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金
就在國家衛計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方案》后的不久,青海、河北、重慶相繼展開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其行動之快、措施之實、力度之大,無不讓民眾看到了整治的決心,值得點贊和期待。
中國消費者協會此前的一項統計顯示,近年來醫療美容領域已成為消費者投訴的一個熱點。近十年來,我國年均因為整形美容導致毀容毀形的投訴多達近2萬起。有業內人士稱,10年間已經有20萬張臉被“三非整形”(即非法醫療機構、非從事醫療美容的專業醫師、非法的藥品)毀掉了。
毋庸置疑,整形美容業正在成為一種大眾化服務項目。目前我國擁有超過300萬家美容門店,其中40%左右屬于醫療美容范疇,但僅有不足10%的美容機構擁有醫療實力,而擁有醫療美容從業資質的機構更是少之又少,遠遠滿足不了龐大的市場需求,無證行醫、跨專業行醫、廣告虛夸等現象大量存在。加之監管乏力,整容糾紛事件時有發生。
可以肯定,目前在整個整形美容行業尤其是民營整形美容業中,技術水平不均衡、管理理念和價值取向不一,存在諸多亂象。尤其是我國整形手術以每年約200%的速度增長,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市場混亂,魚龍混雜。
一方面,由于整容業容易產生暴利,吸引了不少不懂醫術的人來投資整形美容,在利益至上思想支配下,整容業變成了“毀容業”,而一些民營醫療機構,膽子更大,只要能賺錢,敢把病人當“小白鼠”,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
另一方面,一些民營整形美容機構為了獲得短期效益,大量投放夸大的虛假廣告。
更為重要的是,整容醫生整體素質良莠不齊,資質認定寬松,缺乏一個權威的評估認定。在國外,整容資格認定由醫學會承擔,由相關學科的專家聯合進行評估。可在國內,衛生行政部門取代了醫學會的作用。在監管時,醫學會形同虛設。由于相關審批不嚴格,不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扣醫生進入該行業,加大了行業的安全風險。
實際上,為了規范醫療美容服務,促進醫療美容事業的健康發展,維護就醫者的合法權益,原衛生部早在2002年就實施了《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掇k法》對美容醫療機構的設置登記、執業人員資格、執業規則等均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同時,原衛生部在2002年對1994年制定的美容醫療機構的基本標準進行了修訂,規范了美容醫療機構的準入門檻。2009年,原衛生部又制定下發了《醫療美容項目分級管理目錄》,將醫療美容技術進行分級管理,明確了各類別醫療機構可以實施的美容技術范圍。
盡管如此,解決醫療整容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需要加強監管和自律雙管齊下,尤其是借助此次全國“專項行動”之東風,從法律、制度層面徹底肅清行業發展亂象。
首先,要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一次醫療整形美容行業現狀調查,制定切實可行的適合我國國情的《醫療整形美容行業發展規劃綱要》。
其次,要完善和落實醫療整形美容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統一行業技術操作方法和程序,推動和規范臨床專業技術人員提高專業技術。有必要用法律的形式,來硬性約束和規范整形美容業。當務之急是,要把已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落到實處。
再次,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協助政府主管部門做好行業監管工作,對醫療整容從業人員素質進行把關。同時,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對于不合格的機構或醫生需要有退出機制。此外,充分利用現有醫藥資源,加大整形美容的人才培養和產品的開發力度,也極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