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鈺+王金金+施春瑋

【中圖分類號】R5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01
上消化道出血指十二指腸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屬內科急癥,病情發展迅速,若出現短時間大量出血會危及患者生命[1],有研究顯示[2],上消化道出血約占年平均住院人數的0.1%,而死亡率卻高達10%,因而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早期診斷后及早進行止血治療,從而提高預后效果。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眾多,而有效止血的基礎為明確病因,對癥止血,常見的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有消化性潰瘍、癌變、胃粘膜損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3]等。上消化道出血診斷后需要及早進行止血治療,最常用的止血方式為藥物治療,現選取我院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病的診斷及藥物治療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齡為32-67歲,平均年齡(41.6±3.1)歲,均以嘔血和(或黑便)為主訴入院,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其中消化性潰瘍46例,食管靜脈曲張23例,胃粘膜損傷16例,胃癌15例,出血量<1000ml者68例,>1000ml者32例,均無精神方面疾病,均未合并其他嚴重臟器并發癥。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各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臨床表現、現病史等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患者入院后根據主訴及癥狀進行初診后,急行血常規及糞便隱血試驗檢查,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常規可見紅細胞計數、血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糞便隱血試驗顯示強陽性。通過出血量可判斷出血部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表現為嘔血快且急,單次出血量可達600-800ml,胃癌破裂、潰瘍、胃粘膜損傷后可見便血,出血量多<500ml[4]。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采取支持療法,積極補液補充血容量,嚴格平臥休息,頭偏向一側,嘔血者禁食,休克者采取抗休克治療,采取抑酸類藥物治療,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治療,使胃內ph值維持在6以上從而利于血小板聚集,抑制纖維蛋白凝結、血凝塊溶解[5]。在此基礎上采取止血藥物治療,如凝血酶肌注8000IU/d,分4次注射,需要注意控制凝血酶的溫度恒定在37℃左右以保證其活性,也可采取去甲腎上腺素4-8mg/d配伍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止血后再行3天治療。
1.3.2 觀察組:在常規支持治療及抑酸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生長抑素治療,其能選擇性作用與消化道內血管平滑肌上,抑制胃的分泌功能,首次給藥量為0.25mg靜脈推注,后進行靜脈滴注給藥,給藥量為3mg配伍500ml葡萄糖溶液,緩慢靜滴,時間控制在12h左右,直至止血后3天。
1.4 評價指標:成功止血的判斷:血壓恢復正常值,血常規檢查正常,脈搏穩定在60-100次/分,嘔血黑便停止。藥物療效的判斷:給藥36h內癥狀消失,心率血壓恢復穩定即為顯效,給藥后72h內如上述即為有效,給藥72h后癥狀無改善,心率血壓波動較大即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結果采用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表示結果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治療72h后,觀察組顯效19例,有效2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2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80%,對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采取消化內鏡下止血治療,均在短期內成功止血,具體情況見下表1。
3 討論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樣,臨床死亡率較高,其主要原因為部分病因導致的上消化道出血量多且出血速度快,患者極容易在短時間內失血量超1000ml,出現休克危急生命。因而上消化道出血早期診斷治療極為重要,早期確診除卻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外,消化內鏡檢查在近年來被廣泛使用,檢出率高且速度快,而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在積極抗休克、補充血容量的同時快速有效止血,藥物止血最為常見,主要的藥物有抑酸藥物、血管收縮劑及止血藥物,單一用藥的療效欠佳,臨床常采用聯合用藥治療。
本組研究均采用支持療法及抑酸藥物治療,觀察組采取生長抑素治療,觀察組采取常規止血治療,結果表明生長抑素的止血效果更好,能夠較快止血,治療有效率也較高,是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方法。但藥物治療無法保證有效率達100%,近年來內鏡治療發展迅速,多用于消化道活動性出血及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6],其能夠彌補藥物治療的不足,通過微創手術針對出血部位進行止血,效果明確且見效快,且治療后的復發率較低,但其易導致院內感染的發生,所以治療須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治療后積極抗感染。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抑酸藥物聯合生長抑素治療效果較好,有效率較高,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切實可行,而消化內鏡的止血效果好,能夠在短時間內止血,復發率低,相應的其對內鏡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在臨床診療工作中,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出血量、家庭情況等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提高療效的同時,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魏鵬翅,周緒琴,謝芙蓉.鄂西北458例上消化道出血診治過程的臨床回顧[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0,22(6):372-374.
王文坤,陳建洪,黃世琴,等.上消化道出血45例診治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56-57.
黃萍.淺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1):22-23.
林政章.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治療[J].醫學信息,2014(17):511.
高柳青.上消化道出血的藥物治療[J].中國醫學,2014,12(11):384.
王立明,黎紅光,應春曉,等.上消化道出血內鏡止血治療與藥物治療療效觀察[J].海峽藥學,2012,24(7):175-1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