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 汪 洋
土壤修復最大催化政策落地
興業證券 汪 洋
6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進行了審議,并通過網絡對外公布。土壤污染防治法將是年內最重磅的行業政策。征求意見稿全文分為九章,內容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標準、調查、監測等內容,其內容詳細程度、體系性較土十條有了進一步提高。從環保需求驅動因素而言,征求意見稿有獎有罰,其中處罰標準較之前更加明晰,力度更強,我們預計,作為強制性最強的立法工作完成,將標志著行業訂單爆發式增長的來臨。
明確提出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制度。1)兩級防治基金,保障資金投入:設立中央和省級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主要用于農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責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權人無法認定或者消亡的土壤污染治理以及政府規定的其他事項。2)已投入資金具備可追溯性,提高治理積極性。對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之前產生的治理費用,并且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或者消亡的污染地塊,土地使用權人實際承擔風險管控和修復的,可以申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集中用于土壤污染治理。
強化地方政府職責,提升地方政府積極性。作為最重要的資金方和監督方,地方政府在土壤保護防治方面具有基礎性地位,防治法第5條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將土壤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體系以及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作為考核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工作業績的內容,并作為任職、獎懲的依據。對未能履行職責的機構,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應當依法給予處分的,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在事實上推出了土壤版“河長制”。
明確我國土壤污染政策機制體系構成,指明后續工作重點內容。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包括前期的監測、調查,中期的治理、規劃用途,后期的回收、再開發等,征求意見稿中對各環節設置均有規定,如:規定每10年組織一次污染狀況普查、建立全國范圍的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網絡,統一規劃國家土壤污染狀況監測站(點)的設置、國家建立土壤環境信息與數據共享機制、環保部統一發布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和公報、各地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應當納入環境保護規劃、建立重點控制的土壤有毒有害物質名錄及相應管理辦法等。
劃出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有效落實污染者責任。1)落實責任原則:誰污染誰治理是國際土壤污染治理通用的治理原則,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直未能很好的落實。此次征求意見稿第21條重點規定了建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列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單的企業因關停、搬遷、技術改造或者其他原因需要拆除設施、設備或者構筑物的,應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應急預案,防止造成新的污染,并報相關部門備案,有助于嚴控新增污染。2)建立追償機制: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因承擔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和修復等活動所支出的費用,有權向土壤污染責任人追償。對于建筑用地,從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所需費用,土地使用權人可以向土壤污染責任人追償。
強化城市污染場地管理,城市污染場地修復需求有望提升。第44條規定,土壤污染重點監管行業的企業生產經營用地的用途變更或者在其土地使用權收回、出讓、轉讓、終止前,應當由土地使用權人按照規定進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將調查結果報備,如超標污染,則土壤污染責任人應當按照政府的有關規定進行土壤污染風險評估,編寫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并報當地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若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或者消亡的,則由土地使用權人承擔相應責任,相關數據將成為省級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的主要來源。
確立國家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明確治理該規劃。環保部將根據土壤污染程度及其影響范圍等因素,對省級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所列污染地塊進行篩選,確定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將目錄地塊進行土壤污染監測和環境監管等措施,由土壤污染責任人負責修復;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或者消亡的,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修復。污染土壤修復完工后,土壤污染責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另行委托有關機構對修復效果進行評估,如未達標,則不能進行后續土地開發。
明確懲罰機制,提高執法震懾性。1)明確環保執法部門具備強力手段:如排污人主觀故意造成證明排污方違法排放污染物造成土壤嚴重污染的有關設施、設備、物品等證據可能滅失或者隱匿的,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環境執法機構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等強制措施。實施本法禁止的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由公安機關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2)建立信用體系和黑名單制度。省級以上環保部門應將參與治理的機構和人員的執業情況納入信用系統建立信用記錄,將不良信用的企業和人員列入黑名單,并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布。3)提升經濟處罰力度。對于參與進行修復的機構和人員,如未具備相關資質和能力而參與治理,則可能面臨1~10萬元罰款,并禁業三年,對于情節嚴重的,最高罰款金額可達200萬。

表:環保行業推薦標的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