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黃仁青+林俐+曾潔梅+黃軒+張逸

【中圖分類號】R28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4年1月~2017年6月到我院傳染病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齡19~60歲,平均40.1歲。全部病例經肝組織病理確診。診斷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肝炎炎癥分級(Grade,G)、纖維化分期(Stage,S)標準[2],并排除重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無其他重要臟器的嚴重病變,肝穿前3d內進行凝血指標檢測。
1.2 實驗室檢查
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動血凝儀及其配套試劑檢測凝血指標,包括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
1.3 組織學檢查
將經肝穿刺取出的肝組織(長度>2cm)立即固定于10%甲醛溶液中,石蠟包埋,連續切片,行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及浸銀染色。由同一病理醫師盲法閱片,判斷病理標準分級(G)和分期(S)。肝纖維化程度分為S0~S4五期,S0:無纖維化;S1:匯管區擴大伴纖維增生;S2:匯管區周圍纖維化或纖維隔形成,小葉結構保留;S3:纖維隔伴小葉結構紊亂,無肝硬化;S4:早期肝硬化。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資料用SPSS15.0軟件進行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凝血指標 不同肝纖維化分期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見表1。表1顯示肝纖維化患者在不同肝纖維化分期中APTT、PT、TT、FIB存在顯著差異,APTT、PT、TT隨肝纖維化進展呈上升趨勢,而FIB呈下降趨勢。
3 討論
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血以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的相互作用與動態平衡,保持了凝血系統的完整性。而肝臟在其中起著主要的調節作用。肝臟不僅是機體代謝的主要器官,也是除了Ⅷ因子以外所有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肝細胞壞死較嚴重時蛋白質合成減少,導致凝血因子FⅠ、FⅡ、FⅤ、FⅦ、FⅧ、FⅨ、FⅩ合成減少,清除組織凝血活酶和被激活纖溶因子的能力降低;另外,肝纖維化患者多有維生素K吸收、利用、代謝障礙,可導致FⅡ、FⅦ、FⅨ、FⅩ等維生素K依賴因子及其他參與凝血過程的因子FⅤ、FⅧ、FIB生成也減少(甚至有異常FIB產生)。已有許多報道凝血指標檢測與重型乙肝和肝硬變病情及預后的關系[3],但很少有報道凝血指標檢測與肝組織病理的關系。
本研究顯示,發現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患者在不同肝纖維化分期中,APTT、PT、TT、FIB在S0、Sl、S2、S3、S4之間有明顯差異,亦與肝纖維化分期相關,APTT、PT、TT隨纖維化進展呈上升趨勢,而FIB呈下降趨勢。肝病患者,凝血指標越異常,說明肝病患者肝纖維化越來越嚴重,肝功能損害程度也進一步加深,作為臨床醫生,應該更加注意肝病病人可能出現的出血傾向問題,提前做好防護措施,意識。
綜上所述,肝纖維化患者凝血指標均有異常變化,且與不同肝纖維化分期中密切相關;此對臨床了解肝纖維化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及判斷出血傾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存在嚴重纖維化即早期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礙導致了肝硬化患者常易發生自發性出血和出血后難以凝固的現象。凝血功能的檢測可作為肝功能檢查的輔助標準,可以彌補常規肝功能試驗的不足,特別是在肝硬化出血的搶救和治療上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總之,測定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PT、APTT、FIB、TT,對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損害程度、判斷預后,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凝血指標對于臨床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的臨床醫生診斷及監測肝纖維化進展有一定的臨床價值,是一種簡單、準確的輔助方法。
參考文獻
蔣忠勝,溫小鳳.慢性肝病肝纖維化非創傷性診斷模型的研究進展[J].肝臟,2008,13(5):430-433.
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7-328
張瑞霞,趙志蘭.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項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