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秀庭
目前,由“薩德”入韓而引發的東北亞地緣政治變局仍在持續發酵。“薩德”入韓不僅嚴重損害了中韓關系,而且破壞了東北亞地區原有的戰略平衡,進一步加劇了朝鮮半島局勢的不穩定。就在“薩德”入韓問題鬧得沸沸揚揚之際,日本以防御朝鮮導彈威脅為借口,宣布對引進“薩德”反導系統進行正式討論。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安全保障調查會下設的“彈道導彈防御調查組”已于2017年2月23日首次召開會議,探討包括部署“薩德”、引進地面宙斯盾反導系統等在內的諸多事項。這意味著日本政府對部署“薩德”的討論已進入快車道。面對復雜多變的東北亞安全局勢,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原本應該沿著戰后確立的和平發展之路,為東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應有的貢獻,卻為何要在此時“火上澆油”,考慮部署“薩德”?倘若日本步韓國后塵部署“薩德”,東北亞局勢將何去何從?
部署“薩德”的企圖早已有之
日本防衛省對外宣稱,考慮引進“薩德”反導系統的目的在于應對朝鮮的彈道導彈威脅,加強對朝鮮導彈威脅的防御能力。客觀地講,近些年朝鮮出于多方面原因反復進行核導試驗,確實造成東北亞地區局勢的緊張,域內國家對此既有外交上的譴責,也有經濟上的制裁。但對日本來說,無論是譴責還是制裁,所謂朝鮮導彈威脅只是其為強化軍事力量而尋找的外部借口。“朝鮮的彈道導彈能力對日本國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已成為日本政府的一貫托詞,近日朝鮮試射彈道導彈更是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宣稱“威脅進入新的階段”。姑且不論朝鮮彈道導彈的技術水平如何,回顧此前日本對部署“薩德”的態度便可看出,日本謀求部署“薩德”的企圖早已有之,可以說是出于滿足其自身需求的如意算盤,而非應對朝鮮導彈威脅的即時舉措。
2008年,美國在其本土開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后,日本政府一直抱有引進“薩德”的想法。日本媒體曾報道,2009年日本防衛省內部就已討論引進“薩德”。雖然受到政黨輪替、財力有限等因素的影響,日本未能如愿引進“薩德”,但日本仍于2014年在京都府京丹后市航空自衛隊經岬分屯基地部署了“X波段雷達”。加上2006年在青森縣津輕市航空自衛隊車力分屯基地部署的第一部“X波段雷達”,日本境內事實上已經部署了兩部導彈防御預警雷達,其監測距離遠遠超過朝鮮半島的范圍,很難說其真實目的是為了防御朝鮮的彈道導彈。
2015年11月,時任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在訪問美國夏威夷之際,曾公開表態稱,日本自衛隊考慮引進“薩德”反導系統。這是日本防衛大臣首次明確表示將討論部署“薩德”。這樣的公開表態,至少表明日本防衛部門對引進“薩德”一事并不避諱,同樣也說明日本政府有意提高自身的反導能力。
2017年1月,被稱為“鷹派”代表的日本防衛大臣稻田朋美訪問位于美屬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實地考察“薩德”反導系統,并向媒體表示“雖然還沒有引進‘薩德的具體計劃,但會研究作為一個備選項存在哪些可能”。在此前后,日本防衛省正式成立以防衛副大臣為首、防衛省內文官和自衛隊武官構成的探討委員會,其目的在于探討研究彈道導彈防御能力的強化,實質是綜合研究引進“薩德”反導系統和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的可能性。
部署“薩德”的動機不純
軍事上,構建日本自身的三層反導體系。日本目前的反導體系有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在海上依靠宙斯盾艦海基攔截導彈“標準-3”實施攔截,攔截高度超過100公里;二是在陸上依靠“愛國者-3”導彈實施攔截,攔截高度低于20公里。其反導構想是,面對敵人發射的彈道導彈,由海上宙斯盾艦搭載的海基攔截導彈“標準-3”在100公里以上高度的大氣層外實施攔截;若攔截失敗,則由“愛國者-3”實施進一步攔截。在這種雙層反導體系的作用下,日本本土和駐日美軍的安全得到了較為有效的戰略保障。然而,隨著外部戰略環境的變化和周邊國家彈道導彈技術水平的提高,日本認為其雙層反導體系存在明顯的漏洞——在高空20公里至100公里左右的區域,日本無法對來襲導彈實施攔截,而“薩德”反導系統正好可以彌補這一漏洞——上接“標準-3”、下接“愛國者-3”,從而構建起“無縫銜接”的三層反導體系,能更有效地應對彈道導彈威脅。
戰略上,以反導體系的完善強化對周邊地區的戰略威懾。顧名思義,反導體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彈道導彈進行防御,但它在本質上與該國的進攻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就“薩德”反導系統而言,它并非單純的防御性武器,而是利用高精度的陸基移動雷達對敵人的行動進行探測,通過使敵人的進攻性武器失去有效威懾的方式來發揮其作用。一旦反導體系得以完善,一定程度上就能夠削弱競爭對手的威懾能力,從而增強己方的戰略信心。在日本的軍事體系中,由于受戰后日本憲法等因素的制約,日本自衛隊主要發展防御性軍事力量,維持較強的防御能力是其主要目標。在進攻性軍事力量的發展受到限制的條件下,發展強大的反導能力特別是陸基反導能力,成為日本提高其戰略威懾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因為如此,日本不僅謀求引進“薩德”,而且還考慮引進陸基宙斯盾反導系統。如果成功引進,日本對周邊地區的戰略威懾能力勢必增強。
外交上,借助“薩德”強化日美同盟關系。雖然日本對“薩德”的興趣由來已久,但日本政府選擇在韓國部署“薩德”幾近塵埃落定之時,正式討論引進“薩德”的這一時機相當微妙。特朗普上臺帶來的不確定性和他此前的種種言論一度讓日本政府十分擔心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是否會弱化日美同盟。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曾表示,要求日本承擔更多駐日美軍的軍費開支;在就任美國總統后,又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而日本此前在國內強行通過TPP法案;特朗普曾發言指責“日本引導日元貶值”,而以日元貶值為導向的日本量化寬松政策是“安倍經濟學”的重中之重。這一系列跡象似乎為日美同盟的發展亮起了“黃燈”。安倍晉三兩次會見特朗普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確認日美同盟的重要性,確保特朗普政府重視日美同盟,同時向國內外展現牢固的日美同盟。畢竟,“以日美安保體制為核心的日美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軸”,日美共同構建反導體系本身就體現出日美同盟的密切關系。對于日本來說,現階段通過部署“薩德”提升反導能力,也是鞏固日美同盟的重要抓手。endprint
政治上,推動走向事實上的“普通國家”。認識和理解冷戰后日本的內外政策,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察視角——日本國家戰略的變遷。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當前日本推行其國家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冷戰結束初期出現的“普通國家”論。“普通國家”這一概念,是由日本政治家小澤一郎在其1993年所著的《日本改造計劃》一書中提出的。小澤一郎認為,國家安全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條件,日本既已成為經濟大國,就必須加入“國際社會”,成為“國際國家”,而成為“國際國家”的前提是首先成為“普通國家”,“被國際社會視為理所應當的事情,就要把它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情來負責任地推行”,為此要“在安全保障、經濟援助等領域做出國際貢獻”。縱觀冷戰結束后20多年來日本內政外交政策的調整,可以說就是按照小澤一郎“普通國家”論的套路來展開的。無論是日本政府解禁集體自衛權,還是日本國會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案,抑或是考慮引進“薩德”反導系統,都是日本推行“普通國家化”戰略的組成部分,其戰略目標是成為自主性大國。引進“薩德”不但會推進日本軍事安全的進一步松綁,而且可能幫助日本實現前述三個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日本引進“薩德”,就不單純是出于安全戰略的考慮,而是其政治戰略和國家戰略布局中的一環。這樣的動機,顯然與韓國部署“薩德”有著明顯的區別。
東北亞局勢未來前景不容樂觀
由于美韓兩國決定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加上朝鮮不定期試射導彈和進行核試驗,一時間東北亞局勢風起云涌。在此背景下,日本宣布考慮部署“薩德”,導致本不穩定的東北亞安全局勢更趨復雜,是“亂中添亂”的不明智之舉。從當前東北亞地區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疊加效應來看,東北亞局勢的未來前景恐怕不容樂觀。
美國亞太反導體系布局接近成型。長期以來,美國一直致力于建設遠離其本土的前沿反導體系。早在2012年,美國國防部就宣布要構建以美日韓和美日澳兩個“三邊同盟”為基礎的亞太反導體系。這一體系的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要擠壓中俄特別是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空間,謀求對中俄的戰略和軍事優勢。對此,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態度都相當積極,唯獨韓國一直猶豫不前。韓國十分清楚美國反導體系的真正作用,知曉加入這一反導體系不僅不能解決朝核問題,反而可能使半島局勢持續惡化。但美國善于制造戰略時機,通過外交和軍事演習等多重手段威脅和刺激朝鮮,迫使后者為求自身安全不斷推進核戰略。對韓國而言,受制于美韓同盟的框架,其對朝核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太多的自主權。朝鮮于2016年1月進行核試驗、2月發射“光明星4號”衛星,徹底讓韓國“吃了秤砣鐵了心”,面對美國不斷渲染的“朝鮮威脅”,韓國最終決定接受美國的要求,部署“薩德”,加入美國的反導體系。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它的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希望韓國加入自身的反導體系,以實現美日韓反導體系指揮控制一體化和預警信息共享。在韓國部署“薩德”之后,如果日本也部署“薩德”,美國的亞太反導體系就將更加完善。如同在歐洲部署的反導體系一樣,美國或許能夠擠壓潛在對手的戰略空間。但從東北亞安全局勢的角度來看,美國不斷謀求建立的亞太反導體系,實質上是“以防御之名行進攻之實”,對東北亞地區的戰略態勢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局勢都將出現持續的不穩定。
東北亞安全困境恐將進一步加深。安全困境主要是指主權國家行為體之間在安全方面互不信任、互相疑懼而引起的安全信任危機。東北亞地區安全困境的產生,有著糾纏不清的歷史原因。東北亞地區大國和強國數量多、差異性大,各國社會制度不同且經濟發展水平各異,歷史和現實矛盾格外復雜。可以說,東北亞是大國利益交織的地區,也是安全機制相對薄弱的地區。另外,東北亞各國戰略互信程度低,缺少有效的安全機制的約束,安全困境問題比較突出。這一地區既有歷史遺留問題,如領土爭端、歷史認知等,也存在著現實的安全問題,如核武器、大國利益分配等。以軍事力量部署為例,面積約為22萬平方公里的朝鮮半島,朝韓美三國的軍隊接近200萬人。戰略互信的嚴重缺失,是導致龐大軍事集結的重要原因,軍事集結又加劇了各國戰略不信任,從而構成了安全困境的惡性循環。圍繞冷戰遺留下來的半島統一問題也引發了另一種安全困境——朝韓兩國彼此互不信任,秉持著不同的半島統一戰略;朝鮮發展自身軍事力量以求自保,韓國依靠美國軍事力量以求安全。美國依賴軍事演習威脅朝鮮安全,又利用“朝鮮威脅”迫使“薩德”入韓,必將導致朝鮮以此為借口繼續發展其核戰略。未來,一旦日美兩國決定在日本部署“薩德”,不排除朝鮮可能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隨著“薩德”入韓,和未來可能的“薩德”入日,中俄與美國之間的戰略矛盾可能會更加突出,東北亞地區的軍備競賽可能會顯性化,而朝美和朝韓之間的安全困境也可能會因為美國的不作為而持續加深。除此之外,由中日、日俄、日韓之間存在的領土爭端而導致的安全困境,也可能隨著東北亞整體形勢的變化而繼續演變。這些安全困境的交織,使得東北亞安全局勢趨向復雜化,已有的難題越來越難以解決,新的矛盾卻在不斷地生成。
中國如何應對?
對于中國來說,“薩德”入韓攔不住,“薩德”入日可能就更加攔不住。盡管當前日本國內對引進“薩德”仍然存在諸如引進費用過高、引進的必要性有多大等異議,但如果特朗普政府同意部署、安倍政府決意引進,恐怕日本部署“薩德”就不會有什么變數。中國所要做的,一要認清周邊鄰國部署“薩德”的真正原因,需要明白它們的行為不僅僅是出于安全上的考慮,更是出于政治和外交上的考量,而這其中又少不了美國的誘導和“排兵布陣”。二要堅決采取必要的、有效的反制措施,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和戰略利益。三要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練好“內功”,專注于自身的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發展軍事力量,以強大實力為后盾,以地區安全合作機制為規范,引導并推動東北亞局勢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本文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重點委托課題(2016XQNXM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講師,博士)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