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映麗
【中圖分類號】R1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02
地震具有不可預見性和突發性,在地震災難發生之后,救援官兵們需要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第一時間進入災區,面對死亡的威脅、嚴峻的自然環境和救援現場的震撼場景,救援官兵的心理壓力驟然增大,尤其是在救援中目睹群眾死亡,面對一些救援中的遺憾時,他們災后往往會發生一些相應的軀體障礙和心理障礙。本文旨在對這種影響障礙進行調查研究,進而為救援官兵的心理健康干預性治療提供相應的參考方案。
一、地震救災對救援官兵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分析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1.對象
本文選取兩組官兵作為研究對象,分別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1)研究組
隨機選取128名參加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一線救災的官兵,年齡跨度為18~31歲;軍齡跨度為1~11年;職務:士兵98名(76.56%),班長19名(14.84%),排長及以上11名(8.59%);文化程度:初中39名(30.47%),高中62名(48.44%),大專及以上27名(21.09%);婚姻狀態:未婚113名(88.28%),已婚15名(11.72%)。
(2)對照組
隨機選取112名未參與過抗震救災的官兵,年齡跨度為16~29歲;軍齡跨度為1~11年;職務:士兵79名(70.54%),班長22名(19.64%),排長及以上11名(9.82%);文化程度:初中31名(27.68%),高中58名(51.79%),大專及以上23名(20.53%);婚姻狀態:未婚94名(83.93%),已婚18名(16.07%)。
兩組研究對象均為男性,沒有明顯的年齡、軍齡、職務上的差異,并且參與救災之前身體狀況良好,無藥物、酒精依賴、上癮情況。
2.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運用《中國心身健康量表》進行不記名形式的填表統計。問卷中包含軀體狀態調查因素6個(骨骼肌肉、呼吸、心血管、神經、消化、生殖泌尿)和心理狀態調查因素7個(睡眠、情緒、焦慮、行為、情感、盲語、其他)。問卷采取評分制,回答“是”記一分,回答“否”不計分,分數越高說明身心問題越嚴重。
(二)調查結果分析
1.研究組與對照組心身健康因素比較
通過統計學分析,我們發現,研究組與對照組之間的心身健康評分數據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軀體總分平均值,研究組為4.11,對照組為2.09,差值為2.02;心理總分平均值,研究組為3.16,對照組為1.37,差值為1.79;心身總分平均值,研究組為7.27,對照組為3.46,差值為3.81。這組數據對比表明,參與抗震救災的官兵,軀體和心理均發生了顯著的負面變化。
2.研究組官兵軀體狀態與心理狀態的相關分析
通過研究組官兵軀體狀態與心理狀態進行相關分析,我們發現對照組官兵的軀體和心理狀態,在汶川地震前后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而研究組參與過一線抗震救災的官兵,則在軀體和心理上發生了顯著的負面變化,其中軀體上變化相對心理變化較為明顯,突出表現為的乏力、口干、失眠、易出汗,與此同時,不管是軀體上還是心理上,研究組官兵的各項數值均高于對照組官兵的相應數值。另外,研究組官兵的軀體狀態變化與心理狀態變化之間也顯現出了相應的關聯性,除了心血管系癥狀與睡眠狀態(0.11)、情感狀態(0.1)、言語狀態(0.15),消化系統與焦慮狀態(0.14)以及泌尿生殖系與睡眠狀態(0.11)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之外,其他的官兵軀體與心理狀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即軀體狀態問題嚴重,會直接導致相關的心理狀態問題出現,反之亦然。
二、抗震救災對救援官兵心理健康影響的干預與預防
參與抗震救災的官兵,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自然的惡劣和工作的壓力,軀體和心理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果我們不重視對其進行預防與干預。不只會對救援官兵的個體造成難以恢復的損害,還會對整個部隊的建設造成不利的影響,給部隊的安全埋下隱患。對于抗震救災中發生的創傷,我們應采取積極措施進行預防和干預。
(一)心理創傷的預防
對于官兵在災后心理上發生的變化,部隊必須格外重視官兵抗壓能力的提升,注重官兵自我效能感的培養,突破他們心理上的“舒適區”,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抗逆力,使他們真正認識到救援任務中出現的遺憾是由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造成的,自身已經盡力。另外,要做好官兵的心理訓練,通過一定的按時訓練法和情緒脫敏法,幫助官兵進行情緒放松,降低官兵的心理應激水平;同時還可以組織救援官兵,進行團體心理活動,組織專業講座、團體輔導,建立心理熱線,鼓勵官兵將內心壓力宣泄出來,并通過在團體中的彼此交流,分享內心的感覺,分擔彼此的悲痛,以此加大心理耐受能力,使他們的情緒得到放松。
任何形式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都必須保證一定的持久性,以充分發揮其作用,達到精神疏導的目的。
(二)適當的藥物治療
針對一些心理影響較嚴重的救援官兵,當單純的心理輔導達不到良好的干預效果時,我們可以配合適當的藥物治療,但是一定要注意在心理學專業醫師或者精神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并且注意控制用藥時間,定期對官兵的心理狀態進行測評,當治療官兵的意識清晰、精神癥狀消失,恢復病前的工作學習、社交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之后,應立即停止用藥,以便將藥物治療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賴巧霞,邱俊才.救援官兵創傷后應激障礙及其預防[J].中文信息,2014,(5):373,370.
劉洪.雅安地震救援官兵災后心理問題對策探析[J].吉林畫報(教育百家 A),2013,(11):14-14,15.
劉洪.大地震救援官兵災后心理問題對策探析[J].青年科學(教師版),2012,(12):197.
尚虎榮.武警官兵心理健康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7,5(3):157-1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