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勁生


【中圖分類號】R5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01
肺結核是全球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疾病具有傳染性,且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該疾病的最終階段為肺功能衰竭,這也是導致肺結核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繼發性肺結核成年人高發,其主要表現為肺間質改變[1]。為了研究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CT診斷價值與疾病的治療效果,本文特對60例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患者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結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患者60例,其中有男性36例,24例女性,最小年齡32歲,年齡最大72歲,平均(51.13±3.1)歲.全部患者中有30例存在結核中毒和呼吸道癥狀,25例輕度咳嗽,5例無明顯臨床癥狀。
1.2 檢查方法 檢查時間分別為治療前,強化末期,鞏固期及治療后,檢查所用儀器分別為CT掃描儀即多層螺旋CT(MSCT)檢查。檢查時,調節層厚為10mm,間隔10mm,129kV,180-250mA。病變區域通過MSCT掃描。檢查結束后雙盲法動態閱片,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病灶變化情況[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患者一般情況 全部患者中病灶位于上肺葉的40例,右上肺葉15例,左上肺葉10例,雙肺上葉5例。發生于其他肺葉的20例,其中11例呈彌漫性分布,病變特點為就階段性分布。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中38例痰Mtb陽性,所占比例為63.33%,22例陰性,所占比例為36.67%。陽性病例中35例可見病變區域空洞病變,所占比例為92.11%。陰性病例中未見空洞病變。
2.2 CT表現 常規CT檢查可見患者病變肺組織與正常肺組織之間存在明顯的就界限,增強掃描可清晰見到微結節等肺結核六種征象,具體見表1.
2.3 抗結核治療后CT各征象演變情況 全部患者接受抗結核治療后,不同時期行CT檢出發現病灶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相較于治療前,組間差異顯著,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2.
3 討論
肺結核是一種無年齡限制的肺部慢性傳染性疾病。經過多年的防治,我國結核病的發病率有顯著降低。20世紀80年代以后,受明顯增加的多重耐藥菌影響,肺結核的發病率又發生逐年升高[3]。
繼發性肺結核的發生發展主要受Mtb引發的細胞免疫和IV型遲發型超敏反應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因為患者的雙肺上葉尖、后段及下葉背段易受Mtb侵犯,故該處發現病灶的幾率較高。對該類患者進行CT掃描時可見明顯的臨床癥狀,痰Mtb涂片陽性患者同時存在肺間質改變、肺實變及空洞陰影。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Mtb引起的激烈的超敏反應[4]。CT檢查還發現,患者肺結核病變組織與周圍正常組織界限明顯,說明此類病變主要累及肺間質,結果還受病變沿支氣管樹分布因素的影響。相較于常規CT檢查,HRCT檢查可有效觀察到小葉內間質異常,可100%檢出其中的微結節、小葉內細網織線影。其他征象的檢出率也較高[5]。
本研究中60例患者在經抗結核治療后,CT檢查可見微結節等CT征象的動態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疾病恢復的評價依據。對60例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后不同時間段進行了CT復查,CT結果顯示出病灶不同程度的吸收,說明CT檢查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疾病轉歸評價依據。同時,本研究因為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少,且未對全部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期待臨床早日進行大樣本研究,得出更為可靠的結論。
綜上所述:對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患者實施CT檢查可明顯看到患者病情進展,可用以進行患者病情診斷及抗結核治療效果,臨床應加以重視并推廣。
參考文獻
伍建林,沈晶,徐凱等.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CT診斷價值與療效評價[J].中國防癆雜志,2012,34(4):207-211.
劉連榮,張雪君,程湘等.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CT表現[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4,30(2):219-222.
許家華,胡彬.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的CT表現特點及其在抗結核治療后療效評價的價值[J].中外醫療,2014,(14):173-174.
崔紅艷,謝新寶.肺間質改變為主繼發性肺結核的CT表現[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90-91.
程章志.肺間質改變為主的繼發性肺結核CT表現[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2):126-126,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