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
不久前,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組漂亮的油紙傘——“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仿佛款款而來,細問朋友才知:這些精致的傘來歷非凡,竟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自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畢六福先生及其團隊之手,而它們當時正懸于北倉圖書館的鋼架之下。
原來這只是北倉圖書館眾多的活動之一。咦?重慶何時又多了一座北倉圖書館?好奇的我決定親自前去打探一番。穿過車流人流絡繹不絕的觀音橋商圈,路過北城天街的繁華與喧囂,一路好找,才從旁邊看似家屬區的小道進入。走了一會兒豁然開朗,好似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連空氣都沉靜了下來。這一片區原是江北紡織廠的倉庫,閑置多年,如何變廢為寶,讓曾經風光的老廠房在城市變遷中發揮更好的作用,既傳承歷史,又適應時代變化?這是從意大利留學歸來的李先生想要解決的問題。憑借其歷史人文情懷,并靈活運用所學的建筑設計專業,經過李先生的精心打造后,北倉這才煥發新生,北倉圖書館隨之誕生。
印象里,圖書館就如同一座文化寶庫,既是包容的、大氣的,又是接地氣的,能給予城市與市民們精神養分,北倉圖書館給我的感受也如此。當我觸碰著水泥紅磚鑄就的墻面,拾級而上,一張張老廠變遷的圖片閃過視線,幽幽的樓梯盡頭灑進一束光亮,轉角處窗外綠蔭環繞,不禁升起恍若隔世之感?!罢嬲臅畱呛谝购统聊漠a物,而不是白晝和閑聊的果實?!比舨皇寝D而看見墻上馬塞爾·普魯斯特的名言,或許思緒會沉醉在歷史里很久……
“鬧中取靜。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了,很難靜下心來沉淀自己,我們希望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讓繁忙的人們歇一歇,放松個人或者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負責人劉女士娓娓道來設立北倉圖書館的初衷。停下來,閑翻書,細嗅鉛字的氣息,那是多美好的事情啊,但在這個刷屏時代、拇指時代,對于很多人來說,那樣的品讀已經是過去很久的記憶與畫面了。而北倉圖書館作為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雖然這里既不提供咖啡,也沒有簡餐,但對于書籍的選擇,北倉圖書館顯然有自己的見地——并不是以多取勝。當我在文學區發現老樹的《在江湖》時,真的驚喜又意外,連著好幾排理想國出品,文藝青年喜愛的木心、白先勇作品都能夠在這兒見到。而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楊絳的《我們仨》、蕭紅的《呼蘭河傳》、龍應臺的《目送》、王小波系列等也一一羅列在旁邊;影視原著區,《紙牌屋》《一天》《贖罪》《朗讀者》《暮光之城》等,大多是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難怪有文藝青年說這里的書很對口味,“很好讀”,已經是一句莫大的褒獎。
當然,這里更多的是建筑設計、藝術、攝影、旅行、生活美學類書籍,也契合了整個文創區的風格??吹缴奖疽尽ⅠR克·呂布、侯孝賢、蔣勛、宮崎駿等等大師的名字時,我的嘴角止不住上揚,可以感受到主人家挑選書籍真的很用心。隨便拿起一本或關于花藝,或關于茶道,或關于匠心的讀本,靠在軟軟的沙發上閑翻書,圖書館入口處那句“風從江面吹來,繁華深處靜暖人心!”有了最生動的映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