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娟+趙玉霞

【中圖分類號】R47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在臨床上主要存在心率較快、煩躁不安和呼吸急促等情況,患兒存在面色蒼白、明顯發紺等癥狀,有少數伴有唇周發紺,這種病情發病比較急促,病情發展迅速,變化多端,患兒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死亡率。臨床上需要對這種病情予以高度重視,強化對患兒的護理和治療[1]。本研究基于此,主要分析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干預措施和相關結果,現將主要研究情況作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均選擇我院在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兒,共計100例,采用隨機方法將所有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兒中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24例,最大年齡為5歲,最小2個月,平均年齡為(2.5±0.4)歲;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23例,最大年齡為6歲,最小年齡為3個月,平均年齡為(2.7±0.5)歲。本研究兩組患兒經過臨床檢驗和診斷,均被確診為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分組以后,采用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患兒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并比較,P>0.05,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在入院后均進行鎮靜吸氧治療、抗感染平喘祛痰和強心治療,對患兒微循環癥狀進行改善和糾正,治療過程當中必須限制生理鹽水的攝入量。為對照組患兒配合常規護理,密切對患兒生命體征的監測,遵醫囑為患兒服藥,保持病房的安靜和通風,由護理人員幫助患兒翻身叩背,避免出現墜積性肺炎,如果患兒的體溫升高,應該報告主治醫生予以相關的對癥治療。
為觀察組患兒選擇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干預,具體護理干預如下:
①入院評估:接診以后對患兒病情進行綜合性評估,了解患兒的生命體征情況,并且對患兒完善相關檢查,根據患兒的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②急救護理:在對患兒急救時,需要選擇合適患兒的體位,減少靜脈的回心血量,要減輕患兒心臟的負擔,如果患兒有合并肺水腫情況,必須采用70%的酒精進行濕化處理;
③環境干預:保證患兒病房的干凈整潔,維持患兒病房的通風,盡量減少探視的人數和縮短探視時間,控制病房溫度為20℃,保證患者病房的濕度合理[2];
④呼吸護理:如果患兒呼吸超過60次每分,可能會導致心力衰竭,所以護理人員必須監視并關注患兒的呼吸,及時對患兒進行相關的對癥治療護理。可使患兒頭部偏向一側,防止吸入異物導致窒息的情況出現,定期對患兒進行口腔護理,并將呼吸道的痰液清除,保持呼吸道通暢,針對情況對患兒進行吸痰,吸痰以后采用生理鹽水,將口腔擦拭干凈,避免口腔潰瘍[3];
⑤發熱干預:為患兒進行物理降溫,因物理降溫效果較好,而且速度較快,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臨床應用相對較多。采用冰帽降低頭部溫度,能有效降低腦組織的代謝和耗氧量,而且可以對腦細胞的恢復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在患兒的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放置冰袋,選擇30%的酒精或者是采用溫水對患兒體表進行擦拭,特別是對于大血管部位;必要時應該予以降溫藥物;
⑥飲食干預:患兒飲食上應以流質食物或者是半流質食物為主,要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在飲食上主要以清淡,維生素含量較高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防止患兒食用辛辣和刺激性食物。為控制患兒的心力衰竭情況,限制鈉鹽的攝入量;嬰幼兒主要以母乳喂養,要控制喂養的速度避免出現嗆咳;
⑦健康教育:做好對患兒家屬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明白心力衰竭合并肺炎的原因,明確一定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使其能夠積極的配合對患兒的治療,增強對患兒的鍛煉,強化患兒的體質,注意對患兒進行保暖等。
2 結果
本研究兩組患兒在經過護理后,對患兒的心力衰竭糾正、患兒肺炎臨床癥狀和相關體征消失的時間進行比較,兩組患兒之間存在有明顯差異,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請參見表1所示。
3 討論
本研究主要研究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干預,從本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的護理效果優于對照組,能夠證實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價值。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在對患兒進行干預時,能夠對患兒從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更好的避免了患兒病情的惡化,能夠改善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的功能。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根據患兒病情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是一種有效的護理保障。綜上所述,臨床上對于小兒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兒,在搶救治療時為患兒配合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干預指導,能夠有效縮短患兒的心力衰竭糾正的時間,促進患兒更好的恢復,提升對患兒的護理搶救的價值,具有推廣使用意義。
參考文獻
白梅花.針對性護理對肺炎患兒及家屬的影響[J].甘肅科技,2017,06(12):541-543.
譚紅梅.小兒肺炎采用針對性護理的臨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08(48):203-205.
韓海霞,楊傳紅.優質護理干預對小兒肺炎治療效果的影響及臨床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08(15):4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