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清
“有小朋友沖過來推你,你怎么辦?”“我就抓住他的胳膊,咬他。”“他要是大聲哭,引來老師呢?”“我就躺在地上,哭得比他還要大聲。”近日,經(jīng)過一個月的暑期“集訓”,爺爺奶奶對孫子的表現(xiàn)基本滿意,把他交還給兒媳婦時還不忘囑咐:“離上幼兒園還有半個月時間,你一定要不斷強化他的自我保護意識。”
一個與現(xiàn)代文明接軌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有秩序的社會。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出現(xiàn)了摩擦與糾紛之后,有人講究“退一步海闊天空”,有人講究“先禮后兵”,有人講究“以牙還牙”。天真、純凈的孩子,在不良示范的影響下,難免會上演“變形記”;“打要還手”盡管戴著“自我保護意識”的遮羞布,本質(zhì)上卻是冷漠、暴戾等不良社會心態(tài)的產(chǎn)物。
家庭結(jié)構(gòu)的小型化和空巢化,讓孫子得到了爺爺奶奶的寵愛甚至溺愛;價值認同走偏與錯位的“隔代教育”,不可避免會給孩子精神世界的發(fā)育和建設帶來負面影響。不愿意讓孫子受委屈、教會孫子耍賴與演戲的做法,表面上做到了讓孫子“不吃虧”,實際上卻讓孩子過早地學會了功利與算計;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盡管有時候找到了捷徑,卻早晚要為投機取巧付出代價。
在社會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際關系干燥化的當下,脫離了血緣、地緣、業(yè)緣等傳統(tǒng)的社會聯(lián)結(jié)紐帶,陌生人之間很容易“一摩擦就起火”。只不過,小朋友之間并沒有核心地帶的利益沖突,也沒有不可消弭的矛盾,更沒有難以化解的意氣之爭。不是教育和引導孫子友善、和睦地與他人相處,而是主張“打要還手”的以牙還牙,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虧,用一種排斥與對抗的眼光打量周圍的一切,何嘗不是一種教育的迷失與錯亂。
“打要還手”見證了爺爺奶奶對孫子的疼愛與關心,卻是“好心辦壞事”。在公眾權(quán)利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提高孫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沒有原罪,可是,這并不意味著孫子要學會用暴力手段來進行自我保護甚至傷害他人——將叢林社會“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的生存法則變成人類社會的公理,將人類社會的文明、規(guī)則和法制退化到野蠻的“刺激—反應”模式,麻木冰冷的冷漠,粗暴乖張的暴戾,這樣的倒退與瘋狂,讓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即使孫子做到了“打要還手”,也同樣會遭遇拳頭比他硬、家庭財富和社會資本比他更雄厚的同學,到時又該如何?
“打要還手”、學會通過表演來實現(xiàn)個人成本最小化或者利益最大化,這是一場失敗的“隔代教育”,表面上是愛護孫子,實際上卻是害了孫子。對“打要還手”進行糾偏,讓孩子學會和他人友善、和睦相處,亟須“亡羊補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