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霞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2
蛛網膜下腔出血最為常見的癥狀是腦膜刺激癥,是腦膜受到強烈刺激的一種體現,臨床上通常表現為患者頸項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受,將會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并不利于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順利展開[1]。目前,臨床上認為頸項疼痛的原因是由于長期臥床導致頸部血液循環異常、肌肉僵直等,因此,通過實施海綿圓枕+頸部按摩等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頸項的疼痛感受[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6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聯合組和單一組,各84例。其中,單一組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齡為18~80歲,平均年齡(58.36±12.47)歲;聯合組男性46例,女性38例,年齡為20~84歲,平均年齡(58.75±12.63)歲。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聯合組行海綿圓枕+頸部按摩等聯合護理。幫助患者呈現平臥體位,將患者頭部抬高15~25°左右,使用自制海綿圓枕放置于患者后頸部位置,進而緩解由于頸項強直狀態下,由于頸部懸空所導致的肌肉僵直和痙攣;隨后,進行頸側肌群、頸部肌肉的按摩,每個位置按摩時間持續10~20min,按摩3~5次,每間隔4h按摩一次,根據患者的實際感受調整按摩力度。
單一組行常規護理。
1.3 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頸項疼痛緩解率以及舒適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中的數據均需要利用SPSS21.0軟件包予以核驗,若實驗對象之間的數據在計算后P<0.05,則為存在明顯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頸項疼痛緩解率
聯合組的頸項疼痛緩解率80(95.24%)顯著高于單一組54例(64.29%),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比較兩組舒適度
聯合組的舒適度77例(91.67%)顯著高于單一組56例(66.67%),卡方值=15.916,P值=0.000,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患病期間表現為頭痛、頸項疼痛以及嘔吐等臨床癥狀,部分患者還將會出現幻覺、煩躁以及譫妄等精神癥狀,進而引發頭暈、下肢疼痛以及癥狀。臨床研究認為,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包括:過早下床活動、精神緊張、情緒異常、勞累過度以及排便用力等,其中,過早下床是導致再出血的主要原因,通常發生于首次出血后的15d左右。目前,臨床上為了降低再出血率和致死率,通常要求患者臥床休息4~6周時間的護理方法,能夠有效預防再出血的發生[3]。
大量的研究結果充分顯示,聯合組的頸項疼痛緩解率80(95.24%)顯著高于單一組54例(64.29%),聯合組的舒適度77例(91.67%)顯著高于單一組56例(66.67%),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通過對高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海綿圓枕+頸部按摩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頸項的疼痛感受,進而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行海綿圓枕+頸部按摩聯合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患者頸項疼痛感受,同時,還能夠提高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舒適度,護理效果十分顯著。
參考文獻
許麗,李碧霞,林素華.疼痛評估在蛛網膜下腔出血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6):257-258.
陳璐,王芳.疼痛管理流程在蛛網膜下腔出血重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6):2287-2290.
趙文瑩,陶永紅,高成,等.細節護理干預對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頭痛及負面情緒的影響[J].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32):141-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