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 盧曉鳳 王兆慧
摘要:為提高農作物秸稈中木質素的降解速度,從腐爛的樹枝和土壤中篩選出一株高效降解木質素的菌株。結果表明,該菌株18S rDNA序列與二年殘孔菌(Abortiporus biennis)有高度的同源性,結合其形態特征,初步鑒定該菌株為二年殘孔菌,命名為H。
關鍵詞:木質素;同源性;二年殘孔菌(Abortiporus biennis)
中圖分類號:Q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8-343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8.010
Abstract: In order to increase crop stalk degradation, one strain of ligninase-producing epiphyte was selected from rotten plants an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8S rDNA sequence showed high homology with Abortiporus bienni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morphologic character,the strian was determined as A. biennis,named as H.
Key words: lignin; homology; Abortiporus biennis
農作物秸稈是農業生產中產生的一種重要的可再生性能源[1],傳統的方法將其進行焚燒或廢棄,不僅浪費了資源還污染了環境。如果將農作物秸稈先通過微生物的作用腐熟再還田,不僅可以改良土壤結構,使土壤物理性狀更加趨于合理化[2-4],還可以豐富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的數量和結構[5-7],使農作物秸稈還田的意義更重大,也是目前利用秸稈資源最合理、最有效的方法。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樣品 樣品采集于南通大學主校區北側朽木眾多、空氣潮濕、樹林茂密且長年無人進入的地表下2~5 cm的土壤。
1.1.2 培養基與試劑盒 富集培養基:硫酸銨2.0 g、硫酸鎂0.2 g、磷酸二氫鉀1.0 g、氯化鈉0.5 g、木質素20 g、定容至1 000 mL,121 ℃高壓蒸氣滅菌20 min。
PDA培養基:取馬鈴薯200 g,去皮,切成小塊煮沸30 min,接著用紗布過濾,取濾液,加入蔗糖20 g、瓊脂20 g,待融化后補水至1 000 mL,自然pH,121 ℃高壓蒸氣滅菌15 min[8]。
GU-PDA固體培養基:于PDA培養基中加入愈創木酚,使其濃度為0.1%[9]。
真菌DNA基因組抽提試劑盒(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3 儀器 電子天平、搖床、冰箱、超凈工作臺、恒溫培養箱、紅外爐、高壓蒸氣滅菌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顯微鏡、離心機、電泳槽、PCR儀等。
1.2 方法
1.2.1 可降解木質素菌株的富集 用電子天平稱取土壤樣品2 g,加入到裝有200 mL的富集培養基中,于28 ℃振蕩培養7 d。
1.2.2 可降解木質素菌株的復篩 取1 mL上述富集培養液,通過梯度稀釋法將其稀釋成10-3、10-4、10-5、10-6不同的濃度,分別涂布在GU-PDA固體培養基上,倒置于28 ℃的隔水式恒溫培養箱內培養3~5 d。
1.2.3 菌株的純化與保藏 將上述復篩培養基上顯色圈最大的作為目的菌株,命名為H。通過劃線法進行純化,將純化的目的菌株制成孢子懸液,加入適當甘油,置于與-70 ℃超低溫冰箱保藏。
1.2.4 菌株的鑒定
1)菌株形態觀察。以點接法將目的菌株的孢子接種在PDA平板上,30 ℃培養5 d觀察其菌落的形態;菌絲體的觀察則采用插片法進行觀察[10]。
2)分子鑒定。①菌株基因組的提取。將目的菌株接種于裝有50 mL PDA培養液的250 mL錐形瓶中,160 r/min 30 ℃搖床培養5 d;用無菌紗布過濾后,轉移到冰凍的無菌研缽中進行研磨破壁;用真菌DNA基因組抽提試劑盒提取該菌株的DNA。②提取基因組的PCR擴增。擴增采用25 μL體系,其中模板2 μL、Buffer 2.5 μL、上引物ITS1 1 μL、下引物ITS3 1 μL、dNTPs 2 μL、ddH2O 16.4 μL,最后加入Taq酶0.1 μL;PCR條件:95 ℃變性1 min,55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共35個循環。③PCR產物的測序。將PCR擴增后的產物送到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行PCR產物測序。④18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統發育樹的構建。通過NCBI的BLAST檢索系統,對所篩選菌株的18S rDNA基因序列進行同源性分析,從結果中獲取相似的11種多孔菌菌株18S rDNA基因序列,利用Mega 4軟件構建系統發育樹。
2 結果與分析
2.1 菌株的篩選
圖1為所篩菌株H在GU-PDA固體培養基上培養5 d后的菌落形態。由圖1可以看出,該菌在鑒定培養基上有很大的顯色圈,表明該菌能代謝較高的木質素酶。菌落較疏松,菌絲乳白色。
2.2 菌株的鑒定
2.2.1 菌株的菌絲形態 插片培養5 d后,在40倍顯微鏡下觀察菌株H菌絲的形態,無色透明,壁薄,有簡單的隔膜(圖2)。
2.2.2 菌株的鑒定 以菌株基因組DNA為模板,PCR擴增18S rDNA片段,測序結果顯示克隆片段長1 716 bp。將其基因序列用BLAST進行同源性比對,依據同源性檢索結果,選取不同多孔菌種屬的代表菌株構建系統發育樹,其與二年殘孔菌(Abortiporus biennis)18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為100%(圖3)。因而,從分子水平上進一步證實分離菌株H為二年殘孔菌。endprint
3 討論
二年殘孔菌屬屬于真菌界擔子菌門多孔菌科,分布于世界各地。本菌屬的菌多數具有較高的纖維素酶和木質素酶降解能力[11],且該菌常出現在許多種類的闊葉樹上或地下埋有腐木的地上,是一種能引起木質腐朽的真菌,這與本試驗的篩菌目的相吻合。此菌株可以作為后續進行秸稈的復合降解以及與木質素降解相關的實際應用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日本能源學會.生物質和生物能源手冊[M].史仲平,華兆哲,譯.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2] 王德科,吳紅燕,黃 劍,等.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及小麥生長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3(15):243,245.
[3] 劉義國,劉永紅,劉洪軍,等.秸稈還田量對土壤理化性狀及小麥產量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3):131-135.
[4] 趙 偉,陳雅君,王宏燕,等.不同秸稈還田方式對黑土土壤氮素和物理性狀的影響[J].玉米科學,2012,20(6):98-102.
[5] 崔俊濤,竇 森,張 偉,等.玉米秸稈對土壤微生物性質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5,27(4):424-428.
[6] 王志明,朱培立,黃東邁,等.秸稈碳的田間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轉特征[J].土壤學報,2003,40(3):446-453.
[7] 劉建國,卞新民,李彥斌,等.長期連作和秸稈還田對棉田土壤生物活性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5):1027-1032.
[8] 沈 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 KIRK T K,CROAN S,TIEN M,et al. Production of multiple ligninases by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Effect of selected growthconditions and use of a mutantstrain[J].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1986,8(1):27-32.
[10] 蔡信之.插片法觀察放線菌霉菌效果好[J].實驗教學與儀器,1995(2):28.
[11] 趙繼鼎.中國真菌志(多孔菌科)[M].第3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