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暢
近來,讀尹漢胤回憶父親尹瘦石的文章《父親的收藏》。其中寫道:父親尹瘦石一生熱愛收藏,其收藏可謂包羅萬象,家具、字畫、書籍、陶瓷、錢幣、唱片、石頭……但父親始終秉持著自己的收藏理念,那就是藏品一定要蘊含獨特的文化品位、特殊的歷史意義、深厚的情感寄托?!奔毤毢?,頗有啟迪。
尹瘦石(1919-1998),江蘇宜興人,著名書畫藝術家;他的藝術始終緊緊踏著時代節拍而歌,深得郭沫若、徐悲鴻等文化巨擘的贊賞;曾任中國美協內蒙古分會主席、北京畫院副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等。其提出的收藏理念,即“藏品一定要蘊含獨特的文化品位、特殊的歷史意義、深厚的情感寄托”,其實就是指收藏者一定要更多關注附著于藏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在我看來,這樣的收藏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收藏,這樣的收藏才是綠色健康的,自然,也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如果收藏者的眼光只盯在藏品的物質價值上,那么,所謂的收藏過程說穿了也就是一個為了錢而來又為了錢而去的過程。不啻單調,也俗氣了些。久而久之,也必將誘發一些藏家的撿漏心態,刺激假冒偽劣者們鋌而走險的心理。因此,只有引導人們將收藏的理念轉到挖掘文化內涵上,收藏才能回歸初心,進而使得收藏有生氣見活力,有容量見張力。
學會收藏“文化”,必須關注“蘊含獨特的文化品位”的收藏。為什么這樣說?這是因為“蘊含獨特的文化品位”的一些藏品,往往能夠見證一個地方一個時期一個領域當中的文化現象,且因其富有代表性、稀缺性而顯得彌足珍貴。從這個意義上說,收藏這些藏品,也就等于是在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為當今和后人留下了一筆筆不可估量、無可復制的文化遺產。如果你去過北京天壇的祈年殿,你就會被它的獨特建筑風格所震撼。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前身為大祈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為三重頂圓殿,名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后,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于雷火,數年后按原樣重建。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內部層層相疊、環接的穹頂式建筑,仿佛磚砌的券殿,但又未用一磚一石,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真可謂“枋柁桷榱互相環接,短梁楹柱環轉支承”。祈年殿內有28根金絲楠木大柱,暗合28星宿;里圈的4根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殿堂中間設12根金柱,象征12個月;最外一圈12根象征12個時辰;內外24根柱,象征24節氣……祈年殿無疑是不可移動的一個大藏品。其獨到的魅力,說一千道一萬,就在于其寓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和文化藝術于一體。而其之所以作為中華文化遺產被保存被“收藏”下來,無數中外參觀者為之傾倒,還不就因為其很好地展示了以“智慧與匠心”為核心的“蘊含獨特的文化品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