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若蘅
京劇的前世今生
□ 梅若蘅

一
京劇的英文名字叫作Beijing Opera,或者Peking Opera。這個翻譯不知始自何人,實在不夠準確。因為京劇既不是北京產的,也和國外的Opera(歌劇)完全不同。
京劇不是“北京歌劇”。
那京劇是什么?這還要從京劇的形成說起。
唐玄宗李隆基有很高的音樂修養,琴棋書畫無所不能。那時在唐朝首都長安城光化門外的禁苑中有座梨園,梨園中有梨園亭一座,是進行音樂演奏的場地。除了自己親自演奏過癮之外,李隆基還招收了300多名學生在梨園學習音樂,培養音樂人才,把梨園打造成了如假包換的大唐皇家音樂學院。直到現在,戲曲界還被稱作梨園界、梨園行,戲曲演員叫作梨園子弟。唐明皇本人也當仁不讓地成為戲曲行的祖師爺。
世事變遷,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北京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大大促進了文化娛樂事業的發展。當時流行的戲曲種類很多,依照朝廷對各地戲班的分類規定,除了“百戲之母”的昆曲被稱為“雅部”外,其他廣泛傳唱的地方戲包括高腔、秦腔、柳子腔等都歸為“花部”。“花”者,紛亂繁雜也。
昆曲的聲腔優美,唱詞更是典雅之至,備受文人喜愛;而花部演的大多是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唱腔明快,曲調上口,更受老百姓的歡迎。
1790年,一個在戲曲界劃時代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年是乾隆八十壽誕,召天下各個戲種到京城祝壽演出,這其中,來自安徽的三慶班深得乾隆皇帝喜愛,于是演出后就在京城留了下來,他們不僅演唱昆曲,還擅長二黃、梆子等地方戲。此后,“四喜”“春臺”“和春”等其他徽班也相繼赴京,成為名冠京城的“四大徽班”。
從此,一批批演員們以徽調、漢調為主,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其他劇種的特長,經過五十多年的衍變,一個新的劇種——京劇誕生了。
二
以前的戲園子和現在的劇場可不一樣。舞臺是方的,四角各有一根柱子,前面兩根柱子上掛著和看戲有關的楹聯一副。舞臺正中間立一幅很大的彩繡幔子,老話稱為“守舊”,也叫堂幔,就是分隔舞臺前后的底幕。守舊為綢緞或絲絨質地,上面彩繡上各種圖案,使舞臺顯得十分美觀。
在京劇的鼎盛時期,每一位名角兒都有自己獨特的守舊圖案,是個人風格的一種體現,一掛上什么圖案的守舊,熟悉的觀眾就知道是什么角兒該上場了,比如“四大須生”中譚富英的守舊圖案是龍鳳八寶,馬連良的是武梁祠石刻,繡有孔雀與喜鵲的守舊屬于“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藍底紅葉則是小生泰斗葉盛蘭的標志圖案。
京劇舞臺上演繹的盡是歷朝歷代的忠臣良將,這樣大大的字掛在兩旁,看上去總有那么點兒人生如戲的味道。
三
在京劇形成的這兩百多年間,眾多負有驚世才華的藝術家橫空出世,從唱、念、做、打、服裝、舞美、道具、劇本等各個方面對京劇進行革新和發展,使得并不古老的京劇最終成為中國戲曲藝術的集大成者。1930年,梅蘭芳訪美演出,第一次將京劇帶出國門,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戲曲的美。從那時起,京劇不再只是中國的一個劇種,對于世界而言,京劇已經成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最佳代表。
這兩百多年間,京劇也在不斷地和其他藝術形式進行合作。
1905年,北京泰豐照相館的經理任景豐,在琉璃廠的土地祠院子里,為“伶界大王”譚鑫培拍攝了京劇《定軍山》中的片段,作為譚鑫培六十大壽的賀禮。雖然是無聲黑白片,卻是中國人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這部影片曾經在北京大觀樓和吉祥戲園放映,萬人空巷,讓那些沒有機會親眼見到譚大老板的人也能過過戲癮。
無獨有偶,1933年譚鑫培之孫譚富英與著名坤伶雪艷琴合演的京劇電影《四郎探母》,是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影片。
2010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摘自中信出版社《京劇原來如此美麗》2017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