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①古水名。《水經注·若水》:“涂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巂入繩。”
②洞渦水(瀟河)支流。《水經注·洞過水》:“澤南,涂水注之。水出陽邑東北大嵰涂谷西南,徑蘿蘑亭南,與蔣谷水合。”清顧祖禹《讀史方與紀要·山西二·太原府》:“涂水有二:一曰大涂水,發源縣東南百二十里把縛嶺下,西北流,至縣東十五里,合流村入洞渦水;二曰小涂水,源出鷹山,西流入大涂水。”
一個字往往不只有一個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凡字有本義,有引申義,有假借義。”本義是整個詞義的中心環節,在一字多義中,各個引申義都是從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
“涂”字的義項主要有:
涂1tú
(1)道路。《論語·陽貨》:“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鄭玄注:“徑、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涂容乘車一軌。”《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鄭玄注引杜子春曰:“環涂,謂環城之道。
(2)途徑,門路。《商君書·畫策》:“國亂者,民多私義;兵弱者,民多私勇。則削國之所以取爵祿者多涂,亡國之所以賤爵輕祿。”
涂?義在今另寫作“途”。“途徑”一般指抽象的道路,而且是指一種“門路”,即“道路”的比喻意思。
涂2tú
(1)泥土,泥巴。《書·禹貢》:“厥土惟涂泥。”《孟子·公孫丑上》:“立于惡人之朝,與惡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
(2)涂抹。《書·梓材》:“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史記·刺客列傳》:“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涂廁。”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譬猶居室,一穴則塞之,一隙則涂之,則無頹毀之慮。”
(3)涂改。唐劉蛻《梓州兜率寺文冢銘并序》:“實得二千一百八十紙,有涂者,有乙者。”宋何薳《春渚紀聞·作文不憚屢改》:“其和歐叔弼詩云‘淵明為小邑’,繼圈去‘為’字,改作‘求’字,又連涂‘小邑’二字,作‘縣令’字,凡三改乃成今句。”
(4)胡亂抹畫。《盧仝·示添丁》:“忽來案上翻墨汁,涂抹詩書如老鴉。”
(6)用筆抹去。《唐·李商隱·韓碑》:“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
(7)涂飾。《賦黃鶴樓送李貞伯》:“五行有土可制水,底用四壁涂青紅。”《周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涂丹雘。”孔傳:“當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
(8)敷,擦。《陸游·阿姥》:“猶有塵埃嫁時鏡,東涂西抹不成妝。”唐范攄《云溪友議》卷下:“本是尿屎袋,強將脂粉涂。”
(9)堵塞。漢楊雄《法言·問道》:“如視不禮,聽不樂,雖有民焉,得而涂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等》:“至二七日,聚曲,還令涂戶,莫使風入。”明陸容《菽園雜記》卷十二:“予謂自古奸邪,取非其有,未有不托鬼神協助,以涂人之耳目者。”《荀子·正論》:“譬之是猶以磚涂塞江海也。”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稱》:“若未可涂其門,毋見其端。”
(10)污染。《莊子·雜篇·讓王》:“今天下闇,殷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潔吾行。”
許慎在《說文·土部》云:“塗,泥也。從土,涂聲。”“塗”的本義為泥。《廣韻》:塗,泥也。《書·禹貢》塗,泥。又《爾雅·釋詁》:路旅,塗也。路途有土,故“涂”用作“塗”的簡化字,指泥土,泥巴。段玉裁注:按古道塗,塗墍字皆作涂。《漢書·王褒傳》:“及至巧冶鑄干將之樸,清水焠其鋒,越砥斂其咢,水斷蛟龍,陸剸犀革,忽若彗泛畫涂。”顏師古注:“涂,泥也。”《易·睽》:“睽孤見豕負涂,載鬼一車。”高亨注:“涂,泥也。負涂,背上有泥。”
涂2的“泥土”義在古代多寫作“塗”,如今簡化仍用“涂”。
泥土可作涂抹物,故用作動詞“涂抹”,由“涂抹”之義引申為“涂改”,再引申指“胡亂抹畫”,再引申指“用筆抹去”。
由“涂抹”之義另引申為粉刷,粉飾,即把泥、油漆、顏色等抹在物體表面,為“涂飾”。《谷梁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臺榭不涂。”范寧注:“涂,涂飾。”把脂粉涂抹在臉上,又引申指敷,擦。
泥沙淤積阻塞洞穴、通道等使不通,引申指“堵塞”,而泥土沾染身體又引申指“污染”。
涂3tú
通“嵞”,指山名,“嵞山”同“涂山”。《說文·屾部》:“嵞,會稽山也。”段玉裁注:“蓋大禹以前名嵞山,大禹以后則名會稽山。”《左傳·哀公七年》:“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涂4dù
(1)把金屬敷于物體表面。《漢書·霍光傳》:“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涂,韋絮薦輪。”宋梅堯臣《送獻甫知虹縣》:“今日歸為美,涂金作馬纓。”
涂4通“鍍”,由“涂抹”之義另引申為把金屬附著在物體表面,即“鍍”。《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后》:“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黃金涂,白玉階。”顏師古注:“涂,以金涂銅上也。”以金飾物,此義后作“鍍”。
涂5chú
(1)通“除”,掃除。《荀子·禮論》:“卜筮視日,齋戒脩涂。”梁啟雄注引王念孫曰:“涂,讀為‘除’。”《周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脩除。注:‘脩除,芟埽之。’……作涂者,借字耳。”
(2)古月名,即農歷十二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十二月為涂。”俞樾《群經平議·爾雅二》:“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歲至此將除去故舊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謂之故,十二月謂之除也。”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跋》:“光緒游桃之歲涂月,同年孫叔茀吏部持此本過余,屬為審定。”
(3)又通“滁”,水名,指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部的滁河。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一·涂水》:“涂水,即滁河。”《三國志·魏志·王凌傳》:“三年春,吳賊塞涂水。凌欲因此發,大嚴諸軍,表求討賊。”本作“涂”,唐人改作“滁”。
涂6yé
(1)用作“涿涂”,同“涿邪”,指山名,在今蒙古國境內。《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大圍貳師將軍,幾不脫。漢兵物故什六七。漢復使因杅將軍敖出西河,與強弩都尉會涿涂山,毋所得。”裴骃集解:“徐廣曰:‘涂,音邪。’”
“涂”字除以上義項,又可用作姓。《漢書·孔安國傳》:“漢有涂惲。”《明史·宦官傳二·王體干》:“明有涂文輔。”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途”、“塗”不只是“涂”的異體字,三者的意義有緊密的聯系。“途”字古代多寫作“涂”、“塗”,“道路”一義,三字通用;“泥塗”一義,只作“塗”;“涂抹”一義,可作“涂”,又可作“塗”。現在“塗”、“涂”合并為”涂“,道路一義只作“途”。
[1] 許慎.注音版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5.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
[4]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
[5]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