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卞瑞鶴 通訊員 韋 一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發展與保護的本質關系,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設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省以下環保機構垂直管理等一系列舉措漸次展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河南地處中原,多年來經濟蓬勃發展,經濟體量不斷擴大,綜合競爭優勢持續提升。飛速發展雖然帶來了財富的積累和提升,但在此過程中,大氣、水、土壤污染日益嚴重,環境的承載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環境短板已成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主要障礙,公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出現了嚴重隱患。面對日積月累的環境問題,河南省委、省政府敏銳而清醒地認識到: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的同時,為百姓提供一個山清水秀、空氣清潔的良好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資源,同樣十分重要。
近年來,面對亟須化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河南砥礪向前,扎實登攀,戰略持續接力,堅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之路不動搖。

平頂山環境優美的小山村
2016年,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堅決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河南省委、省政府吹響了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號角,各級黨委政府實施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政府各職能部門齊抓共管、多元共治,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取得良好成效。
2017年,一場轟轟烈烈的環境治理攻堅戰在中原大地打響。河南以更加科學的理念、更加有力的作為,更有力度和針對性的措施,解答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命題。
今年以來,河南環境治理以“不達目的不罷休、不獲全勝不收兵”的勁頭,打好組合拳,闖出了一片凈天治水新天地。在大氣污染治理方面,狠抓控塵、控煤、控車、控油、控排、控燒“六控”措施落實,并在加快推進供熱供暖、取締“小散亂污”企業、燃煤散燒治理等三個方面治本,在嚴格揚塵污染治理、工業污染源排放、防治現場管理等三個方面治標,河南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指標兩降一增,改善幅度居京津冀及周邊省份的前列。截至5月10日,河南18個省轄市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為151微克/立方米,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88微克/立方米,河南省平均優良天數為61天,各項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現向好趨勢。
水污染治理方面,盯緊94個國控斷面、135個省控斷面水質監管風險防范及四大流域重點工程、131條黑臭水體整治、農村環境和畜禽養殖綜合治理、南水北調沿線及飲用水源地保護等重點項目推進,截至4月底,水環境質量較去年有大幅提高,國家94個水污染防治責任目標考核斷面中,地表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水質斷面增加9個,水質優良比例同比增加9.6個百分點;地表水喪失使用功能(劣于Ⅴ類)的水質斷面同比減少12個,水質極差比例減少12.8個百分點。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及總干渠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通過一年來的奮力攻堅,河南上下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滾石上山的毅力,打出了必勝信心,打出了向上態勢,打出了可期前景,一舉扭轉了一直以來大氣污染不降反升的被動局面,河南省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改善環境質量仍在路上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河南環境污染“底子厚”、環境治理“基礎差”,河南環境治理工作與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盼相比還有相當差距,改善環境質量仍在路上。
從大氣來看,2016年河南PM10平均濃度128微克/立方米,距年度目標相差13微克/立方米,在京津冀周邊省市中指標最高,其中商丘、鶴壁、洛陽、安陽全年PM10平均濃度不降反升,焦作、鶴壁、安陽下半年仍然不降反升。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河南16個省轄市排名在后50位,PM10年均濃度最低的信陽市倒排第79位。
從水質來看,河南地表水94個考核斷面中,海河和淮河流域有20個為劣V類水質,9個斷面水質不降反升;衛河、賈魯河、包河等35條河流沒有任何自凈能力,跨界污染糾紛高發頻發;一些縣城以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有大量違法網箱養殖、違章建筑,個別水庫上游河流重金屬長期超標,嚴重威脅群眾飲水安全。河南地表水Ⅰ類至Ⅲ類水比例僅為51.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劣V類水比例為20.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河南水質情況在淮河四省排名倒數第一,在海河七省排名倒數第四。
環境治理既是一場攻堅戰,又是一場持久戰,容不得半點松懈。今年伊始,河南環境污染防治攻堅號角再起。1月7日,在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堅動員部署會議上,陳潤兒省長發表重要講話,提出環境污染防治要抓“早”、抓“準”、抓“實”的最新要求,為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明了方向,樹立了信心。
河南省委書記謝伏瞻、省長陳潤兒親自掛帥,率先出戰,定期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問題,經常深入一線檢查指導,為河南省廣大干部立標桿、作表率。謝伏瞻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河南省要以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決心和勇氣,背水一戰,堅決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陳潤兒省長對下一步環境治理攻堅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他指出,當前全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要正視差距、更嚴更實,從政治上深化認識,從作風上尋找差距,從措施上硬化約束,全力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環境整治,讓鄉間河流恢復昔日的清澈。
背水一戰,必須堅定不移保目標。完成目標任務沒有余地,兌現民生需求沒有退路,落實政治責任沒有折扣。今年是大氣終考年,目標實現須堅定不移,要從主觀思想認識上找差距,真正認識到生態環境就是投資環境,生態質量就是生活質量,保護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更要增強行動自覺,將環境治理作為地區落實的發展要求來貫徹,作為必須兌現的民生需求來落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到工作當中去,成為一種行動自覺。
目標實現堅定不移,必須緊盯目標、科學謀劃、精準施策、系統治理。堅持標本兼治。在樹立發展理念、加快產業轉型、提高治理能力、改變生活方式的同時,要立足當前,著力抓好控塵、控煤、控排、控燒四個關鍵環節。堅持點面結合。既要抓住重點區域、重點企業、重點環節,也要注意抓好面上控制。堅持上下聯動。特別是對水污染防治要全域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基礎較好的地區要多作貢獻,基礎一般的地區要完成目標,基礎較差的地區要“不拖后腿”。
嚴格依法,增強環境治理約束力。為確保環境治理成效,要依法落實生態補償、依法進行環保調度、依法加強督查問責,“三措并舉”完善機制、強化約束。要按照“誰污染誰賠償、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出臺舉措實行對環境治理的“階梯獎罰”,切實讓污染者受罰、讓治污者得利。要對工業發電、工業生產和涉廢氣、廢水、廢渣企業依法進行環保調度。要依法加強督查問責,督查環境治理,查處監督不力甚至徇私舞弊的執法者。
社會共治,形成全民治污大格局。共享藍天白云是每個人的心愿,保護綠水青山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治理污染不是環保部門的單打獨斗,需要全社會聯合協作,共同行動。一方面,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引導社會廣泛參與,推進社會公治,定期向社會公布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狀況與環境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開展環境污染治理群眾滿意度調查,讓人民群眾對各市、縣(區)和省直各有關部門進行打分評議;暢通舉報渠道,全面實行舉報獎勵機制,在重點領域、重點環節探索建立職業舉報人制度,發動更多群眾監督環境違法。另一方面,公眾要從自身、從家庭、從點滴小事做起,理解、支持和參與環保,踐行綠色生活,敢于履行作為一個公民保護環境的義務,敢于監督和糾正污染環境的不良行為。
讓好環境不再是奢侈品,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無數普普通通河南人的共同追求。讓我們攜手向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走下去,實現美麗與發展同行,讓人民更加幸福,讓中原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