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俐玲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子宮肌瘤在臨床上是常見的婦科疾病,若處理不當,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最佳的處理方法通過手術摘除。但為了滿足廣大女性生育的需求,通過運用腹腔鏡下將子宮肌瘤摘除,能保存子宮完好,同時具有切口小、恢復快等優點,深受臨床手術進行廣泛推廣。但患有該疾病的患者,不僅身體健康遭到威脅,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后護理,有效緩解了患者的病情,明顯改善預后[1]。本次我院盲選40例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患者就針對該護理模式的有效性加以探索,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6年10月到2017年5月所接收的子宮肌瘤患者中本著隨機原則選取40例,盲選其20例,按照常規方式進行護理,作為對照組,另20例患者,則給予綜合護理干預,為觀察組。分析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可以發現,對照組中均為女性,有20例。其年齡范圍在24~43歲,中間值為(24.31±44.51)歲。觀察組中均為女性,有20例,其年齡范圍在25~46歲,中間值為(25.32±46.23)歲。上述各方面資料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在治療期間,兩組患者按照不同護理對策實施護理。其中,對照組患者完全遵照常規模式施護,動態觀察患者的呼吸以及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而觀察組在本次治療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輔以綜合護理模式施護,具體如下:
1.2.1 常規護理方法 為患者創造最佳的住院環境。該類患者病房環境需隨時保持安靜,以起到平復患者心理狀態的作用。并對病房溫度、濕度等進行有效控制,保障病房空氣質量,定時開窗通風。術后指導患者選擇正確的臥位,避免嘔吐物反流,造成誤吸。定期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測,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平衡,及時對各類并發癥進行預后護理。出院后,護理人員需指導患掌握基本急救處理對策。按照醫生指示,定時、定量使用藥物,并定期回院接受檢查。
1.2.2 綜合護理模式 (1)心理護理。在病癥的影響下,部分患者會處于對自身恢復情況的擔憂等因素,會存在有不同程度負面心理。在護理期間,需指導護理人員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心理疏導。護理人員的態度耐心、要平易近人,并能夠及時幫助病患和家屬解決其疑問,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給患者講解成功治愈的案例。同時獲得家屬的信任,使得病患樂意主動配合護理工作。(2)疼痛護理。患者術后容易出現肩背部疼痛的感覺。出現該癥狀的原因主要是腹腔內仍殘留剩余氣體。其次,也有可能患者臥床時足高頭地位所致。此時,護理人員應耐心向患者解釋酸痛的原因,消除患者的疑慮。并指導患者正確的臥位,改為胸膝臥位,目的是將腹腔內的二氧化碳氣體排出。
(3)胃腸道反應。若患者在術后出現惡心干嘔、頭暈、呼吸不暢等現象,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站立,緩慢吸氣、并深呼吸,并向主治醫師報告患者的病情狀況。患者的病情趨于穩定后,可指導患者采取腹腔式呼吸,3~4次/d,其目的是為了促進患者的腸胃蠕動。
1.3 觀察指標[2] 對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與兩組患者相關的各方面數據都使用SPSS19.0進行處理,計數數據以%表示,以檢測,P<0.05則表明數據間存在有顯著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例患者中,并發癥發生率為15.00%(3/2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5.00%(7/20),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具體內容如表1。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0.00%(18/20),對照組為75.00%(15/20),P<0.05,=7.792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近年來,人們對護理模式越來越重視,傳統護理模式因其單一性、機械性正逐漸被淘汰。綜合性護理作為新興的護理模式,具有科學性、針對性、人性化等優點,深受臨床護理進行廣泛推廣,子宮肌瘤雖為良性,若護理不當,仍會導致病情惡化,并誘發并發癥,通過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進行術后護理,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3]。
本次研究表明顯示,在對患者實施手術的情況下,輔以護理干預,本次綜合護理干預,從不同的護理細節著手,針對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來開展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并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能夠使得病患在并發癥發生率、患者滿意度上普遍高于進行常規護理的病患(P<0.05),該護理模式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l]郭煥平.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的觀察及護理[J].基層醫學論壇,2015,15(23):3301一3302.
高敏.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后的觀察及護理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36):261一262.效果[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4,15(19)2779一2781.
王紅.李曉妍,婁夏芳,黃影平,等.科室聯動服務模式在化療間歇期PICC導管維護中的應用[J]一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l):98一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