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琪
摘 要: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是將南宋豪放詞派推向高峰的第一人,其詞涉及的題材多與詞人一心光復中原卻壯志難酬的愛國悲情有關。結合相關社會歷史背景,詞人的社會經歷包括南渡與仕宦選擇是其畢生抗金報國心志形成的原因。正是懷著對南宋朝廷矢志不渝的忠貞與熱愛,與豪放派其他詞人如蘇軾和陸游相比,辛棄疾詞作在情感上所表達的民族心志更為濃厚和深沉,在形式上更擅長用典與擬古,打破了固有的傳統模式,因而其對詞的文學創作有所革新與開創。
關鍵詞:辛棄疾詞作 愛國悲情 詞風特征
一、南渡游子:愁之深,思之切
對于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心志與詞作方面的研究,例如對其豪情壯志與現實冷遇的討論,再如對其詞作開創性特征的總結,均當與辛棄疾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相結合,我們才可對辛棄疾及其所處時代有全面而客觀的認識。這便是“知人論世”的研究方式?!睹献印とf章章句下》云:“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1}孟子在此以“交友”延伸到與古人交流,認為我們應了解古者所處時代才可以真正了解他們并與他們“對話”。因而,在閱讀辛棄疾作品時,我們也需要熟知其所經歷的社會環境的特殊性與客觀性,才可以深入分析辛棄疾在豪放派詞作上的獨具匠心之處,以便于真正通曉辛棄疾詞作的文學意義,從而聆聽到辛棄疾內心的“吶喊”,即充分客觀地熟悉詞人全貌。
辛棄疾對宋王朝的光復之心乃其一生篤定的志向。而他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意識的形成并非偶然,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辛棄疾誕生于山東歷城,此時距北宋滅亡和宋王南渡已有十三年。辛棄疾自小生活在處于淪陷區的北方,目睹和親身感受了漢人在金朝統治下的屈辱與痛苦。{2}正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殘害與壓迫的客觀歷史環境影響下,辛棄疾對中原漢民族遭受的苦難有深刻的體會與認識,萌發出抗金復宋的心志。辛棄疾的英勇與果敢在青年時期已出類拔萃?!端问贰ぞ硭陌僖弧ち袀鳌份d:“紹興三十二年(1162)……(辛棄疾)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3}從這段關于辛棄疾抓捕與斬殺叛徒張安國的文字里,雖沒有絲毫感情色彩的詞語提示,筆者卻認為辛棄疾的深謀遠慮與英勇無畏表現在字里行間。而辛棄疾這種愛憎分明的意識也是他敢于上書陳述持論和分析形勢弊病的動力。斬張安國之舉也使得辛棄疾接受南宋王朝的委任,正式南渡為官。這不僅意味著詞人政治選擇的變化,還推動了其文學創作的興盛。
南渡之后的辛棄疾滿懷一腔熱血,積極向朝廷獻策持論,以為能受到重用,可偏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并沒有北上抗金的熱心與考慮,結果自然是詞人有苦難言,一腔的忠誠與冷遇相撞留下無數失意惆悵。如辛棄疾那首膾炙人口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4}這首詞對感情的描繪非常直觀。其“楚天千里清秋”一句,自眼前現實之景物起興,當下就承接了“獻愁供恨”和“江南游子”諸句,對自己的感情做了直接的抒寫。{5}此句可謂開篇點題,借景將詞人的無限悵惘之感體現在字里行間,體現其壯志難酬和報國無門的痛苦。詞的下片“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引用“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時種柳,已皆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之典故進行側寫,于此見稼軒天資之高。{6}可見,辛棄疾以桓溫之嘆間接描寫自身不得志之愁,他的側寫法也成為詞作的精到之筆。尤其是末句“■英雄淚”,聯系上片他自稱為“江南游子”,更令人為之動容。辛棄疾作為南渡報國的忠貞之士,遠離北方山東老家,得不到認可也無法施展抗金復宋之志,他一心為國而備受排擠的英雄之情懷難得到慰藉,有淚無人拭,有志無人助,一身英雄之愁的苦嘆也為詞增添了悲涼感與空落感。然而詞人的崇高更在于他的雄心壯志從未泯滅,盡管備受冷遇卻不忘初心,將自己對宋王朝的忠貞與責任作為畢生奮斗的方向與選擇。
二、各有千秋:辛棄疾詞作與其他詞人作品
辛棄疾與蘇東坡的詞作存在相互傳承的關聯。“蘇、辛本是放達豪雄、不受羈勒的人物,他們有意利用詞在語言形式上不同于詩的‘長短句、明白直露等特點,而從各個方面盡量加以自由暢達的表現和發揮,將‘詩言志的內容乃至散文化的句法都無拘無束地寫進詞中,這就大大豐富了詞的內容和形式技巧……使它得以脫離‘艷科‘小道而與詩文并駕齊驅,達到‘無事不可言,無意不可入的高度?!眥7}據此可知,蘇軾與辛棄疾在詞的創作上都打破固有的傳統模式,采用“以詩入詞”與“散文化句式”的手法,豐富了詞的表現方式并促進了詞的文學地位的提升。
豪放派詞作在蘇軾與辛棄疾筆下不再單純是歌兒舞女抒寫纏綿悱惻的情愫,而是如同詩歌,借詞抒寫自己的志向與追求。誠然,豪放派作品描寫范圍與手法的特色是東坡與稼軒詞風共通的紐帶,而他們也同中有異,不乏各自的特點。王國維《人間詞話》評價:“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8}同為豪放派詞人,蘇軾的詞風曠達,辛棄疾詞更顯豪氣,東坡的曠達與他經歷“烏臺詩案”后對仕途境遇的態度轉變有關,而稼軒之豪與他詞作折射出詞人堅守抗金報國的豪氣壯志相連。正是作者境況與所處時代的不同,造就了豪放派兩位詞壇大家迥異的風格。
這種差異從詞人作品里的類似句式蘊含的不同情感可窺見一斑。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末三句抒發抵御外侮、立功邊陲的信心和決心。{9}詞作深刻反映出暮年蘇軾仍懷有遠征沙場以報效朝廷的曠達恣意,毫無低落之感。而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則描寫詞人對故都汴京被金兵侵占,只剩破碎山河的無限失意與愁苦,抒發詞人對山河淪陷的痛苦與抑郁之情。{10}從情感色彩上的不同便可以看出蘇、辛二者不同的思想意識與文學風格。蘇軾更為豁達而懷著超曠之氣,辛棄疾則心切而帶著悲壯之意。若深究其緣由,則應探索蘇軾與辛棄疾時代背景與價值觀的差異。蘇軾是北宋中后期的詞人,時代總體上海內升平,國泰民安。而就蘇軾的情性論,就是將儒家思想中關于圣人之道、禮樂之制等方面的觀點與道家思想中順應自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對人生的認識和看法,這種主張順應自然、通脫曠達的政治態度和人生觀,自然要影響到蘇詞的風格,使其呈現出清雋自然、超逸曠達的主要特征。{11}因而,蘇軾的思想融會儒道之精髓,既積極進取又淡看得失,使得東坡的詞乃至其整個文學創作都具有曠達恣意的風格。
辛棄疾則顯然不同,根據前文對辛棄疾社會歷史環境的分析,可以看出辛棄疾目睹備受金國蹂躪的南宋王朝,其詞作折射出憂國憂民與立志報國的情感,或反映一心抗金為國而受排擠與打壓的憤懣失意。簡言之,蘇詞受東坡性情與思想的影響,具有超逸曠達和隨遇而安的心境;辛詞因詞人處在動蕩不安的時代而深深打上了歷史的烙印,作品里更多地反映出詞人思慮報效朝廷與國家的責任感以及壯志難酬的落寞感,體現出悲壯激烈的特征。
既然稼軒與東坡因時代的距離而不可避免地有差異,那么陸放翁與辛稼軒共同仕宦于南宋王朝,其詞風之異從何處可見?談及二者的差異,當論陸游與辛棄疾對詞的態度。陸游對詞的創作一直抱著一種既暗自喜歡又十分鄙薄的矛盾態度,總的來說是“重詩輕詞”,視“詞”為“小道”“余事”,而辛棄疾對詞則傾畢生精力,把詞作為自己政治理想、人生經歷與生活感受的主要“陶寫之具”{12}。很明顯,陸游工于宋詩,詞作僅僅是其閑暇的“業余愛好”,而辛棄疾恰恰相反,主要創作詞,以詞書寫自己的見聞與感悟。關于辛棄疾作詞數量的統計,《靈溪詞說》曾有言:“辛詞之傳世者,共有六百首之多,為兩宋詞人中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作者?!眥13}可見辛棄疾對詞的重視之深。陸游盡管詞作僅一百余首,數量遠不如辛棄疾,卻可從少量的豪放詞里剖析二者的異同。
陸游與辛棄疾詞作的相同點主要表現在他們作為豪放派,共處于亂世而懷有一腔從軍報國的高漲熱情。如陸游《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眥14}其“滄州”為濱水的地方,常用指隱士的居處。陸游深感南宋王朝被金人蹂躪與踐踏,而自己卻年邁衰朽,對國家前途充滿憂慮,也為自己無法上陣抗敵充滿失意與惆悵。同樣,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上片:“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15}表現了辛棄疾對中原山河淪陷的憂愁和痛苦,詞人觀望流不盡的長江之水,聯想到千古歷史的興亡盛衰,十分巧妙地以“千古興亡多少事”將詞的時空轉換,將“往昔”與“現在”連接,將“眼前所見”與“歷史場景”相結合,為下片描寫孫權的雄才大略做鋪墊。辛稼軒正是以一種立志報國的情懷借古喻今,抒寫詞人老當益壯的豪情壯志??梢姡懹闻c辛棄疾對南宋王朝懷著忠貞與篤定,面對飽受戰亂的時局有力挽狂瀾的決心與意志。
因此,陸游與辛棄疾雖為同一時代的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愛國情感上志同道合,但在對詞的態度上褒貶不一,陸游對詞顯得矛盾而模糊,辛棄疾則是熱衷于詞的創作。正因如此,陸、辛詞對作者思想情感與人物形象的描摹與記錄有著鮮明的差異??梢姡~風的形成與發展與詞人本身的文學態度密切相關。
三、獨具匠心:辛棄疾對詞的革新與開創
辛棄疾詞作的創新之處在于其遣詞造句的別具一格和詞作類型多樣的特征。除前文論及的愛國詞還有他閑居時的農村詞及部分婉約詞等。先就語言方面言之,辛詞既能用古又能用俗,在詞史上可以說是語匯最為豐富的,而尤以其用古方面最值得注意。他不僅只是用古典之故實而已,他有時還喜歡模擬古書之風格,或者完全襲用古書之詞句。{16}稼軒詞作有諸多用典,而最令人稱奇的是他完全遵循古文的句式,保持經典的“原汁原味”。以《水調歌頭·長恨復長恨》為例,“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引《離騷》“余既滋蘭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17}這一處的用典完全借用《離騷》的詞句,顯然是稼軒有意為之,或以屈子自比,以楚辭原話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辛棄疾效仿屈原的超脫于世俗,堅守高潔品行的執著與篤定。這便與另外詞作化用與暗用前人經典不同,是一種完全復古的用語方式。
稼軒詞作語言更可以完全擬古,還大量使用俗語、口語甚至方言,使詞作更為形象可感。參見一首全用俗語的《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眥18}稼軒以口語入詞正與“村居”主題相應,語言樸素卻絲毫不流于平淡,反倒富有民俗與民風的情味,反映了辛棄疾以寫實的方式記錄農家日常狀態。
再如前文所言,稼軒以散文化句式入詞,這也是其創新之處。如其《賀新郎甚矣吾衰矣》里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和“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成為流傳甚廣的佳句。“狂”是他的精神實質,表現這位失路英雄的牢騷與不平。{19}而詞里以散文化的句子引經據典,將詞人內心一腔壯志難酬的苦悶與悲憤之情揮灑自如地宣泄在字里行間,令人拍手稱快,回味無窮。其創作可謂獨具匠心,既以擬古的用典表現辛棄疾深厚的文學造詣,還以語言的通俗與清新使之廣為傳唱,流芳千古,為人稱道和贊頌。而這更是辛棄疾作為豪放派詞人恣意抒寫的暢快與灑脫,稼軒上承東坡之作,以散文化句子入詞表現境遇的坎坷跌宕,由淺入深,將自己對南宋王朝的忠貞與抗金報國的情懷表現得極為悲壯激烈。
四、結語
經過上述方面的討論與探索,我們可知時代環境促使辛稼軒抗金報國的志向貫穿了其一生的思想內核,也隨之影響了其不同題材的詞作。辛棄疾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現實遭遇卻造就稼軒詞作具有悲壯激烈的基本特征,詞的主題上言明心志與詞的形式上使用散文化句式都是他抒發報國無門之悲情與落寞的表現方式。正是這種有意識的文學自覺,使辛棄疾作為深受儒家“兼濟天下”思想熏陶的創作者,懷有對時代與歷史的高度責任感,在文學作品思想主旨上折射其悲壯與崇高的精神內涵。至此,筆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方式與討論結果可以為我們認識辛棄疾詞作背后的歷史環境與創作意圖提供新穎而又客觀的文學參考角度,進而對民族心志與詞作創新之處的關聯有客觀而合理的闡釋與認知。
{1}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73頁。
{2} 〔宋〕辛棄疾著,崔銘導讀:《辛棄疾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頁。
{3} 〔元〕脫脫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9563頁。
{4}{6}{15} 吳則虞選注:《辛棄疾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頁,第155頁,第154頁。
{5} 葉嘉瑩:《從一首〈水龍吟〉看辛棄疾詞—— 一本萬殊之特質》,《文史雜志》1986年第4期。
{7} 呂肖奐、周裕鍇、金諍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宋金元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頁。
{8} 王國維撰,黃霖等導讀:《人間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頁。
{9} 孔凡禮、劉尚榮:《蘇軾詩詞選》,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231頁。
{10}{17} 〔宋〕辛棄疾著,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頁,第317頁。
{11} 陳文超:《“蘇辛”二人詞風不同之根源》,《學理論·下》2014年第8期。
{12} 劉揚忠:《陸游、辛棄疾詞內容與風格異同論》,《中國韻文學刊》2006年第1期。
{13} 繆鉞、葉嘉瑩:《靈溪詞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02頁。
{14} 《陸游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79頁。
{16} 葉嘉瑩:《論辛棄疾詞的藝術特色》,《文史哲》1987年第1期。
{18} 〔宋〕辛棄疾著,徐漢明點校:《辛棄疾全集》,崇文書局2012年版,第157頁。
{19} 張養年:《王春香編注豪放詞》,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