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牛吉峰 孟慶婷 韓冰兵
由于生活、飲食、工作壓力、先天性問題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導致不孕不育患者人數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而不孕不育患者承受著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心理負擔問題明顯,甚至還出現抑郁輕生的不良狀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有研究指出,對不孕不育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100例不孕不育癥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按照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分為采取常規護理的參照組以及采取心理護理干預的實驗組,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等方面,選擇最適合不孕不育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案,詳細實驗研究內容以及結果報道如下。
1.1 基本資料 本次選擇的100例不孕不育癥患者,均為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收治治療的患者。患者年齡在24歲~42歲之間,年齡均值30.5歲;患者婚齡時間在1年~12年之間,婚齡均值6.0年。按照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將100例不孕不育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組間年齡、婚齡等一般資料對比,P>0.05。

附表1 兩組不孕不育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對比[n(%)]
附表2 兩組不孕不育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對比(±s)

附表2 兩組不孕不育患者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實驗前 實驗后焦慮 抑郁 焦慮 抑郁實驗組 50 51.2±2.5 49.8±1.6 37.5±1.5 36.2±2.5參照組 50 51.3±2.6 49.5±1.5 47.5±2.0 45.4±2.0 P值 - P>0.05 P>0.05 P<0.05 P<0.05
1.2 護理方法 參照組:本組50例不孕不育患者均行常規護理干預,即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病情護理、用藥護理等。實驗組:本組50例不孕不育患者均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加行心理護理干預。心理疏導——對于患者來說,護理人員的言談舉止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所以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家屬交談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語言舉止得當,且表情要溫和,能夠讓患者感受護理人員是替患者在考慮[3]。在交談中鼓勵患者暢所欲言,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不要將問題都憋在心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不孕不育發生的相關原因,讓患者明確受孕的最佳時間,告訴患者良好的情緒對自身身體的影響。健康指導——責任護士要對患者進行生育技術的指導,讓患者以及家屬溝通參與,并對患者和配偶講解生殖健康相關知識,讓夫妻雙方明確受孕的最佳時間并了解胚胎受孕原理,建立受孕以及未來生活的信心意識。放松訓練——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訓練,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告知患者一旦出現不良情緒,就可以通過訓練進行調節,例如吸氣時緊握拳頭而后吐氣放松,也可以播放音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SAS、SDS評分情況,分數值越小,表示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況越輕。另外,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臨床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參與實驗研究的100例不孕不育患者的臨床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護理滿意度以%形式展開,進行卡方檢驗;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結果行±s形式展開,進行t 檢驗。P <0.05,表示兩組不孕不育患者組間觀察指標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組間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兩組不孕不育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對比,總計發放調查問卷10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100%。詳細護理調查問卷結果見附表1,結合表中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組間實驗前后焦慮、抑郁評分對比 對兩組不孕不育患者進行實驗前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實驗后,再次對比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情況,兩組患者均有所改善,實驗組改善效果優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詳細數據見附表2。
臨床診治中,不孕不育患者的發生率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這與當前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習慣的養成等因素具有一定相關性。不孕不育患者還需要面對來自家庭、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心理壓力表現的更為明顯,其中部分患者還因為壓力較大無法調節出現輕生以及抑郁的情況[4],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以及家庭生活幸福度。所以,相對于臨床治療的其他疾病患者來說,不孕不育患者臨床接受對癥治療的同時,還需要予以全面、優質的臨床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更加積極面對不孕不育治療[5][6][7]。
結合本文研究內容來看,我們選擇了100例不孕不育患者作為實驗研究對象,按照護理干預方案不同,將100例不孕不育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兩組,對兩組不孕不育患者進行年齡、婚齡等基本資料對比,P >0.05。實驗后,對兩組不孕不育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以及護理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況進行對比。實驗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改善結果優于參照組,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P <0.05。基于以上數據,證明對不孕不育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心理的不良情緒,另外患者配偶、家屬、護理人員對患者的關心,也幫助患者樹立了治療的信心意識,患者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臨床護理以及治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