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晨 梁兵
摘要:首先從移民主體為貧困人口、數量大且素質較低以及社會適應性差等角度闡釋開發移民人力資源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了目前移民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移民觀念落后等;最后提出要構建生態移民人力資源多元主體協同開發機制,促進主體間協同,發揮各主體的作用,促進移民人力資源開發。
關鍵詞:生態移民;人力資源;協同開發
中圖分類號:D6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8-357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8.046
Abstract:Necessities of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 were expounded from characteristics: poverty, large quantity and low quality, and poor social adaptability of the majority of immigrant subject. In addition, relevant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s well as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primitive concepts of immigration were pointed out. At last, suggestion for establishing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multiple subjects for human resources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 was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ubjects, to realize th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nd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esources of immigration.
Key words:ecological immigration; human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生態移民,指原本居住在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地區、生態脆弱區以及自然環境條件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地區的人口,搬離原來的居住地,在新地區重新安置的人口遷移[1]。目前,寧夏生態移民工程已經組織了吊莊移民、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搬遷等眾多移民項目。“搬得出”的階段性目標已經完成,但離“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最終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而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是促進移民地區發展,幫助移民致富的關鍵步驟。
1 寧夏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1.1 移民人口數量大,素質較低
寧夏生態移民項目開發中搬遷移民數量大。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寧夏組織了多項移民工程,累計搬遷安置移民99.28萬人,“十二五”期間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搬遷計劃安置35萬人。遷入區需就業的人口數量激增,但是遷出地人口文化水平較低。以寧夏重點遷出地區固原市為例,根據寧夏固原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數量為14.4萬人,占人口比重的11.74%,較全國15歲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4.08%高出7.66個百分點。雖然需就業的人口數量龐大,但是由于移民的整體文化素質較低,出現了企業缺人但移民難就業的矛盾狀況。
1.2 遷出地區貧困,移民主體為貧困人口
寧夏移民遷出地區極其貧困,如寧夏中南部地區,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滯后。該區域總面積4萬km2,占全區的65%;截至2009年底,該地區GDP為150.3億元,僅占全區的11.3%;地方財政收入6.37億元,僅占全區的5.9%;財政自給率僅為6.5%[2]。這一地區位于半干旱黃土高原向干旱風沙區過渡的農牧交錯地帶,生態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貧困人口達到近150萬。
在移民搬遷項目中,雖然國家給予了補貼,但是移民搬遷到新的地區需要安置費用,包括生產投資和生活費用,國家給予的補貼往往不能滿足移民的需求,給移民造成較大的經濟負擔。而且移民搬遷入區后,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失去了以往的收入來源,在安置區適應階段移民發展受限,容易造成新的貧困。
1.3 移民社會適應性差
生態移民的搬遷安置過程是對移民原有社會經濟系統的“破壞—重建”過程[3]。移民遷入區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環境、風俗習慣等都與遷出區有很大區別,移民自身社會適應性差,適應安置區的全新環境對移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移民要適應這種變化,發揮自身能力,追求更好的發展,必須重新進行學習。因此,開展寧夏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提高移民人口素質,是幫助實現寧夏地區人口與經濟均衡發展的有效途徑,可以從根本上促進生態移民安穩致富,幫助移民進行社會經濟系統的重建,達到移民工程的最終目標。
2 移民人力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2.1 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不到位
從基礎教育方面來看,移民遷入區的基礎設施基本配套,但學校還不能完全滿足遷入區的發展需要。移民區的學校一般按照搬遷前計劃移民數量建造,但是隨著移民區的發展,有許多計劃外的孩子進入移民區學校,這就使得按原規劃建成的學校顯得規模偏小不能完全滿足當地的需求。移民區學校經費有限,還存在教學儀器、多媒體設備、體育器材、圖書等配套設施短缺問題。遷入地學校師資不足,影響學校教學。自治區政府規定移民區學校師資由遷入地政府統一安排,遷出區教師仍留在當地由教育局統一調配[4]。移民遷入區大量學生遷入,但教師數量與移民遷入前相比并沒有增加,導致移民區師資力量不能滿足現有學生規模。如馬家塘移民區中的同心縣搬遷近8 000名移民,但遷入地中寧縣的教職工編制人數并未增加,教學正常開展受到影響。endprint
從職業教育方面來看,供應體系不健全且與社會需求的針對性不強。相比于職業教育,當地更重視青少年的基礎教育,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青少年職業教育發展體系還不健全,基本未開設職業教育選修課程,學生沒有良好的職業受教育環境。移民的培訓機構數量不能滿足龐大的移民群體需要,培訓機構由政府出資運行,在政府資金不夠充裕的前提下,對培訓機構的建設會有所滯后。而且已有的培訓機構在培訓內容上與社會實際需求匹配度不高,培訓效果差強人意,對移民的專業技能滿足社會需求能力提高有限。行業企業作為最了解市場勞動力需求的主體,在培訓方面發揮的作用不夠突出。
2.2 資金投入不足
首先,移民區的教育和健康資金投入不足。寧夏回族自治區財政狀況緊張,經濟實力有限,且生態移民地區的市、縣財政收入更加不足,所以地方政府投入移民區的教育經費有限,僅靠國家的撥款無法滿足當地需要。而且移民家庭本身財力不足,移民搬遷安置后生產生活環境雖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生活成本和生存壓力也隨之加大。由于家庭資金有限,往往對教育投資不足。農村居民大病重病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移民健康沒有得到有效保障,仍普遍存在因病致貧的現象。
產業發展資金投入亦不足。政府對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夠,移民以貧困人口為主,經濟基礎薄弱,在搬遷安置后基本沒有多余資金。在政府和移民投入資金缺乏的情況下,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嚴重不足,產業發展受到制約。部分遷入地本身產業結構單一,可供選擇的就業方式有限,產業發展緩慢對移民的就業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3 移民觀念落后
首先,移民的就業觀念存在偏差。寧夏生態移民長期生活在相對落后的山區,大多以農業生產為主,遷入新居后移民勞動力的職業轉換不能立竿見影地體現[5]。移民思想上有局限性,無法很快實現生產和就業方式的轉變。在職業選擇觀念上存在較大偏差。由于移民文化水平有限,缺乏專業技能,可供移民選擇的工作不多,以清潔工、保安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為主。但是許多移民認為這些工作社會地位和工資不高,更依賴于國家的補助,逐漸形成了強烈的“等、靠、要”思想,而不愿從事這些職業去自食其力。
其次,移民教育觀念落后。移民雖然搬遷至遷入區,教育環境比遷出區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許多家長并沒有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一部分學生初中畢業之后在沒有良好謀生技能的情況下外出就業謀生,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造成落后教育觀念的惡性循環。還有一些學生在初中畢業后沒有接受高中教育,且家長也不重視對其的職業教育,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也無法滿足遷入區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由于移民遷入地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缺位。家長教育方式欠妥,缺少與子女間必要的溝通,將教育的責任全盤交付于學校和老師。
此外,移民接受培訓意識淡薄。遷出區生態環境惡劣,教育培訓條件有限,移民對教育培訓沒有一個合理的認知。以往移民多是通過自己實踐摸索或請教他人得出經驗,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培訓,對通過培訓掌握勞動技能的方式不熟悉,缺乏接受培訓的意愿與動力。
3 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構建
1965年,美國學者Ansoff[6]提出協同思想:“組織通過追求合理的銷售、運營、投資與管理的策略安排,對投入要素、業務單元與環境采取有效配置,從而實現類似報酬遞增的協同效應。”20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提出協同論,主要研究在不平衡的條件下,無固定聯系的各要素通過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使系統生成一個新結構,這個新結構保證系統的統一性,系統從而獲得由無序向有序演化發展的協同結構。“協同作用”實際上就是系統中的各要素或各系統間互相作用和有機整合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重視系統內部各要素或子系統間的差異與協同,強調差異與協同的辯證統一須達到的整體效應等[7]。協同思想的核心主旨是強調系統中各個要素或子系統間的相互合作。現代協同論認為,協同有助于整個系統的穩定和有序[8]。協同思想倡導各參與主體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系統的融合和發展中,將協同理論引入移民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中,使多元主體之間保持協同、合作,以解決各種存在的問題,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開發。
3.1 多元主體協同機制構建
寧夏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 政府、行業企業、學校與培訓機構、移民群體等是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的主體,他們在開發過程中承擔不同的責任,發揮不同的作用。針對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各個主體不僅應當明確自身定位,改正現有問題,積極參與人力資源開發,還應當加強主體間的協同,建立高效運行、靈活有效的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寧夏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多元主體協同機制的基本框架:以政府為主導,行業企業為指導,學校與培訓機構為重要推動力,移民群體自我開發,形成一股合力,通過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推動寧夏地區可持續發展。
多元主體協同機制如圖1所示,政府、行業企業、學習與培訓機構、移民為四大主體,主體間形成協同開發的有效機制。政府占據主導作用,加大對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投入,支持行業企業發展,為移民提供保障;行業企業為學校與培訓機構提供有效信息,給移民提供就業機會;學校與培訓機構為行業企業輸送人才,重視對移民的教育;移民加強對行業企業的了解,主動參與學校與培訓機構的學習。
3.2 多元主體角色分析
1)政府主導。政府是推動生態移民人力資源開發的首要力量,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處于多元主體協同機制的中心地位。政府在各主體之間處于主導地位,需要協調不同主體間的關系,促進引導各方之間的合作。除此之外,政府應發揮自身作用。首先,在政策上重視完善與人力資源開發相應的內容,重視移民健康,加大教育投資,確保教育建設與項目工程建設能同時到位。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大社保政策宣傳力度,組織動員移民參保,滿足移民醫療和養老需求。政府還應當鼓勵移民就業創業,為移民就業創業提供優惠待遇,比如給予移民小額貸款優惠政策,為移民就業和創業提供幫助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鼓勵企業吸納更多移民就業,給予符合規定的企業一定的優惠和資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