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兒童醫院(450000)張春旭 張磊 孫克明 季澤娟 姚滿葉
先天性發育性髖關節脫位(CDH)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或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isplasiadislocationofthehip,DDH)及髖發育不全,是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股骨頭在關節囊內喪失其與髖臼[1]的正常關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發育。引起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機械因素(45%),內分泌因素(25%),遺傳因素(25%)[2]。
1.1 研究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了200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122髖發育性髖關節患兒。男58例,女52例,左側48例,右側37例,雙側25例,年齡10個月~12歲,平均年齡6歲10個月。其中10個月~3歲60例,6~12歲32例,12歲28例。按髖關節脫位分度:Ⅱ度69髖,其中保守治療患兒26髖,手術治療患兒43髖,Ⅲ度41髖,保守治療患兒15髖,手術治療患兒26髖。本次研究所有患兒均經臨床確診為DDH,不合并有其他疾病。
1.2 治療方法 在患兒入院后,立即將采集血標本進行三大常規、凝血功能、電解質等檢查,然后進行骨盆X線照片、髖關節CT三維重建以確診患兒病情。患兒確診后分別手術治療或保守治療
1.2.1 保守治療 ①手法復位和各種夾板、石膏固定:手法復位對年齡在1歲以下的患者應用各種可調式夾板或支具固定;而對1歲以上的患者,由于年齡較大,復位易活動且力量較大,造成夾板與支具不穩而發生脫位,需用石膏固定2~3個月后再改用夾板或支具固定。②牽引:牽引可以得到良好的手術效果,防止股骨頭壞死的并發癥發生,以克服髖關節周圍軟組織攣縮,使肌肉松弛,能減輕復位后頭臼間的壓力。對脫位過高,經大重量牽引而不到位者,應行股骨短縮術。
1.2.2 手術治療 ①Salter骨盆截骨術:Salter手術[3]除了使股骨頭復位之外,主要是使異常的髖臼方向變為正常的生理方向,相對增加了髖臼深度,使股骨頭與髖臼達到同心。適應證:年齡在1~6歲的髖關節脫位者,包括手法復位失敗者。髖臼指數應在45°以下,股骨頭大小應與髖臼基本適應。②Pemberton髖臼成形術:Pemberton髖臼成形術[4]是通過髖臼上緣上1~1.5cm平行髖臼頂斜坡進行截骨,將髖臼端撬起向下,改變髖臼頂的傾斜度,使髖臼充分包容股骨頭,使髖臼達到正常形態。適應證:年齡超過7歲,或6歲以下髖臼指數超過46°者可選用本術式。③股骨旋轉截骨術及股骨短縮截骨術:股骨旋轉截骨術[5]適用于前傾角在45°~60°以上者,應與上述手術同時進行。適應癥:股骨短縮截骨術適于年齡偏大,Ⅲ度脫位,特別是術前牽引未到位者。④術后處理:術后1周可令患兒坐起,練習關節功能;術后4周拆除石膏,拔出克氏針;3個月內不能負重,3個月后如無股骨頭無菌性壞死改變,可試行下地,練習功能。術后1年內每3個月復查一次,而后半年復查一次。

附表1 Ⅱ度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對比分析

附表2 Ⅲ型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對比分析
1.3 療效評價標準 采用Mckay評定標準和Severin標準作為評價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6.0對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Ⅱ度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對比分析:Ⅱ度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后,其中保守治療26髖,預后優良率92.3%,差率3.84%;手術治療43髖,預后優良率95.35%,差率4.65%。詳細見附表1。說明保守組與手術組的遠期療效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手術組有2髖出現股骨頭骨骺缺血性壞死,占總數的4.65%。
Ⅲ型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對比分析:Ⅲ型發育性髖脫位手術保守治療后,其中保守治療16髖,預后優良率93.33%,差率6.67%;手術治療28髖,預后優良率92.86%,差率7.14%。詳細見附表2。說明手術組與保守組的遠期療效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保守組有1髖出現股骨頭骨骺缺血性壞死,占總數的6.67%。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出生時主要以關節囊松弛為病理改變[6],隨著年齡增大和脫位程度加重,特別是開始行走后,可逐漸出現下列病理變化:①關節囊伸長,與髂骨粘連。②髖臼盂唇增厚,開始成外翻,隨行走增多而成內翻,圓韌帶增長變粗,橫韌帶肥厚,髖臼因缺乏股骨頭的正常壓力刺激而發育不良,變淺并呈斜坡狀。③股骨頭骨骺發育延遲,甚至發生缺血性壞死。④股內收肌攣縮,臀肌松弛。⑤髂骨翼處形成假臼,骨盆傾斜和代償性脊柱側凸。其中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DDH治療最嚴重的并發癥,主要是機械性壓力致動脈缺血所致,Salter提出5條診斷標準:①復位后1年,股骨頭骨骺核仍不出現。②復位后1年,現存骨骺核生長停滯。③復位后1年,股骨頸部變寬。④股骨頭變扁,密度增加或出現碎裂現象。⑤股骨頭殘余畸形,包括頭變扁變大,扁平髖,髖內翻,股骨頸短寬等。無論是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都可并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而手術治療后還可發生再脫位和關節僵硬,需在治療中注意預防。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中國醫學和世界醫學不斷接軌,對于治療DDH的報道也層出不窮,但都提倡早期治療。如果在嬰兒期治療,孩子將來走路正常,也不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什么影響。但是如果耽誤了治療,就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跛行,或是髖關節炎[7]。此次課題只研究了Salter分級的患兒,還存在著很多局限性和不足,希望通過今后的研究學習能夠慢慢改善,以求最終找到更有力、更全面治療兒童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