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慧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留置導尿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至關重要,其目的多數為正確記錄尿量,測尿比重,借以觀察病情。同時留置尿管易發生尿路感染、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是醫院獲得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有著很高的發病率[1]。膀胱沖洗是留置導尿患者的一項預防尿路感染的傳統護理方法,但不同的沖洗液其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對于留置導尿患者所采取的護理方式也不同[2],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6月泌尿科收治的患者152例,其中男91例,女61例,留置尿管多日,為預防尿路感染的發生采用膀胱沖洗。
1.2 方法 協助患者取合適體位,排空尿液后關閉引流袋調節夾。將膀胱沖洗液懸掛在輸液架上,沖洗液瓶內液面距床面約60cm,常規消毒瓶口,打開輸液器排氣后關閉調節閥,用安爾碘棉球消毒導尿管引流尿液端口并與輸液器頭皮針連接,膠帶固定。打開輸液器調節閥,滴入沖洗液,80~100滴/min,滴入200~300ml后,關閉輸液管調節閥,20min后放開引流袋調節夾,將沖洗液全部引流后,再關閉引流袋調節夾。
1.2.1 擇適宜的導尿管 根據患者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導尿管,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指導患者放松,在插管過程中協調配合,插管動作輕柔,減少尿路損傷。
1.2.2 沖洗液的溫度 寒冷氣候,沖洗液應加溫至35℃左右以防溫度過低刺激膀胱而引起膀胱痙攣,致輸尿管返流,增加尿路感染率。將沖洗液加溫至32℃左右,無一例患者有不適癥狀。
1.2.3 妥善固定尿管,保持引流通暢 引流管應放置妥當避免受壓、扭曲、堵塞等造成引流不暢,以致觀察、判斷病情失誤。尿袋及引流管位置應低于恥骨聯合,防止尿液反流致逆行感染。定時排空防反流尿袋,
1.2.4 導尿管更換 定期更換尿管,尿管的更換頻率通常根據導尿管的材質決定,使用導尿管14d更換1次,如尿管阻塞,脫出時立即更換。
1.2.5 防尿液返流 尿袋更換1次/周,操作前后均要洗手,安爾碘消毒連接處,使防返流尿袋端口與引流管接口緊密連接無縫隙。
1.2.6 尿道口護理 用0.2%粘膜用安爾碘棉球消毒尿道外口及其周圍、尿道口,縱向擦拭尿管前端約10cm,2次/d,保持會陰部及尿道口清潔,預防感染。
1.2.7 用間歇性引流夾管方式 使膀胱定時充盈排空,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盡可能縮短導尿管的留置時間。鼓勵患者多飲水,如病情允許應鼓勵患者攝入水分≥2000ml/d,并協助更換臥位。發現尿液混濁、沉淀、有結晶時應進行膀胱沖洗,尿常規檢查1次/周。
1.2.8 感染和非感染的留置導尿患者不宜安置于相鄰的床,病房每天清潔消毒。
2 結果
在充分引流的前提下,通過有效沖洗膀胱,1例患者因其他臟器并發癥死亡,3例患者不配合治療發生尿道損傷、尿液混濁、沉淀、有結晶,48例患者順利出院。
3 討論
大多數患者膀胱沖洗后效果較好,少數患者因為堵管而發生沖洗不暢,需要加壓沖洗,考慮存在以下方面的因素:①個體差異:不同的患者對導尿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有的患者對氣囊導尿管的壓迫反應比較敏感,會產生明顯的尿路刺激癥,如尿頻、尿痛,患者的痛苦感比較強烈,不能很好地配合沖洗。②留置導尿過程中損傷尿道至尿道及膀胱內壁黏膜出血,血凝塊阻塞尿道。③氣囊導尿管位置掌握不好也會引起沖洗不暢。④沖洗液的溫度過低使膀胱痙攣導致沖洗不暢。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是醫院感染中最常見的感染類型,膀胱沖洗是最主要的原因。感染的主要機制是留置尿管時間過長,尿袋內尿液返流等至細菌進入膀胱,導致膀胱尿路感染。以往認為,在留置導尿期間間斷性膀胱沖洗可減少泌尿道感染的發生。但有研究表明在使用含抗菌藥物沖洗液膀胱沖洗的研究中,甚至發現其會增強尿路感染的發生率。這是因為導尿管相關性尿路感染的入侵方式為逆行性感染,主要為腔外感染。在膀胱沖洗過程中,沖洗液是與尿管引流管端口連接,使尿管內的尿液逆流到膀胱,易導致膀胱逆行感染,還有部分患者由于尿道口松弛、導尿管過細或膀胱痙攣,使沖洗液或尿液外漏,增加了尿道口細菌經腔外途徑感染的幾率,從而也增加了腔外感染。同時由于在膀胱沖洗過程中護理操作無菌觀念不強,也可能導致尿路系統的感染。綜上所述,膀胱沖洗是臨床護理工作中應用廣泛的一項護理措施,且方法簡便,易于操作。該操作保持引流通暢及防止感染是關鍵,因此護士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及手衛生規范,掌握好沖洗的指征、速度、溫度,使用已具備的護理知識及技能,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參考文獻
Rosser CJ, Bare RL, Meredith JW.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thecritical ill patient with a urinary catheter. Am J Surg, 1999(177):287-290.
韓潔, 陳穎. 不同膀胱沖洗液對預防尿路感染的干預效果. 護理學雜志, 2004, 19(11):75-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