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興隆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土壤、氣候條件適宜山楂栽培,果品品質優良。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定“興隆山楂”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4年9月,紅棉球山楂、秋金星山楂分別榮獲第十八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銀獎、銅獎;興隆縣長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旺山楂榮獲第十八屆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山楂王稱號。2015年9月,河北省科學技術廳認定興隆縣為河北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015年底全縣山楂栽培面積達到22萬畝、900萬株、產量22萬噸,產值4億元,農民人均山楂一項收入達到2500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0%。多年來,興隆縣委、縣政府堅持“林果立縣”的發展戰略,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提高果品產量,壯大龍頭企業,實現了栽植面積、果品產量均居全國縣級首位,被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命名為“山楂之鄉”。作為一名工作在農業生產一線的技術人員,為山楂樹合理密植,實現早果早豐,特提出如下管理措施,供果農參考。
1山楂樹合理密植適應性與作用
從開花結果習性來看,山楂樹是適合密植的樹種,具有易成花、結果早,邊長樹、邊結果的特點。進入結果期后,凡是發育強壯充實的長、中、短枝,葉叢枝的頂芽以及長、中枝先端的數個側芽均易形成花芽。生長充實的夏梢(二次梢)頂芽也能形成花芽。生長健壯的營養枝,雖然頂芽未形成花芽,但中、上部的側芽,有時也能形成花芽,成為結果母枝。強壯結果枝,結果后仍能連續成花。適當密植,是提高山楂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途徑之一。從山楂的生長特性來看,過密栽植,早期能創出較高的單位面積產量,但很難維持連年高產。從生產實際需要出發,實行變化性寬行密植(山楂園的土地利用率達90%時,每畝株數60~30株為宜,即株行距由2米×5米改為4米×5米),一方面對個體施行控制措施,另一方面在不使個體和群體光照條件惡化的情況下,逐步進行間伐。平地南北向成行,南部第一株的高度控制在2米左右,每行樹呈梯形分布,最北部最后一株樹高可達3.5~4米。這樣就可保障每棵樹都能把無效光區降到最小,光合作用強,為高產、穩產、優質奠定良好基礎。為充分發揮地力,提高前期產量,也可在較大的株、行間實行加密株或加密行(每畝有100~200株即可)。總之,既要考慮到早期土地利用率,又要便于正常管理。臨時加密株,要維持一定結果年限(6~8年),絕不是越密越好。合理增加單位面積株數,雖然單株個體小,但群體體積大,保持個體(單株)強壯,就能發揮群體結果的優勢。密植擴大了單位面積上的枝葉量,通過合理整形修剪,加強生長季夏剪等綜合控冠措施,增大光合葉面積系數,提高光能利用率,光合產量增加,樹體營養積累豐富,花芽形成多、質量好,進而顯著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山楂密植豐產主要技術措施
在建立山楂園時,首先要選好園地,坡度陡、土質瘠薄的土地不能建立密植豐產園,必須選擇通透性好、肥沃的土地,才能達到早期豐產目的。采用實生苗作砧木,接穗品種以選用地方良種為主,引入外地良種為輔。選擇優種壯苗入園,成活率高,緩苗快,生長一致,園貌整齊,有利于發揮群體結果優勢。山楂的須根主要分布在表土以下10~60厘米范圍內,根系與地上部分是一一對應的,栽植密度越大,單棵樹根系的吸收利用面積就越小,因此,栽植密度越大,肥水條件就要越好,要全面深翻并大量施肥,使活土層增厚,改善根系集中分布層的肥力條件。山楂樹需水量大,主要因為葉面積大,根系集中分布較淺,不耐旱,要及時補充3個需水關鍵時期的水分:一是從萌芽到開花前;二是從落花后到生理落果前;三是采前(果實生長最后一次高峰前),即8月下旬至9月中旬。
山楂幼樹早期產量的高低與前期枝量成正相關。枝多、葉片多、葉面積系數很快達到高產指標,在此基礎上采取成花措施,效果顯著。但并不是枝量越多越好。枝量過多,影響光照,產量反而不高。據對連續豐產樹調查,畝枝量達到9.5萬~10萬條時,畝產量可達到2500~3000公斤。畝枝量超過10萬條,枝冠光照不足,花瘦、果小、著色差、枝條細弱,很易枯死,產量反而不高。枝條拉平,促使后部芽萌發抽枝,增加枝量。枝條拉成水平,頂端生長素的形成受到抑制,從而控制了新梢生長,有利花芽分化,達到早結果的目的。
修剪主要采取兩項措施,一是輕剪,二是主干環狀剝皮。輕剪可顯著增加總枝量,并且改變枝類組成,使長枝比例減少,中短枝比率增大。從光合作用角度分析,輕剪一方面由于枝量增大,增加了總葉面積,起到“開源”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改變了枝類組成,增加了樹冠內中短枝數量,中短枝早成熟、早積累營養,也具有“節流”的效果。主干環剝所造成的傷口,在愈合前阻礙了有機物質的正常向下輸送,暫時增加了環剝部位以上碳水化合作物的積累和內源激素的下降,從而促進花芽形成。在根外追肥的配合下,成花效果顯著。山楂適宜環剝的時間為5月中旬至7月中旬。拉枝、開角,也有利于枝條成花,角度以60度~80度為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