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英
【中圖分類號】R192.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10--01
在近年來醫學的發展中,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解決醫院感染和處理好護患糾紛是目前的問題,控制醫院感染率和防止護患糾紛的發生能夠有效的對患者的身體痛苦和經濟負擔,從而進一步提升護理質量,增加患者對醫院對醫護人員的信任,促進醫患、護患關系的和諧[1]。為了探究護理質量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及護患糾紛的應用及效果,我院選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探究,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2例患者,將72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患者,其中觀察組36例患者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21-59歲平均年齡(35.6±5.4)歲,對照組36例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20-58歲平均年齡(34.9±5.8)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患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明顯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管理進行護理治療,給予觀察組患者護理質量管理進行護理治療,具體護理方案如下[2-3]:
1)建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參與建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根據醫院對科室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嚴格規范護理人員的工作,在可能引起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的方面進行嚴格把控,按照制定的規定嚴格執行,設立督查小組進行不定期檢查。
2)定期對護理人員培訓。為了醫院的護理人員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定期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增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具體操作能力,讓護理人員正確認識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的特點,規范護理人員態度,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3)加強醫院感染管理。醫院應定期對各個科室進行考查和評價,設置獎懲制度,在評價結果上設置獎懲制度,督促各相關人員規范工作。
4)護理管理。相關人員牢記醫院感染的特點,做好預防工作。多與患者交流,建立一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72例患者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的發生率,分析不同護理下對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的影響。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使用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感染發生率中:觀察組36例患者中,呼吸感染發生率1例,皮膚軟組織感染發生率0例,手術感染發生率1例,泌尿感染發生率為2例,觀察組患者總發生率為11.11%,對照組36例患者中,呼吸感染發生率4例,皮膚軟組織感染發生率2例,手術感染發生率3例,泌尿感染發生率為3例,對照組患者總發生率為33.33%。觀察組患者的總發生率11.1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總發生率33.33%,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的護患糾紛發生率:在觀察組36例患者中,專業知識缺乏2例,服務水平1例,護理水平0例,護患糾紛發生率為8.33%,在對照組36例患者中,專業知識缺乏3例,服務態度4例,護理水平3例,護患糾紛發生率為27.78%,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具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醫院中的護理質量管理已經成為重要的估計指標。經過計劃、組織、實施進行護理工作調動各相關人員的積極性,讓護理質量管理成為工作的重點,給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增加護理滿意度[4]。護理管理質量影響著臨床護理中的質量,在醫院中,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是護理過程中較為常見的問題,為了減少醫院感染和護患糾紛發生,提高臨床護理效果,積極實施護理質量管理有著積極的作用[5]。
本次研究后發現,在觀察組進行護理質量管理中發生醫院感染率為11.11%,而對照組中發生醫院感染率為33.33%(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護患糾紛發生率為8.33%,而對照組的護患糾紛發生率為27.78%,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護理質量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及護患糾紛的應用效果方面療效顯著,能夠減少患者醫院感染率,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率,能夠提升護理質量,增加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閆雪銘.分析護理質量管理對控制醫院感染及護患糾紛的應用效果[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1):191.
段婷婷.護理質量管理對院感控制率及護患糾紛率的影響[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4,(24):3704-3705.
朱雪萍.護理質量管理對院感控制率與護患糾紛率的影響[J].中國衛生產業,2016,13(33):114-116.
范艾.護理質量管理對院感控制率與護患糾紛率的影響[J].養生保健指南,2017,(4):203.
銀捷,劉永麗.供應室的護理質量管理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42):118-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