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夏天人人都會出汗,出汗多屬于正常還是異常呢?汗色與人體健康有什么關系?其實,汗液蘊含著健康大學問。
多汗是某些疾病的預警
出汗是正常生理現象,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排出的汗也不同。在氣候炎熱、過暖、過辣、驚恐、運動時都可一時性地出汗,往往是正常汗出,有助于調節體溫,排除體內“毒素”。但是,不少女性朋友熱衷于汗蒸,認為出汗多排毒又瘦身,其實,汗多未必都是件好事,其多少直接影響到人體健康。
中醫學認為,“汗”為五液之一,是津液代謝的產物。由于津液被陽氣蒸化,從腠理皮膚而出謂之“汗”。其有潤澤皮毛、滋養肌膚、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但當人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腠理開泄太過而引起異常汗出時,即為“汗癥”。風寒感冒發熱的人,汗腺遇寒收縮,此時能否出汗預示疾病是否盡早康復。馬上喝熱湯加蓋被,汗腺遇熱舒張,則很快汗出熱退。常見的多汗癥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癥狀之一,如甲亢、糖尿病、心肺疾病、肝硬化、中毒、交感神經損傷等。
“色汗”是某些疾病的征兆
正常的汗水是沒有顏色的,一旦汗液出現了“色彩”,通常就是某些疾病的征兆。“色汗”往往是大汗腺所致,基本分布在面部、腋窩、乳暈、肛門等部位。最常見為黃汗,還有紅色、綠色、黑色、白色等。語出《金匱要略》的“黃汗”,表現為“汗出沾衣,色如黃柏汁”,常因大汗后受寒,營衛壅閉所致,邪在肌表,致汗液疏泄失常,或濕熱蘊積,蒸熏肝膽,膽汁隨汗外漬皮膚,故汗出色黃而染衣,常見于肝膽疾病。黃汗應提高警惕,盡量清淡飲食,忌辛辣刺激,多食用清熱瀉火、除濕健脾的食物或蔬果。
汗液發紅是醫學指的“血汗”,一般是血液或血色素混在汗液內而隨汗排出,見于血液病或感染性疾病,或與內分泌紊亂有關。此外,服用碘化劑后也可能出現“血汗”。中醫認為,凡氣血、陰陽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陽虛不能固表,都會使汗液變紅。飲食上可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各種肉類、動物肝臟及果蔬等。
此外,素來體虛多汗者,有些人衣衫汗漬可見黑色汗點。“黑汗”則提示腎氣虧虛,多由免疫力低下引起,可多食用溫補腎氣或粗纖維食物。“青綠色汗液”則提示膽精外泄,膽汁外流,常見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或糖尿病晚期。“白汗”多為心肺陽虛,宗氣不足所導致的。見于劇烈胸痛,心慌氣短,要警惕心絞痛。無論汗色如何,都需要注意個人衛生,勤換衣物,保持皮膚干燥。
汗液黏稠是一種病汗
為什么有些人汗出黏黏,有些卻汗如清水?原來人的汗液主要由水和無機鹽組成,也包括皮脂、皮膚分泌物等物質,可被微生物分解成黏性物質。出汗后汗液里的水分蒸發了,而無機鹽留在皮膚表面,所以感到黏糊。還有部分人的腋窩或腹股溝可分泌出特殊的臭味,俗稱“狐臭”,在一定程度上困擾人的日常生活。
中醫學里汗液黏稠常稱為“粘汗”“油汗”,指汗出黏滯如油,重感冒、高燒用藥后多見,是濕熱黏滯的一種病汗。汗液清稀,一般以氣虛自汗居多,表現為體質虛弱、體力下降,輕微活動后就流汗不止;若兼有陰虛,則易晚上睡覺時出汗、醒來汗止,伴顴紅潮熱、手足心熱。還有一些人手腳冰涼、怕冷冒冷汗,可能是由陽氣虧虛、氣血不足所致。
需要提醒的是,夏季出汗多并不可怕,但應及時查明原因。若屬于正常反應,可多喝水,適當補充鹽分和糖分,以防虛脫。如很多人腋下愛出汗,沒有味道無需特殊治療,可經常清洗身體,選用痱子粉、香水或花露水等止汗香體產品,但不宜過量。如多汗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就醫,以免耽誤救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