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朋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再深靜脈不正常的凝結,從而阻塞管腔引起靜脈回流障礙,本病在急性階段不能及時診斷和處理,一些血栓可能會脫落造成患者肺、腦等重要臟器的栓塞而導致死亡,骨科手術,特別是下肢手術,發病率高,一旦形成血栓至脫落,致死率高,治療復雜,醫療費用高,因此,骨科手術后應嚴密觀察并積極預防。
1 臨床資料
我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下肢手術共26例,其中女性21例,男性5例,年齡60~83歲,平均70歲。均未發生血栓。
2 預防措施
有資料顯示血栓在創傷或術后24~36小時形成,有20%有臨床癥狀,80%無臨床癥狀,因此早期預防尤為重要。
2.1 術前評估
術前行雙下肢血管多普勒排除已有血栓及血管病變,急癥骨折病人爭取24小時內手術,骨折超過24小時,組織腫脹明顯,血管回流不暢,此時手術會加重組織腫脹,使血管回流進一步受阻,建議消水腫后(大概一周)再行手術,術前再次行雙下肢血管多普勒,排除血栓。
2.2 術中盡可能縮短止血帶使用時間,盡量保護周圍組織、血管、減少手術創傷,術后建議放置負壓引流管,并保持通暢,防止形成血腫,加大靜脈回流阻力,誘發下肢DVT發生。
2.3 術后立即抬高患肢至少30度,患肢麻醉未消退者,由患者家屬或護士適當按摩肢體,力量要適中、均勻,由遠端向近心端逐一擠壓、按摩,被動進行壞泵運動,促進血液回流。麻醉消退患肢能運動者,進行主動屈伸膝關節、踝關節,以上措施必須在護士或醫生指導監督下進行,避免患者因疼痛、疏忽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2.4 術后鎮痛,疼痛刺激可引起血管痙攣,適當鎮痛可緩解血管痙攣,并有利于患肢活動,配合治療。
2.5 降低血液高凝狀態,禁飲食情況下可適當補足液體量,保持血液稀釋,進食后指導患者多飲水,平衡膳食,低鹽、低脂、低膽固醇飲食。預防性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利薄沙班等。
2.6 氣壓治療儀的使用,氣壓治療儀通過由遠心端至近心端依次充氣過程,加速肢體靜脈血液流速,促進淤血靜脈排空及肢體動脈灌注,預防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對血管內膜的粘附,防止血栓、消除水腫。壓力值應從小開始,逐步增加,每次治療20~30分鐘,每日2次,傷口有出血,禁止使用。
3 小結
骨科手術,特別是下肢手術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發生機制為血管壁損傷、血液流速慢、和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臨床實踐證明,形成原因主要有術中麻醉、應用止血帶及肢體制動均會舒張周邊靜脈,減慢下肢靜脈血流后血管壁有細胞成分停滯。肢體長時間扭曲、被動體位及組織缺氧等損傷或撕裂股靜脈會損傷血管壁。加強早期干預和預防能有效的減少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并能顯著減少肺栓塞,減少病死率,促進病人康復。
參考文獻:
張傳偉,孫志斌,趙天河.骨科手術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2例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6,(10):845-846.
杜金容,歐陽雪蓮,王斐.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1):37-39.
倪偉.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研究及護理[J/OL].中國社區醫師,2015,(19):127-128.
張勇春,李林宏,魯保權,呂曉華.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原因分析及治療[J].云南醫藥,2015,(02):159-160.
陳黎敏,何燕,沈碧玉.骨科手術患者術中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與預防對策[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7):790-793.
喬明甫.骨科手術后下肢靜脈血栓的原因及防治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3,(21):104-105.
高錦霞,曹愛春.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西部中醫藥,2013,(02):102-104.
鄧明揚,楊景柯,張廣森,舒暢.37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獲得性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0,(03):266-268.
邵天松,文純,駱賓.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治和預防.北京醫學,2002,24(1):41.
姚陳,王深明,黃雪玲,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病理轉歸過程的血流動力學變化.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4,24(2):91-93.
李世民.用兩種方法對下肢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7,(01):65-66.
李奴旺.中西醫結合治療骨科手術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評價[J].光明中醫,2014,(08):1721-1722.
彭小花.護理干預對預防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J].中國優生優育,2014,(05):309-311.
鄧立平.骨科手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05):198-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