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民權縣人民醫院(476800)王榮光
膀胱癌為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病變部位多位于膀胱黏膜上,病理分型有尿路上皮癌、鱗狀細胞癌及腺細胞癌等,隨著科學工作者對膀胱癌研究的逐漸深入,非浸潤性尿路上皮癌新分類法在膀胱癌分型中的應用日益普遍[1];浸潤性膀胱癌是現階段危害人類健康重要惡性腫瘤之一,其生物學行為具有高度惡性特點,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術是最為有效治療手段,根治性切除術不僅有效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生存率,避免局部病灶復發,是現階段公認的治療膀胱癌首選方法[2];而傳統輸尿管末端皮膚造口術過程中創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較多,對患者生存質量造成嚴重影響[3],臨床有必要積極探尋其改良術式對浸潤性膀胱癌根治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為此筆者于本文展開臨床對照性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05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及目的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無手術治療適應癥及精神障礙者。依據入院順序將其均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40例,研究組男、女分別26、14例,平均年齡(62.39±5.29)歲,平均體重(65.28±10.39)kg;對照組男、女分別25、15例,平均年齡(62.35±5.32)歲,平均體重(65.32±10.52)kg。研究組及對照組上述基線資料相較無明顯差異(P >0.05);具有均衡性。
1.2 研究方法 ①對照組實施傳統輸尿管皮膚造口術,步驟:以腹膜后將雙側輸尿管中下段分離同時將其切斷,近端將8F輸尿管支架管插入直達腎盂,并將其固定在輸尿管斷端,其遠端處利用絲線將其貫穿結扎,在骶岬前方以及乙狀結腸系膜后方鈍性將其分離,并將其改造成一通道,另一側輸尿管借助此通道拉至對側。在離對側輸尿管斷端接近10cm處行輸尿管端側吻合,并將支架引流管經吻合口在對側輸尿管下段置入,并插至斷端之外;并將輸尿管造口1側腹部切口延長為大S型,兩側梯形皮瓣長寬分別為4cm,頂邊約為3cm,將腹外斜肌腱膜在相對的腹橫肌肌腱處縫合數針,采用絲線將兩旁的腱膜及肌肉切口縫合,利用3~0可吸收線于恰當位置穿過輸尿管外膜,并將其固定于鈕孔邊緣。②研究組另實施改良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單側時,準確定位造口側輸尿管中下段,并將輸尿管中下段向上分離,在其中一側中腹部處行一直徑為0.6cm的圓形切口,并于腹外斜肌腱膜處選取大小及形狀類似的切口,從該切口處將輸尿管從圓形皮膚切口引出體外,并將輸尿管固定。縱形切口輸尿管由直徑為0.5cm,外翻并折疊輸尿管末端,并使其呈乳頭狀突出;雙側時,準確定位造口側輸尿管中下段并將其橫斷,于兩側中腹部各行一直徑為0.6cm的圓形切口,在腹外斜肌腱選取相類似大小及形狀的切口,經該切口將腹內斜肌及腹橫肌戳開,將雙側輸尿管由左右圓形切口引出體外,并縱向將輸尿管切口0.5cm,外翻并折疊輸尿管,且使其雙側呈乳頭狀突出皮面0.5cm。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預后效果[生活質量(HRQOL)]比較,術前、術后1個月、3 個月、5 個月采用膀胱癌特異性量表(FACT-BL)對兩組患者HRQOL量表評分進行評估,該調查量表主要包含生理狀況、功能狀況、情感狀況、總體癌癥治療功能評價系統、膀胱癌特異性模塊,其中總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②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年對其通過復診形式進行隨訪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s)表示,組間對比行x2檢驗和t值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術前兩組HRQOL評分相較無明顯差異(P >0.05);術后1個月、3個月、5個月兩組HRQOL評分均較術前明顯升高,且研究組升高幅度較對照組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 <0.05),附表1。
附表1 兩組術后HRQOL評分變化(±s)

附表1 兩組術后HRQOL評分變化(±s)
注:與術前相較,均#P<0.05;術后與對照組相較,均*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 術后5個月研究組(n=40) 70.54±5.36 84.82±7.88#* 89.34±8.36#* 99.98±9.28#*對照組(n=40) 71.49±5.28 79.18±6.10# 83.01±7.58# 90.27±8.71#t值 0.799 3.580 3.548 4.825 P值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數(%)]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10.00%較對照組32.50%明顯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膀胱癌為泌尿系統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尤其是浸潤性膀胱癌近年來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大量臨床實踐表明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已成為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首選治療方法,為此筆者于本文展開臨床對照性研究。
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術后1個月、3個月、5個月研究組HRQOL評分升高幅度均較對照組明顯,且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均較高,主要是因為改良術中患者乳頭較大,較難發生乳頭萎縮及回縮,術中引流較為通暢,改良輸尿管皮膚造口術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手術方法,術后患者可得到較好地護理干預,且隨著改良輸尿管皮膚造口術造口袋工藝不斷改進,使用過程中更加方便安全,對于出現尿路感染患者只需及時將患者導尿管更換從而有效避免導尿管堵塞,患者術后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后均可痊愈,張澤鍵等人研究亦證實了此點。術后患者出現乳頭萎縮主要是因為輸尿管供血受限,術中輸尿管暴露時間過長,輸尿管牽拉成角度導致膜壁通路狹窄繼而出現輸尿管受壓,血運不良壞死或感染所致,本次研究部分內容與李飛平等人研究中的部分結論相吻合;而術后患者出現輸尿管狹窄主要是因為術后5個月左右因皮膚縫合后產生瘢痕,導致輸尿管外口長期受到尿液刺激,導致外口狹窄;研究組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降低術后并發癥方面較對照組有明顯優勢,主要是因為改良造口術術中操作簡便,無需經腹腔,因而可有效降低腹腔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對患者全身影響較微小,有效降低病情嚴重者風險,降低并發癥發生率。通過傳統手術改良明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而改良輸尿管皮膚造口術操作中也應注意以下幾點,游離輸尿管時,應盡可能將輸尿管周圍組織保留,盡量減少對輸尿管供應血管的損傷,避免輸尿管缺血壞死;應在距離腹壁造口接近10cm處將輸尿管游離,吻合口應寬大以避免引起乳頭萎縮;留置體外的輸尿管長度應適宜,盡量避免因輸尿管張力過大導致的乳頭回縮;輸尿管內應盡量將二支單J管支架管留置,以避免吻合口狹窄等并發癥發生,既往研究中亦證實了此觀點。
綜上,改良輸尿管皮膚造口術對浸潤性膀胱癌根治術患者臨床積極作用明顯,可作為浸潤性膀胱癌患者首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