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姣
摘要: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從山頂洞人時期開始就已經有自身的歸屬感。從具有相對封閉且滿足一定生存空間的洞,到隨時代的發展而演變成功能齊全的建筑空間,人類的歸屬感卻大不如前。社會在歷史長河的推進中迅速發展,建筑也愈來愈承擔著城市的功能作用,然而高樓林立的建筑更注重自身表現相互孤立存在,缺乏對周圍環境和人們心理的考慮。本文通過相關文獻解讀及實際案例分析,淺析中庭作為城市建筑與周邊公共空間所融合的契機,為城市空間所營造的歸屬性。
引言
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受科技數字化革新、信息時代化的影響,中庭作為城市建筑中的共享空間,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休憩、玩賞、文娛、交流等多項功能,同時起到影響人們情感和行為的作用。在面對現代都市公共資源稀缺、空氣污染、交通阻滯、房價昂貴和工作高強度等重重壓力時,孤立存在的建筑更是讓人們意識到內心缺失了對于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中庭作為聯系城市建筑和周圍公共空間的契機,在緩解現代都市壓力的同時,為城市帶來了“歸屬性”,增進了市民主人翁精神。
一、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建筑的發展及聯系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城市建筑周圍及室內供人們進行各種公共活動、具有大眾性質的“共享空間”。工業革命之后,城市建設受經濟影響發展迅速,大多形成了相互孤立的建筑形式,且建筑與建筑之間的公共空間易被忽略形成都市廢棄空間。20世紀中期,城市建筑群逐漸涌現,以綜合體的形式使建筑逐步向多樣、復合的開放空間系統發展,與城市漸漸走向一體化。城市建筑作為城市空間體系的基本單元,彼此協調、融入,逐漸模糊兩者間的界限。
二、城市建筑中庭的歸屬性
(一)歸屬性的定義
建筑中庭的歸屬性,即建筑中庭為城市所帶來的歸屬感,“歸屬感”指主體的一種內心的感受,也可理解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所處地域文化的一種情感認同,是人們在所處環境中由內心散發出的一種安全感。城市作為人們衣食住行的長居空間,給予人們以歸屬感,不僅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人們心理關注的體現也是城市良好發展的體現。
(二)建筑中庭的發展概述
建筑中庭(Atrium)通常被理解為室內的庭院空間,其顯著特點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既孤立又交融,在建筑空間內共享“戶外環境”的特殊形式。十九世紀初,城市建筑對玻璃及鋼鐵材料的廣泛應用為中庭空間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著名建筑設計師約翰.波特曼(JohnPortman)和勞埃德·賴特(Lloyd Wright)是推動現代建筑中庭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亞特蘭大海特攝政旅店,是波特曼為其增添公眾社交活動場一一中庭的典型案例,給靜態的建筑空間融入了活力,不僅改善了室內的自然采光、促進室內通風,亦使建筑空間變得更加生動化、實用化,成為室內外環境的灰色過渡空間。
二十一世紀是現代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蓬勃發展的年代,隨著城市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共同發展,缺少與城市空間互動及聯系的城市建筑抹殺了舊城中所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破壞根植于歷史環境下的文物建筑,使歷史文脈失承,城市氛圍冷漠,忽視人們的心理需求,城市缺乏歸屬感,因而,作為共享空間的中庭扮演著重要的共融角色,成為城市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切入點,彌補二者發展不足的公共性,帶來城市“歸屬性”。
(三)建筑中庭的特性
1.中庭空間的媒介性
建筑中庭具有多功能性,在各個空間的轉換中具有空間中介的作用,即媒介性。中庭的出現讓建筑本身的空間形式不再單一,給人們帶來了更生動的感官體驗。建筑中庭使建筑空間達到基礎性能外,也豐富了人們的活動場所,增進市民的歸屬感。
2.中庭空間的綜合性
建筑中庭的綜合性體現在它的多功能性與聚集力上,建筑中庭除了擁有多功能的特點外,區別于其他建筑空間,其空間功能不乏味單一,既能夠獨立于建筑本身來使用,也可以作為輔助建筑本體的空間,彌補建筑本體所欠缺的功能一同使用。中庭作為城市建筑與城市公共空間的緩沖地帶,具有聚散群體的作用,在滿足了各類活動所需的場地需求外,無形中也減輕了其中的人流量。例如同濟大學研究生院的中庭,是學院重要的樞紐區域,是學院評審試卷、作業等教學活動及承載集會、展覽、體育活動等相對獨立的多功能共享空間。
3.中庭空間的生態性
在相關生態技術基礎上,人們對中庭空間進行節能設計,通過中庭空間的高低差所形成的“煙囪效應”,促進室內空氣的流動和日光的照射效果。中庭通過對自然界能源的合理利用,使得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低,進而起到節能環保的效益,實現人們親近自然的愿望。
(四)建筑中庭對于建筑“歸屬性”的作用體現
1建筑中庭是城市建筑的延續
在中國的傳統建筑中,建筑的開放性較弱,人們對建筑的逗留性也較弱。城市中的建筑作為城市空間的主要單元,建筑中庭在某種意義上又是對建筑本身的一種拓展和連續。例如上海市淮海中路的上海圖書館(如圖一),其大廳為透明玻璃屋頂的通高空間。此處中庭的設置不僅使建筑內部空間光線充足,讓人視線敞亮,同時起到了從外部空間至館內閱覽室轉變的過渡作用,為人們提供了更高層次的城市建筑。
2.建筑中庭對人們心理狀況的影響作用
現代都市中,源于各界壓力總能讓人們常常有身心俱疲之感。隨著人口劇增,土地利用面積有限,就業壓力逐增,城市的寫字樓建筑也逐漸有了縮小攀高的趨勢,因而長期處于這樣相對狹小封閉的辦公空間,讓人日積月累中會處于一種緊張而消極的情緒中,此時中庭的設置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設計中通過引入自然因素和對室內設計手法的運用,來豐富建筑空間的同時,讓人們身處開敞明亮的建筑內部,緩解緊張的情緒,因此,建筑中庭有豐富城市公共空間和改善人們心理的作用。
3建筑中庭是城市交通的樞紐空間
中庭是室內的樞紐空間,擁有聚集疏散人群的功能,在商業建筑中它是結合公共建設、商品展示等活動具有開放性的行走空間,是令人心情舒暢的公共場域。除了滿足人們休憩、交流、賞玩、展示等需求,也將人流物流引導得井然有序,利于顧客與商家信息宣傳的互動,提高商品成交效率并且利于商品價值的體現。
此外,中庭空間還是城市空間與建筑間的樞紐空間,由于中庭是開敞性和通透性較高的空間,因而視線通暢,讓人們擁有較好的定位感,當人們從外部環境進入中庭,再被有序導向另外的室內空間,對于龐大的客流量起到了有序疏導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緩解了人群的擁擠。
4.中庭是城市景觀的回歸體現
身處都市生活的我們與自然環境逐漸疏遠,對于回歸自然愈加顯得渴望。中庭作為城市建筑的重要單元,使建筑內部空間大量運用了自然景觀元素,利用天然條件來調節室內的周圍環境,起到豐富空間、凈化空氣的效果,同時利于人們健康身心的維護,緩解精神疲勞和視覺疲勞。中庭空間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有效利用,將人工與自然條件相結合,使人與自然共生共融。
例如由赫爾佐格(Herzog)&德梅隆設計(De Meuron)設計的邁阿密佩雷斯藝術館(如圖2)突破了以往美術館自我封閉的形式,為了能夠較好地適應邁阿密炎熱的氣候,該建筑內部設計了一個大中庭,使整個建筑空間對外開放,屋頂被設計成一個大的“散熱片”,中庭的開敞不僅使其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延續,對于藝術館開放時的大量的人流也起到了交通疏導的作用。設計師在中庭的四周設置了許多平臺,上面會不定期地落滿植物,使藝術館與自然相互滲透,在共融中慰藉了人們忙于奔波的心靈。
結語
建筑中庭具有彌補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建筑之間公共性不足的功能,利用自然資源,調節建筑空間微氣候,拉近人與自然的距離,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市民心理壓力等諸多優勢。中庭對城市建筑“取長補短”的作用大大增進了市民對于城市建筑的歸屬感。隨著人們對城市建筑需求的不斷提高,“綠色環保”、“回歸自然”的城市主題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設計也將會越來越注重人文關懷,給予城市更富有溫情的生存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