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莉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2
股骨粗隆間骨折為老年人常見性骨折,因患者年齡偏高,多合并有內科疾患及骨質疏松等,對治療及護理的要求較高,臨床上目前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多進行手術治療。舒適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的護理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科學化、連續性、系統性、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需要。我院近年來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加強舒適護理,取得確切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的92例老年股股粗隆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6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為61~89歲,平均年齡為(70.4±3.7)歲。對照組46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為63~91歲,平均年齡為(71.3±3.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上述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舒適護理,具體如下:
①心理護理:因創傷及手術的影響,患者容易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護理人員應積極對患者開展心理護理,積極開導、安慰患者,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介紹成功治療案例,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
②健康教育:因老年患者的反應能力降低,對于疾病缺乏認識,術后因擔心再骨折或切口裂開,不敢開展肢體功能鍛煉。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向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
③疼痛護理:手術后,協助患者采取適當體位,適當抬高患者。在搬動患者或協助患者變換體位時,動作要保持輕柔。在換藥及穿刺時,動作要做到熟練、輕巧、準確,以減少患者疼痛感。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慢節律呼吸,以緩解患者疼痛。對切口周圍進行冰袋冷敷,以減輕局部腫脹、出血。
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因術前患肢的活動量減少,術后因麻醉反應及切口疼痛導致下肢活動受限,導致下肢血流遲緩,再加上患者多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容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質量甚至生命安全。手術后要在患肢下墊一軟枕,對患肢進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異常,要立即報告醫生,并協助處理。
⑤社會舒適護理:因老年患者的住院費用多由子女提供,大多患者因擔心給家庭造成拖累,思想負擔較重。護理人員應積極同患者進行交流,找出患者的焦慮、恐懼因素,并尋求家屬支持,囑家屬積極鼓勵、安慰患者,以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滿足患者的被尊重感與歸屬感。
1.3 觀察指標
①對患者行6~12個月隨訪,以Harris評分量表對髖關節功能進行評價[1]。②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滿分100,以得分85以上為十分滿意,以得分60~85為比較滿意,以得分不足60為不滿意。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22.0數據庫處理,以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s的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Harris評分: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如表1所示。
2.2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3%(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的護理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原則,為患者提供科學化、連續性、系統性、針對性護理干預,以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等方面需要[2]。股骨粗隆間骨折為老年人常見性骨折,因患者年齡偏高,多合并有內科疾患及骨質疏松等,對治療及護理的要求較高。研究顯示,第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在手術治療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觀察組患者開展舒適護理,結果顯示,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3%(P<0.05),證明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開展舒適護理可有效促進患者患肢功能恢復,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總之,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術后進行舒適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效果,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田玉鳳,崔后春.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圍術期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4,23(22):64-67
田開峰,劉凡凡. 護理干預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抗旋股骨近端髓內針內固定術后患肢康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3):2174-2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