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春
近年來,隨著云南省水利水電事業的發展,云南庫區移民搬遷安置總量迅速擴大。庫區移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能否實現脫貧致富,成為云南省移民開發工作的重點。
云南省麗江市堅持以創建“平安庫區”為抓手,著力維護庫區穩定、促進庫區和諧發展,確保4.5萬移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移民+集鎮,庫區崛起新集鎮
汽車行進在麗江永勝縣濤源鎮的金江坪、堡子坪等江畔小鎮,沿線的居民小洋樓一棟接著一棟、小超市一家挨著一家、農貿市場熱鬧非凡,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濤源移民庫區由魯地拉電站的移民組成。整個庫區由金江坪、堡子坪、太極、紫崗等4個集鎮安置點和11個農村安置點組成,共有移民5372戶、20587人。”永勝縣移民局常駐濤源庫區、負責工程建設管理的芮向明介紹,在移民搬遷安置和后期扶持中,麗江市和永勝縣堅持以移民建鎮為中心,嚴格按規劃進行建設和發展,把原來的“不毛之地”,建成了總面積約3平方公里的新興集鎮,與遠處似明鏡般的金沙江遙相呼應,構成了一幅“高原平湖、集鎮新居”的靚麗風景,成為云南全省移民建鎮的典范。
據介紹,結合實施“移民建鎮”規劃,濤源庫區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建成了56公里沿江公路,筑牢了道路支撐體系;投入5.4億元,實施了龍開口水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確保6.9萬畝農田得到灌溉,建立了水利支撐體系。
“原來的堡子坪,到處都是塵土飛揚。現在,主要的集鎮道路和入戶的村道都變成了柏油路、水泥路,衛生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堡子坪移民安置點,來自紅東村民小組的陳鶴高興地說,現在的基礎設施條件,都能跟城里比美了。
在鮑應倫家新建的小洋樓,女主人正在打掃衛生。“自來水接到了家中,現在用水很方便。”女主人介紹,他們原來居住的地方,十年久旱,經常缺水。
“剛搬遷過來的時候,整個庫區環境臟亂差現象十分突出。”芮向明介紹,為了盡快提升庫區人居環境,縣里結合實施移民后扶項目,打響了建設美麗潔凈濤源庫區攻堅戰。到目前,已分別在4個集鎮安置點建成了4個農貿市場和污水處理站,在濤源建設了一個大型垃圾填埋場。11個農村安置點都建起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站,設置了垃圾箱,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對垃圾進行定時定點集中清運處理,對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回收利用。
現在的濤源庫區,正在實施濤源集鎮和11個農村安置點的綠化項目。“光濤源集鎮的綠化項目,總投資就達到3820萬元;11個農村安置點的綠化項目,投入也達到了2016萬元。”芮向明介紹,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從規劃布局到樹種的選擇,都廣泛聽取移民的意見建議,充分體現了民意。
移民+旅游,村落變身旅游景區
在麗江古城區七河鎮金龍移民新村,村民的房前屋后、村道兩邊的空地上都種上了園林玫瑰,把整個村子裝扮得格外美麗迷人。村子周圍,規范化種植的食用玫瑰隨風搖曳,不時飄來陣陣花香。
從提出建設“玫瑰莊園”設想,到建成遠近聞名的九色玫瑰小鎮、亞洲第一彩色小鎮、與國際接軌的智能旅游小鎮,短短幾年間,麗江玫瑰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介入,使金龍村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全省移民安置點轉型發展的樣板,為移民庫區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樣本。
金龍村由緊緊相連的金竹、龍竹村組成,共有16個村民小組、442戶、1858人,是由金安橋、龍開口水電站庫區所涉及的5個鄉鎮、28個村民小組的移民組成的移民新村。2014年,麗江玫瑰小鎮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村里簽訂緊密型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九色玫瑰莊園”,把金龍村打造成為“九色玫瑰小鎮”。
漫步在干凈整潔、綠樹成蔭的村道上,一排排五顏六色的房子鱗次櫛比,村民住房的墻面上,都涂著各種各樣的色彩,有的還畫上了3D立體畫,仿佛來到了童話世界。
“村民的房子家家戶戶都一樣,原來很單調。現在涂上各種顏色,畫上3D畫后,一下子變得不一樣了。”龍竹村1組小組長王作義說,剛開始時,他對把自家居住的房子刷成五顏六色心存懷疑,但看幾戶人家涂了顏色畫上了畫后,覺得很好看,于是就選擇了他喜歡的金黃色涂在了外墻上。
把金龍村打造成為“亞洲第一彩色小鎮”,是公司與村里合作開發的第二個目標。公司根據村民意愿和規劃,在村民住房的外墻上,涂上了9種顏色,畫上了3D畫,與“九色玫瑰”相互對應。如今,原來的“九色玫瑰小鎮”,又變成了“亞洲第一彩色小鎮”。
幾位游客正在3D立體圖畫旁擺著各種姿勢拍照,個個玩得樂不思歸。把金龍村打造成為智慧旅游小鎮,是公司和村里合作開發的終極目標。搖一搖,不用等候排隊買票;掃一掃,進入景區暢游無憂。只要擁有一部智能手機,游客就可以完成對景區的了解和網上購物,配送到家。現在,“九色玫瑰小鎮”“亞洲第一彩色小鎮”,正在向擁有國內頂級的高科技與國際接軌的智能旅游小鎮轉變。
目前,金龍村已有了玫瑰小鎮的門票收入返還款。另外,還有近60名村民參與景區旅游服務,月工資收入在2000元以上。
移民+產業,石榴成為新亮點
日前,在麗江永勝縣濤源鎮東安村委會,去年在粑粑坪種下的238畝軟籽石榴長勢喜人。仔細尋找,偶爾能看到有的石榴樹上,結出了少量的石榴。
“再過幾年,就會果實累累。”村黨總支書記、紅安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恒亮,指著幾個套著袋子的石榴介紹,這片軟籽石榴,是省市縣移民部門重點扶持發展的水電移民安置區軟籽石榴種植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這個項目的實施,為魯地拉電站70戶、277位移民找到了一條持續發展的增收致富門路。
近幾年來,省市縣移民部門通過扶持移民建立6個軟籽石榴示范種植基地,帶動庫區發展軟籽石榴10萬畝,把永勝縣65公里長的金沙江沿線建成綠色生態走廊,成為全省產業助推移民發展的亮點。
東安村委會共有4個村民小組、257戶、1052人,其中的大路地、方家坡兩個村民小組,共有126戶、488人,是從魯地拉電站淹沒區搬遷安置到粑粑坪的。搬過來后,土地少了,怎樣才能實現“穩得住、能發展”的目標,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
“省移民局通過調研,把粑粑坪安置點作為試點之一,通過扶持發展軟籽石榴帶動移民增收致富。”張恒亮介紹,這個項目共投入了170多萬元后扶專項資金。移民部門在完成項目規劃、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移栽,并通過驗收合格后,交由移民進行經營管理,獲取收益。
據了解,去年僅短短幾個月,合作社就給移民社員支付了26萬多元務工費,社員戶均收入3700多元。逐步進入盛果期后,用工量將會越來越大,既解決移民就近務工的問題,又增加收入。兩三年后,每畝軟籽石榴的收入將達到2萬元左右,移民社員人均收入將達到1萬元以上。
永勝縣魯地拉鎮米湯地移民安置點共有103戶、452人,全部是傈僳族,從位于魯地拉電站樞紐工程區的落地拉整組搬遷過來。2015年4月,村里通過成立魯移園種養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移民+支部+基地”的方式,建立了100畝軟籽石榴示范種植基地,并被移民部門列為重點扶持發展后扶項目之一,由移民部門安排專項后扶資金、進行統一規劃實施。
規范化、標準化種植的軟籽石榴長勢喜人,與不遠處碧綠的金沙江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一兩年后,這片軟籽石榴將成為村民的綠色銀行。”魯移園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樹對此滿懷信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