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晶晶+劉新祿
【中圖分類號】R2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高血壓為中老年人常見多發慢性病,是冠心病、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等的發病危險因素,具有高致殘率和死亡率,可嚴重威脅人們生活質量、健康水平。研究顯示,高血壓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高鹽飲食、缺乏運動、酗酒、吸煙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均可引發高血壓,因此在治療同時需做好生活引導[1]。本研究分析了社區高血壓患者行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的護理干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4月-2017年2月104例社區高血壓患者根據數字表法分組(各52例)。個體化組男33例,女19例;年齡41-79歲,平均(58.18±2.19)歲。發病時間1年-21年,平均(11.51±2.29)年。對照組男34例,女18例;年齡42-79歲,平均(58.64±2.35)歲。發病時間1年-20年,平均(11.45±2.35)年。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不顯著。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遵醫囑用藥。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1)建立檔案,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包括病情、聯系方式、職業和家庭情況等。(2)定期隨訪。每季度隨訪1次,可選擇電話隨訪和上門隨訪,主要內容為給予患者飲食、用藥、運動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導、監測血壓和血糖、血脂等。(3)飲食護理。根據患者體重和血壓、血糖等情況,控制鈉鹽攝入,每天不高于6g;減少脂肪和膽固醇攝入,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限制飲酒。(4)運動指導。根據患者個體情況選擇太極拳、慢跑、步行、跳舞等方式,以心率為運動強度指標,最大心率為180-平時心率。每周5次,每次30-60分鐘。(5)心理護理。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選擇適合患者的放松和娛樂方式,如繪畫、運動、聽音樂、下棋等,給予理解和勸導,使其減輕精神壓力,維持心理平衡。(6)用藥護理。介紹硝苯地平緩釋片作用機理、用藥劑量和時間、不良反應等,囑咐患者遵醫用藥。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高血壓治療效果;高血壓疾病認知、運動鍛煉行為、遵醫用藥行為、健康飲食行為;干預前后患者收縮壓和舒張壓情況。
顯效:收縮壓、舒張壓恢復正常;有效:收縮壓、舒張壓均明顯降低,但未恢復正常;無效:收縮壓、舒張壓無改善。高血壓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百分率之和[2]。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施行t檢驗,計數資料則進行檢驗,以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高血壓治療效果相比較 個體化組高血壓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其中,對照組顯效21例,有效22例,無效10例,高血壓治療效果達到80.77%;個體化組顯效39例,有效11例,無效2例,高血壓治療效果達到96.15%。
2.2 兩組高血壓疾病認知、運動鍛煉行為、遵醫用藥行為、健康飲食行為相比較 個體化組高血壓疾病認知、運動鍛煉行為、遵醫用藥行為、健康飲食行為94.52±2.45分、97.52±3.13分、96.61±2.13分、97.52±2.51分優于對照組83.51±1.24分、82.51±2.61分、85.62±1.25分和86.51±1.21分,P<0.05。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不斷發展,高血壓患者逐年增多。研究顯示,社區護理管理在高血壓患者病情控制中作用確切。硝苯地平緩釋片為長效鈣離子拮抗劑,降壓平穩有效,可通過擴張冠狀動脈,促進冠脈血流增加,松弛血管平滑肌,長效保持血藥濃度穩定。在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過程給予社區個體化護理,可為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定時隨訪,給予飲食、運動、用藥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導,有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遵醫行為,更好控制病情[3-4]。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行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個體化組給予個體化護理。結果顯示,個體化組高血壓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P<0.05;個體化組高血壓疾病認知、運動鍛煉行為、遵醫用藥行為、健康飲食行為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情況相近,P>0.05;干預后個體化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社區高血壓患者行硝苯地平緩釋片治療并輔以個體化護理,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和自我管理行為,有效控制血壓。
參考文獻:
孫燕.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及護理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34):28-29.
薄磊,楊文東.降壓藥聯合應用及護理干預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1,09(14):24-26.
薄磊,楊文東.降壓藥聯合應用及護理干預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9):1489-1491
袁義秋,楊文東.綜合護理干預和藥物聯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臨床療效及醫囑依從性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166-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