家壩鎮水東村和大池村流轉土地1700畝建立優質核桃示范園和葡萄園,租用期限為40年。
在葡萄基地里,記者見到,因為葡萄掛果過多,一個用鋼絲做成的葡萄架已經被壓塌了。
李正洪是周家灣村民小組葡萄基地的管理人員,他介紹,周家灣村年輕力壯的都出去打工了,家里更多是老人和婦女,基地按照600元一畝的價格從村民手中租用土地,土地流轉之后,這些老人和婦女又可以來到基地打工,每天都有近百元的收入。每年公司支付給農民工的工資就接近70余萬元。
隨著收入的增加,村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周家灣村民小組成為葡萄基地后,公司出錢對路面進行硬化,為村民修建了垃圾池。
站在水富縣向家壩鎮周家灣村民小組的觀景臺,從這個觀景臺往下望去,村民的住房散落在葡萄基地里,民居錯落有致,潔白的外墻和綠色的葡萄相映成趣。
漫步在周家灣村民小組,村道潔凈如洗。村民遇見進村的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會熱情地打個招呼。
在葡萄基地的帶動下,村民不但口袋“鼓”了起來,思想也“活”了起來,村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人居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為了讓葡萄實現增值,李大國從五糧液酒廠請來調酒師,用葡萄釀制了幾款不同口味的酒,讓大家品嘗,然后根據大家品嘗后的建議,李大國最終選擇了一個大眾皆宜的口味,這款酒命名為楊值芬在農家樂向記者介紹情況。“紫印”。
如今,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已經發展成集農產品、商貿、日用消費品配送、物流、建筑等行業為一體的公司。
在勤勞致富的同時,李大國不忘回報社會,他非常熱衷于社會公益事業,家鄉的道路建設他先后投入200萬元的資金;在“5.12”汶川地震中,他主動捐款4000元支援災區建設;有幾名學生家庭困難,李大國知道后,主動向這些學生捐資助學。endprint
同時,他積極幫助家鄉村民解決就業難題,村民通過就業的方式增加收入。
在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就有多個這樣的農民工,原來家庭比較困難,一直無力擺脫貧困的狀態。
李大國知道后,安排他們進入公司工作,經過培訓后,這幾個農民工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而且按照他們的收入來算,現在已經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植根三農,共享甘露。”既是云南虹啟實業集團公司的宗旨,也像是一粒種子,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這粒種子現在已經在向家壩鎮生根發芽。
楊值芬:骨子里有種“家鄉情結”
一條清澈的小河靜靜地從山莊旁邊流過,楊值芬從小就和小伙伴們在這條小河里摸魚、嬉戲。這條小河,在她的記憶里承載了太多兒時的幸福時光。
所以,經過多年的闖蕩,雖然她在上海有了自己的事業,但這種刻在骨子的記憶仍抹不去,她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2005年,帶著擺脫貧困的夢想,楊值芬離開了向家壩鎮水東上村,邁開了外出打工的第一步。離家時,她身上只有平時辛辛苦苦攢下的1000元錢。
她的第一站是上海,到目的地以后,面對繁華的都市,她感到無所適從,但生活容不得她慢慢適應,為了生存,她到一家服裝店應聘導購員。
時間是最好的老師,一年的時間過去后,楊值芬已經融入了大都市的生活,在她身上,當初進城的膽怯已經消失了。
而且,經過一年的磨礪,她有了一定的服裝銷售經驗,一個要自己創業的想法在她心里萌芽。
但此時,她身上沒什么積蓄。
她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終于籌集到10萬元的啟動資金。
有了啟動資金后,她租了一間30平方米的鋪面,開始經營屬于自己的服裝店。
剛創業的時候,她忙得天昏地暗,每天起早貪黑,苦苦經營,有時忙得顧不上吃飯。
每當累了的時候,她也曾想要放棄,但想到借來的10萬元貸款,她咬咬牙堅持了下來。
苦心人,天不負。就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苦心經營后,她的生意越來越紅火。
賺到錢后,她還清了貸款,又把店面擴大了一倍。
就這樣,在上海經營幾年的服裝生意后,不但讓她賺到了不少錢,而且也讓她學到了經營和管理理念。
自己雖然富裕了,但家鄉的印記卻始終在楊值芬腦海里揮之不去。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想法越加強烈。
之后,楊值芬轉讓了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服裝店,從上海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家鄉。
回到家鄉后,她和一個好姐妹在水富縣城共同經營一家超市,生意同樣做得風生水起。
可是,每當楊值芬回到水東上村時,山清水秀的村莊和貧窮的父老鄉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怎樣才能改變家鄉貧窮的面貌?怎么才能讓父老鄉親過上好日子?這些想法不停在她腦海閃現。
水東上村距離縣城不遠,而且這里青山環繞,溪水潺潺,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于是,楊值芬產生了回鄉創辦農業生態園的念頭,她想要帶動鄉親們脫貧致富。
她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向家壩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并積極幫助她協調和流轉土地。
在向家壩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楊值芬成立了水富匯成農業有限公司,并邀約幾個好朋友入股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打造一個集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生態農莊。
通過土地流轉,村里有130余戶農戶受益,涉及到500多人。
同時,土地流轉之后,村里有30余人長期在公司務工,不僅使群眾有了租地收入,還有了穩定的務工收入,她每年支付給農戶土地租金就達到30余萬元。
目前,水富匯成農業有限公司已建成純糧釀酒廠、生豬規模化養殖場、水蜜桃、茵紅李、葡萄等種養殖產業。
更為關鍵的是,這些產業之間已經實現了生態循環經濟的目標。
公司用優質的糧食和優質的山泉釀造白酒,用酒糟制作成牛、豬、雞、鴨、魚等飼料,通過化糞池等方式將養殖動物的糞便用于制作沼氣和農家肥,并將養殖、種植等繁育技術無償提供給周邊農戶。
通過這樣的方式,公司實現了餐飲業、旅游業、休閑業之間循環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實現了效益的最大化。
在公司產業的帶動下,村民的生活正逐步走向富裕,村民出去趕集也舍得買一些貴重的物品了。看到村民生活發生了改變,楊值芬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不過,在楊值芬眼里,今天取得的成績,來源于向家壩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她剛創業的時候,由于資金不足,通往山莊只是修了一條簡易的毛路。
時隔不久,向家壩鎮黨委、政府對返鄉農民工創業調研時發現了這個問題,向家壩黨委、政府立即做出行動,由黨委、政府出資幫她進行路面硬化。
“他們抱著滿腔熱情回來,而且都是為了家鄉的發展做貢獻,只有他們的創業計劃成功了,我們的任務才算完成。”向家壩鎮鎮長楊萬春說。
向家壩鎮工會主席唐佳旭也說“工會是職工群眾的‘娘家人,我們不幫他們,誰來幫他們?”
在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楊值芬的創業勁頭越來越足。
田榮明:讓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富裕起來
在江浙一帶打工近20年,高級修理工,回家前是新希望集團杭州公司的運輸隊隊長,每月有一萬多元的收入。他身上這些標簽足以讓人羨慕,如果生活就這樣繼續下去,他的日子也過得有滋有味,但田榮明卻選擇回家創業。
其實,田榮明回鄉創業這件事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次,他回家看望父親,父親對他說:“現在政策好了,村里的‘五保戶有黨委、政府照顧,我卻連‘五保戶都不如。”
在父親的話里,田榮明聽出了別樣的辛酸。他們兄弟姐妹都在外面打工,平時老人生病也沒人照顧,正是父親的這番談話,讓他產生了回家創業的念頭。endprint
剛好,針對農民工返鄉創業,水富縣也推出了多項服務措施,更加堅定了他返鄉創業的決心。
為此,他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項目,回家發展。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了解到林下養野兔的項目利潤可觀,而且這個項目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不高。
他想到家鄉的自然環境也適合野兔生長,有了發展思路后,他回到家鄉開始發展林下養殖。
2015年,田榮明承包了向家壩鎮大池村的32畝林地,成立了水富明輝農業有限責任公司。他在林地周圍圍上鐵網,然后買來1000只野兔,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田榮明說:“野兔主要是原生態生長,肉質口感好,市場前景好,目前市場需求量很大,第一批我就賣出了200多只兔子,收入2萬多元,對我來說收入可觀,加上政府給予很多的支持和幫助,我的信心就更足了。”
在田榮明的帶動下,有幾位返鄉農民工也走上了創業之路,劉仁強就是其中之一。
劉仁強原來在廣州打工,去年,他母親去世后,家里只有老父親一人。
為了照顧年邁的老父親,劉仁強只得辭去了廣州的工作。
家鄉是回來了,但怎么維持生活也是一個大事情。
剛好這時候,田榮明知道劉仁強回家的消息,就去找他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劉仁強也透露了想要創業的想法,但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入手。
田榮明就把自己養野兔的項目告訴劉仁強。
在田榮明的帶動下,劉仁強也養起了野兔、生態雞。
在一片片茂密的叢林中,不時有幾只兔子竄出來啃食青草。這里就是劉仁強野兔養殖基地。
現在養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收入已經和他在外打工時的差不多了。
“下一步我準備壯大養殖規模,相信日子會越來越紅火。”劉仁強說,“這些野兔打洞太厲害了,稍不注意就會打洞溜掉,前幾天還差點溜了一只。”
在劉仁強的野兔養殖基地里,劉仁強對未來充滿了憧憬。
在田榮明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參與到種養殖的項目中。
因此,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田榮明被大家推選為村委會委員。
在市場上,田榮明養殖的野兔能賣到100元一只,未來擴大銷路,他還和外地商戶加強合作,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的目標。
當上村委會的委員后,田榮明更忙了,他每天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公司,還要走村串戶,為村民提供各種幫助。
“只有讓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參與到創業中來,家鄉的貧困面貌才會改變。”田榮明說。
馮學軍:務工不離鄉,照樣奔小康
晚上6點多,在水富盛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藍莓基地里,還有不少工人正忙著采摘藍莓。
“這些藍莓全部采用人工種植、鋤草、施肥,禁止噴灑農藥和除草劑,采摘的藍莓可以直接入口食用。”盛豐公司總經理馮學軍從藍莓枝上摘下一顆藍莓說。
2015年,盛豐公司為了讓更多的村民走上富裕道路,開始成立水富縣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在68名社員中,就有36名社員屬于移民群眾,合作社的成立,為移民群眾提供了一條致富之路。
“現在市場價為50元每斤,畝產量可達到250斤,比種地強多了。”提及種植藍莓的收入,一名合作社社員高興得合不攏嘴。
謝良平是盛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業務部負責人,1994年初中畢業后進^酒廠上班,在酒廠工作了近十年,后來又轉入建材行業。
因為向家壩水庫的建設,家里的土地也被占用了,國家因此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馮學軍、謝良平兩個年輕人不謀而合,決定發展藍莓種植。
剛創業的時候,基地需要從四川引進藍莓苗,每株價格為15元,一畝地可種320株,每畝地的藍莓種苗就需要投入4800元。
加上土地流轉、人員工資,這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就在馮學軍和謝良平一籌莫展的時候,當地政府、工會為他們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服務。
藍莓基地建成后,每年不僅支付當地農民土地流轉費20多萬元,還為農民工提供固定崗位10余個、季節性勞務用工600多個,當地農民可獲得數十萬元的勞務收入。
當地農民已經成為基地“按點上下班、種地拿工資”的工人。
每年的6月初到8月底,是采摘藍莓的季節,在這段時間里,藍莓園里幾乎每天都有人來采摘藍莓,特別周末游客如織、人氣爆棚,藍莓采摘與天氣一樣“火熱”。
合作社還通過親子游、自駕游、藍莓節、農家樂等方式促進全縣鄉村旅游的發展,為城郊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馮學軍在他的藍莓基地。樂的好去處。
采摘期間,周邊幾個農家店的生意也十分火爆,實實在在地帶動了農民增收。
藍莓具有增強免疫力和減緩衰老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被國際糧農組織認定為人類五大保健食品之一,在海內外備受青睞,市場十分走俏。
“我們將大力發展藍莓鮮果供應、休閑采摘、通過電商平臺把更多的藍莓產品賣出去,公司生產的藍莓酒已經完成包裝設計。”馮學軍說。
在采訪期間,這些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帶頭人都一致認為,之所以回鄉創業,就是因為當地的政策環境好。
事實上,水富縣為了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在政策、資金、人力資源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就連廠里技術人員都由黨委、政府提供免費培訓,在一系列組合拳的背后,越來越多的返鄉農民工開始了創業之路。不但他們富裕了,而且還帶動了大批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一場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號角已經在水富縣吹響,“務工不離鄉,照樣奔小康”的夢想正演變為現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