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
當去年年初重慶主城迎來久違的一場大雪時,在老家四川的爸爸一通電話打來,語氣中溢滿欣喜之情,“如果雪再大一點就更好了,《紅樓夢》里妙玉采摘了一甕梅花花蕊上的雪,埋在地下,貯藏了五年,而后煮雪烹茶,花與茶的香氣滲透、融合,真是令人遐想連篇。這次若能接上一罐雪,存上幾年,以后泡茶喝,甚妙……”
平素不喝茶的人也許很難體會喜好喝茶者的這份心境吧!而我多年來深受老爸的影響,對茶也有著莫名的好感。因此,一間新開的茶室自然會博得我的心動,尤其是從朋友口中聽聞新開茶室在鵝嶺印制二廠文創園區內,更強調說其規模是一棟小樓,自然讓我找不出任何錯過它的理由。
走進文創園,右拐,再沿一段小坡直行,一棟青磚黛瓦的小樓矗立路側,兩扇古色古香的大門頗有幾分清代富商門庭的風范,若不是“嶺上壹虢”四個大字赫然出現在眼前,怕是萬萬想不到這是一家茶室吧,定會誤以為闖入了某某名人的舊居。門內一道屏風再次賣了個小關子,不知情的人仍然無法猜到這里的主題。好在右邊放置有一個大茶架,整齊地羅列著包裝精美的老白茶、古樹滇紅等,才算是漸漸揭曉了這棟大屋子的身份。
屏風背后,畫風急轉。一架復古的鋼琴立于大廳最顯眼的位置,幾幅大型的油畫懸掛于墻上,在華麗的燈飾照耀下,整個屋子呈現出一派溫暖的色調,讓人不禁聯想到電影《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與男主角跳舞的盛大場面。“那是一臺19世紀的英國古典鋼琴,你可以隨意彈一彈哦。”一個溫和的聲音把我從想象中拉回現實。“當家的”鄭總熱情地招呼我坐下,他習慣店員們稱他“當家的”。學園林設計的他,交友眾多,游歷甚廣,跟友人們相聚也多,一次交談中,跟研究古建修復的朋友不謀而合,何不將古建與茶藝結合,搭建一個屬于自己的交流小聚平臺?就此,他們開始為茶室選址。為了尋找到理想的風格,鄭總回憶說之前考察過南泉半邊街等地,幾經輾轉,最后鵝嶺印制二廠這一處舊屋使他眼前一亮。“當時這里雜草叢生,庭院里遍布生活垃圾,我們搬運了20車左右,才基本處理干凈。”升級為“當家人”的鄭總提起嶺上壹虢的前期準備,不免感慨,“但是第一眼看到它,就有種豁然開朗之感,而且符合了我的諸多期望,這種歲月的痕跡,我很喜歡!”看得出,雖然過程繁瑣了些,不過對于改造的結果,當家人還是比較滿意的。
茶桌都是上等的金絲楠木材質,大氣、古樸,而推開大廳后門,向內走,才知別有洞天——長長的走廊、開闊的庭院,左邊是一輛清代的馬車,右邊則備有文房四寶,隨時可潑墨,連角落的水缸也來自明代,落戶其間的松間月詩社內還擺有精致的古箏。踏著木質小梯上樓,即可見到包房,7間風格不同的包房分別被賦予“丹青”“留白”“渲彩”“水墨”“素瓷”“小初”等極富詩意的名字。跨過一扇扇清代的雕花大門,一幕幕明清風云好似飄蕩在屋內,難怪當家的會說茶室的每一塊石、每一根木都有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偏愛室外的人,還可以直接選擇包房旁邊的平臺,透明的玻璃罩頂,中國風擋屏相間,一邊品著茶,一邊俯瞰山水,遠方的橋與高樓,在薄霧中若隱若現。這時,不妨再敲一敲樓頂來自乾隆時期的大鐘,清脆之聲不絕于耳,閉目祈禱,好像一年都圓滿了似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