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張清淼
據“澳聯社”10月31日報道,中國政府已經于10月30日晚取消了對澳大利亞6家肉類加工商的進口報檢暫停限制。這一讓澳大利亞肉類出口行業擔心不已的“澳牛”禁令在時隔3個月之后得以解除。
今年7月,由于發現一些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牛肉內外包裝標簽信息不相符,中國檢疫機構對澳大利亞6家主要肉類加工商發布了進口禁令。這6家肉類加工商包括澳大利亞最大肉類加工商JBS等主要肉類加工企業。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去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牛肉出口總值為6.7億澳元,而此次禁令所涉及的6家肉類加工商對中國的出口量占到澳對中國牛肉出口總量的1/3。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10月31日報道稱,澳大利亞肉類產業協會估計,由于無法出口到中國,相關6家企業每天大約損失100萬澳元。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史蒂文·喬博對中方“具有建設性的參與磋商”表示感謝。喬博表示,在過去三個月,澳中雙方一直在就這一問題進行磋商,澳大利亞相關人員還在此期間對中國進行了訪問以解決這一問題。他指出,這一積極的結果反映出澳大利亞與中國政府,以及兩國紅肉行業間高水平的合作。
《悉尼先驅晨報》同一天報道稱,澳大利亞貿易部門官員表示,這一問題的解決速度相對較快。類似的,德國因豬肉包裝標簽信息錯誤而導致的出口禁令則花費了5個月才得到中方解除;加拿大因豬肉添加劑問題而導致的出口禁令更是花了18個月才得到解決。
雖然澳大利亞牛肉出口行業得以在中方禁令解除之際舒上一口氣,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進口監管加強的同時,澳大利亞牛肉出口行業還面對另一重壓力。自2003年美國“瘋牛病”疫情爆發以來,中國便停止了對絕大部分美國牛肉的進口,時隔14年后,中國于今年5月同意在符合國際標準的情況下開放美國牛肉進口。澳大利亞如今不僅面臨價格更便宜的南美牛肉的競爭,還要面臨美國牛肉在中國市場上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