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潔 吳漢文 龐亞威
摘要:首先分析了中國現有三種養老模式面臨的困境和不足,在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供不應求,居家養老主體缺失的背景下,提出居家聯合養老的模式。其次,對居家聯合養老模式概念進行界定,分析了該種模式面臨的困難。最后,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農村居家聯合養老的建議。
關鍵詞:人口流動;農村居家聯合養老;建議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8-3572-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8.045
Abstract: The difficulties and shortages of 3 existing supporting patterns for the aged were analyzed, then the home-based joint supporting model for the aged was propos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akening of family supporting function, insufficient supply of institution supporting, and absence of home-based supporting subject for the aged. Secondly, the concept of home-based joint supporting model was defined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odel were analyzed. Finally, proposals for perfecting the rural home-based joint supporting for the aged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opulation flow; rural home-based joint supporting for the aged; proposal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且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這使得“空心村”成為許多農村普遍面臨的問題,也使農村常住人口的年齡結構發生變化,常住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劇,“空巢老人”成為農村留守人口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導致農村“空巢老人”已過億,傳統家庭養老的功能正逐漸弱化,機構養老供不應求,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已經成為日漸突出的社會問題。為了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緩解農村日益嚴重的養老問題,必須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農村的養老模式。為此,基于農村實際情況,借鑒已有的先進經驗,在諸多養老模式中,居家聯合養老模式已經在許多城市社區日漸推廣,并收效顯著,不失為未來中國農村養老可借鑒的先進模式。
居家聯合養老本質是一種物質救助、生活扶持、心理慰藉等社會性行為,是一種具有政府引導、集體輔助、農民自愿參與的互助養老體系,以社區為依托,實施多元主體的養老模式[1]。中國對新型居家養老工作的實踐探索,最早是以廣西為首建立居家互助站,開展居家聯合養老服務改革試點[2]。目前全國各地區的實踐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理論方面認為居家聯合養老主要是政府倡導,社會支持;實踐操作中并未考慮到居家聯合養老主體的特殊性和能動性,沒有考慮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化為人力資本,以解決農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和危機。因此本研究將對居家聯合養老模式進行深入探析,以期對實踐工作提供指導和借鑒。
1 現有養老模式的困境和不足
1.1 家庭養老模式分析
中國農村的多種養老模式多是建立在家庭養老模式基礎之上的。家庭養老模式主要指老年人的起居生活受到子女或者有行動能力的配偶照料,這種養老模式本質上是建在中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之上,構建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中,成型于家庭關系網絡格局背景之下[1]。這種養老模式不僅在農村地區盛行,也是中國養老模式的縮影,但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這種傳統的養老模式也逐漸顯現出了疲態。
目前中國農村家庭養老面臨以下問題:在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攻堅階段,農村勞動力持續受到城市的拉力進而向東部沿海發達城市圈流動,從農村家庭養老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抽掉了家庭養老大鍋下的最后一根柴。沒有子女的陪伴不僅僅是缺失了勞動力,更是少了一份家庭的情感寄托,即使外出的“候鳥”們會定時往家里寄送生活費,但是這種物質上的補償始終不能與精神上的期許相平衡,農村家庭養老模式也就失去了它的筋骨。傳統的家庭養老從居住上看,已發生了分裂[3]。現有的養老保障體系薄弱。農村地區主要靠著小農經濟的發展,靠農作物的收成來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這種小農經濟的發展很難達到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更不能成為農村養老保障的基礎。
1.2 機構養老模式分析
機構養老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看護、合理膳食、保健清潔以及文娛活動等服務的綜合性社會機構。機構最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在農村地區主要有養老院和福利院。
目前機構養老面臨的困難:農村地區有資質的養老機構數量有限,且現在這些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多五保戶,并沒有將農村中有類似需求的老人包含在內,供需嚴重失衡。至2011年底,全國農村居民五保集中供養182.2萬人,分散供養365.7萬人,占農村人口極小的一部分,由于資金上得不到保障,機構養老想在農村普及存在一定的困難[3]。在農村地區,受根深蒂固的傳統養老思想影響,老年人從情感和居住習慣上更傾向于居家養老的方式。年邁的農村居民需要生活在他們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中,主要表現在對家族的依賴性和親朋帶來的歸屬感。這恰恰也是機構養老最難提供的。從感性的角度出發,農村老年人更愿意選擇居家養老。endprint
1.3 居家養老模式分析
居家養老是以社區為依托、家庭為核心、專業服務為依靠,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務的綜合服務體系,能夠有效地解決經濟支持、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從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居家養老將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有機結合,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能夠彌補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不足。中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后,農村家庭的子女數量明顯下降,傳統的聯合大家庭向核心家庭演變,居家養老也面臨以下問題。
1)隨著人口的大量流動,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村老齡化日益突出,子女不能在老人身邊提供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加大了老年人面對死亡的恐懼感,從而不能將居家養老的優勢充分有效發揮。
2)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遭到了破壞,家庭的生產功能弱化,傳統的聯合家庭發生了分化,開始向小型化、核心化方向發展;家庭結構發生變遷,聯合大家庭所帶來的資源在核心家庭中得不到體現,經營渠道單一化,給核心家庭帶來巨大的負擔。當一個年輕的家庭成立之后,不但要滿足自己的生存需求,還要承擔子女的養育和教育重擔;此時來源于父母無償提供的財產支持轉化為子女的個人資產,并用于其個人家庭的維持,而不是更多地承擔贍養老年人的義務;失去了積蓄與子女支持的老年人只能自養自足。因此家庭結構的變遷對居家養老模式的運行提出了挑戰[4]。
1.4 居家聯合養老模式分析
如何解決人口流動帶來的人口結構老齡化、家庭結構核心化對居家養老的挑戰,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多數學者為此建議實行聯合居家養老,選擇合適居住點作為養老的場所,居住的對象為鄰居或者直系親屬中的老齡化的對象,入住的人數由硬件設備和外部環境來決定,入住者可以自帶生活用品和設備,政府提供相應的資源,提供專業的服務。居家聯合養老不僅能解決居家養老主體的缺失,又能降低養老成本,為政府和家庭減輕一定的負擔。同時,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鄉土社會當中,能敞開心扉與他們進行洽談和交流,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慰藉,產生一定的歸屬感,解決人口流動所帶來其他養老模式所不能滿足的需求,從而從更高層次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2 農村居家聯合養老的困難分析
農村居家聯合養老模式的出現為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這種模式由政府主導,公眾參與,投入量小,而社會效應大,在實際推廣運作中,要努力使該養老模式經得起實踐檢驗,讓其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明確該模式的優勢和困難,發揮其優勢,減輕當前中國的養老負擔,建立起低投入高回報的可持續發展的養老服務模式[5]。
2.1 維系運營資金缺乏保障
在農村較為貧困的地區開展聯合居家養老需要有力的資金支持。受人口流動的影響,人口普遍從經濟落后的地區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外出打工的人群回到農村,使農村經濟基礎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單一的資金籌集方式仍然不能保障居家聯合養老模式的運營。居家聯合養老的主要資金仍然需要政府投入,部分資金由村(社區)自籌、個人支持和社會捐助等方式籌集,這種不穩定而且規模小的融資方式難以保證農村居家聯合養老模式的推行[5]。居家聯合養老的地點可選擇農村無人居住的房屋或者是被撤并的學校,通過添置相應的硬件,征集有勞動能力的或者鄰居作為服務人員,并且配置相應的管理人員和醫務工作人員等,但其運營上仍缺乏資金支持,例如硬件維護,工作人員的薪酬、醫藥配置等需要納入財政預算,從而確保其有效運營。
2.2 服務內容過于單一
農村居家聯合養老主要針對政府所資助的特困、高齡等特殊群體,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的轉移,“空巢老人”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其養老問題亟待解決。居家聯合養老服務離普遍需求還有非常大的差距,并且現有的服務人員也只能應對日常的生活照顧和家政服務[6]。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農村老人的消費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物質方面,其消費結構和需求不斷地趨于多元化,老年人更需要長期的醫療護理、應急服務和精神上的慰藉,這些需求在聯合居家養老方式上暫時不能得到有效的體現。
2.3 專業服務及管理人員缺乏
目前村委干部兼任了農村居家聯合養老的各項工作,大多數地區缺乏專職管理人員。農村居家聯合養老提供服務的人員主要是高齡化老人的直系親屬或鄰居,由于是熟人的關系網絡,老人在精神上得到一定的慰藉,但由于工作人員缺乏專業化的知識和學習,無法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即使有關部門對召集的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但受到農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影響,其服務層次還有待提高。
2.4 傳統的民規、村落文化被打破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原有的農耕文化所具有的鄰里互助文化、村規民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化的運作和商品的交換。傳統的村規民約是介于鄉土社會的一種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之間,具有一定權威性的民間行為規范。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當中,傳統的村規民約和孝道一起走向沒落,道德約束減弱。在傳統人際關系和鄰里關系被打破的情況下,養老主體的能動性不能得到有效激發,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顧得不到保障,居家聯合養老互幫互助的理念不能得到有效實踐。
3 完善農村居家聯合養老模式的建議
3.1 引入社會資本,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
開展居家聯合養老必須有一定的資金作為保障。目前,農村居家聯合養老服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村(社區)自籌經費、社會捐贈、個人資金支持等,但是資金支持規模小,力度不夠,來源也不穩定。政府部門應加大力度積極實施有效的措施,要求企業為返鄉養老的農民工參保,積極推進農村居家聯合養老工作;完善新農合和新農保政策,提高農民參保意識,可以實現農村居家聯合養老從自救到適度普惠轉型。
首先,教育、引導和督促外出務工的子女主動承擔起贍養義務,提供個人資金支持,作為最基本的養老經濟基礎。其次,農村老人都擁有一定的土地,隨著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失,大部分耕地處于拋荒狀態,再加上種田收入微薄,土地資源沒能充分利用。政府應引導、鼓勵返鄉的農民工進行土地承包,根據本地的地理位置、土壤肥沃程度等條件,選擇種植綠色有機農作物。第三,對綠色有機農產品進行加工包裝,打響產品品牌,政府可規定龍頭企業將其部分收益無償作為養老資金,用于居家聯合養老的基礎建設。最后,整合資源,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辦公用房、閑置公房以及閑置的村級學校等資源,將其裝修作為農村居家聯合養老的場地,以解決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場所缺乏的問題。endprint
3.2 拓寬服務范圍,豐富服務內容
針對農村的高齡、“空巢”、特困等特殊對象采取不同的服務內容,滿足其不同需求,建立家庭養老服務站。對于完全喪失或基本喪失活動能力或者智力水平低下的、需要專業人員長期陪伴的老年人,將其聚集在家庭養老服務站,由其未外出務工的親朋照顧老人,并且免費安裝“一撥靈”電話機,提供就餐和醫療服務,實現養老服務動態化管理[7]。對于“空巢老人”,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簡單的物質不能滿足其生活需求,應充分發揮農村已經建立的各類體育、文化設施及場所,給“空巢老人”提供鍛煉、學習與休閑的場所,如:安排農村中小學體育場所、圖書館等在特定的時間內對老年人免費開放[8]。對于特困家庭,政府除了對其有最低的生活保障之外,對持有特困證的家庭應免去一定的養老費用,并給予一定的贍養費用,這個贍養費可以根據國家政策規定其貧困的級別來劃分標準,按等級進行補貼,滿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3.3 培養自上而下的專職人員
城市的養老服務體系比較健全,其護理和管理經驗相對豐富,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在城市與農村之間建立交流的平臺。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將其培養為農村居家聯合養老的護理人員,定期派遣護理人員到城市公立養老院學習護理技術和管理經驗,城市的公立養老院也可以派專業的護理人員到居家聯合養老點進行技術指導,同時也可以考慮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并且還能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9]。發揮村里退休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組建相對穩定的志愿者服務隊伍,吸納有愛心、有能力的人充實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可以將有領導能力且在任職期間口碑良好的退休黨員干部返聘為管理人員,從而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統。
3.4 營造傳統互助氛圍,增強主體的能動性
中國自古便有基于親緣、血緣、地緣的互助傳統,城市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原有的人際關系和鄰里系統被打破,傳統孝道被弱化,利用這種家族、親屬關系網絡互相幫助讓居家聯合養老事半功倍[10]。營造傳統互助氛圍。依托村居活動、宣傳窗口、基層干部志愿服務等方式,帶領志愿者為老年人提供服務,恢復和增強村落文化系統,保持傳統鄰里互助的行為習慣,加大力度宣傳孝道德理念,如社區開展系列的講座、培訓,幫助村民樹立百善孝為先的理念,營造熟人社會;其次,培養村民助人自助的理念。互助站的管理人員可以建立服務儲蓄制度,對志愿者在服務站服務的時間,根據有關規定進行登記,并且定期公布,在服務儲蓄制度完善的條件下,為服務站付出多少服務,在自己年老不能自理的時候,服務站的其他成員將為其提供對等的服務,在自己奉獻服務的同時也為自己年老做服務儲蓄,增強主體的能動性。居家聯合養老的主體是農村老年人,身體健康有能力的老年人基本上可以從事家務勞動,自己也不愿意閑著,基層組織如村委會、婦聯可以組織他們為老年中心食堂做后勤工作,并和志愿者一起定期為身體較差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顧,衛生打掃等服務。
參考文獻:
[1] 林宇陽,鐘曼麗.中國可行性養老模式的路徑分析——以社區互助為視角[J].農業展望,2015(10):36-39,44.
[2] 劉建民.廣西民族地區農村居家養老模式探析[J].桂海論叢,2013(1):124-128.
[3] 石春夢,周鈺鮮.西部山區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思考[J].速讀(中旬),2014(9):240-241.
[4] 王捍政.試論“六個老有”養老宗旨的深刻內涵[J].沙棘(科教縱橫),2010(8):276-276.
[5] 楊繼瑞,薛 曉.社區居家養老的社會協同機制探討[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6):106-112.
[6] 鄢德奎.國家法在鄉土社會的尷尬處境[J].法制與社會,2014(19):235-236,239.
[7] 郭 玲.農村居家養老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3(17):33-34.
[8] 孫林雪.中國農村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以淄博市為例[J].教育前沿,2015(5):134-134.
[9] 陳曉丹.當代土家族地區村規民約研究——以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為個案[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1.
[10] 朱火云,金昱希.基礎普惠:中國高齡津貼制度的構想[J].社會保障研究,2015(1):28-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