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加根

【中圖分類號】R54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頸部動脈疾病常導致腦部供血異常,嚴重者可引起腦卒中,研究顯示,中國每年150萬人死于腦血管疾病,同時研究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卒中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1]。研究表明,顱外段頸動脈粥樣斑塊硬化病變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原因[2]。因此,及時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對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有重要臨床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首先,對社區50周歲及以上居民應用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篩查量表進行篩查,經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綜合評估出高危人群。然后,組織心腦血管疾病篩查存在高危風險的259例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觀察其血管內中膜是否增厚、有無斑塊形成、是否有血管狹窄及狹窄程度、有無閉塞等情況,并進行分析。
1.2 檢查方法 采用超聲@Saote-MylabSix+超聲診斷儀,高頻探頭SL1543,頻率7-15MHz。首先自頸動脈起始處掃描,探查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及椎動脈,主要觀察其內徑、內膜有無斑塊,并觀察其血流動力學參數。
2 結果
頸動脈超聲檢查259例中,斑塊已形成152例,占58.68%;已形成斑塊的152例中,穩定斑塊145例,占95.39%,易損斑塊7例,占比4.61%,有頸動脈狹窄4例,占 2.63%,
2.1 二維超聲表現:正常的頸動脈縱切呈兩條平行光帶,管壁由內、中、外三層膜組成,連續性好,內經正常,內膜光滑,厚度均勻。當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時表現內膜上形成內膜局限性增厚,內膜面粗糙,斑塊形成,大小形態各異,均質回聲斑塊變現為低、等、強回聲,不均質斑塊表現為混合回聲,多數斑欠均勻,有的可出現出血、壞死及潰瘍。有時斑塊局部脫落,大斑塊可造成官腔狹窄甚至官腔閉塞。
2.2 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正常頸動脈血流充盈,表現正常層流,頻譜正常。斑塊形成導致官腔狹窄時,血流束變窄伴多色彩鑲嵌血流,血管完全閉塞者局部彩色血流突然中斷。
3 討論
頸動脈硬化與腦血管病發病率的關系密切,已引起臨床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3]。頸動脈病變的發展過程是從內膜損害到斑塊形成,最后導致血管狹窄,而頸動脈超聲檢查是診斷、評估頸動脈壁病變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動脈粥樣硬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對動脈粥樣硬化預防、治療試驗的有效性評價中起著關鍵作用。用超聲檢查頸動脈狹窄的程度是確定卒中高危人群的最佳方式,目前已成為腦血管病檢測篩選的有效手段[4]。
篩查發現:259例高危人群中,患有高血壓病史199例,糖尿病104例,高血脂46例。在152例已形成斑塊患者中,患有高血壓124人,占81.58%;患糖尿病64人,占42.11%;患血脂異常27人,占17.76%;無上述疾病的55人,占36.18%。頸動脈狹窄4例,占1.54%。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是頸動脈斑塊發生的高危人群,見表1。
7例易損斑塊高危人群中,患有高血壓的6人,占85.71%;患糖尿病的4人,占57.14%;患血脂異常的2人,占28.57%;無上述疾病1人,占14.28%。發現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是頸動脈易損斑塊發生的高危人群。
篩查顯示:高血壓、糖尿病及高血脂是誘發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因素[5]。因此,對于有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的人群應作為頸動脈超聲篩查的主要對象,應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早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程度,指導社區醫生及時有效干預,居民注意改善生活習慣、積極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增加自我保健意識,減少腦卒中的發生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彭化生.缺血性進展性卒中的發生率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2,10(2):196-198.
李波,齊宏偉,路惠敏,等.640層VCT 4D-DSA技術在腦血管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裝備,2012,9(2):68.
趙新民,江鳳榮,劉永杰.彩超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3,19(5):339-340
林曙光.當代心血管病學新進展(2009).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265-271
邢淑玲,孔金金,謝偉,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多因素分析.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4,5(5):3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