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華


摘要:財政部2014年修訂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在利潤表中增設“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總額”兩個項目。而其他綜合收益又涉及各具體準則的有關規定。確認、計量和列報相對復雜。本文依據新修訂的報表準則中涉及“其他綜合收益”列報的有關規定,從其他綜合收益的概念、分類、內容、列報和披露各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財務報表列報;利得或損失;重新計量
一、相關名詞定義及解讀
(一)其他綜合收益,是指企業根據會計準則規定未在當期損益中確認但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各項利得或損失。
(二)綜合收益,是指企業在利潤表中反映的凈利潤與其他綜合收益扣除所得稅影響后的凈額相加后的合計金額。
(三)納稅調整,是指在會計核算的利潤總額與按稅法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產生差異時,按照會計服從稅收的原則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通過調增應納稅所得額或調減應納稅所得額,消除會計與稅收之間的差異。
二、其他綜合收益的核算方法
按照會計核算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流程,凡是應列入財務報表集中、匯總反映的經濟業務,發生時均應編制記賬憑證,登記在按會計科目序列排列的明細分類賬和總分類賬中,爾后根據總分類賬,結合明細分類賬編制各種財務報表。但是,無獨有偶,在其他綜合收益中核算的不計入當期損益的企業利得或損失,發生時并沒有專門會計科目進行匯集和登記,而是直接與其他核算內容一并計入“資本公積”科目中。在編制財務報表時,則先編報表附注,將不同內容的其他綜合收益明細項目,分類排列編制其他綜合收益的明細表,并同時按照所得稅預期稅率計算出該項目的所得稅影響,作為其他綜合收益的減項,再減去各該項目“前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當期轉入損益的凈額”,小計后與其他明細項目“小計”加總,作為填報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依據,無須像利潤表的各個損益項目那樣按照損益科目發生額分析填報。不過,會計人員應當在“資本公積”科目中單設“其他綜合收益”明細科目,以便于該項目的附注披露和報表列報。《其他綜合收益明細表》格式請見本文“第五部分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和披露”。
三、以后會計期間不能重分類進行損益其他綜合收益
(一)特點
1.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涵義
不能重分類進損益,是指相關事項發生時,一般會導致企業資產、負債和相對應的資本公積的增減變動,計入資本公積的利得或損失以后期間隨著與其他資本公積的終止確認而自然終結,有時或按規定要求,將相關利得或損失轉入當期未分配利潤。總之,相當于資本公積的利得或損失永遠不進入企業損益。但是,也因為利得或損失未計入損益,導致會計核算的利潤總額與按稅法確認的應納稅所得額兩者不相一致。因此在產生其他綜合收益時,或者在該事項持續期間,有關條件滿足時,通過相應的納稅調整,消除會計上的利潤總額與稅收上的應納稅所得額的差異,以求兩者的平衡。
2.永不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主要內容構成
此類其他綜合收益主要交易事項與企業資產重組聯系緊密,特別是企業改制和企業合并。按準則的相關規定,作為交易參與者的企業,在交易中取得利得或承擔損失,在發生時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具體事項包括企業改制、企業合并、分立、股權收購等經濟業務。
(二)企業改制
企業改制多數情況下稱為企業公司制改建。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為公司制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引入新股本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的規定,改制企業應當按照公允價值即經確認的評估價值對改制資產、負債價值進行重新計量,重新計量的凈資產價值與原賬面價值的差額,或調增資本公積,或依次沖減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是指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或股本溢價)、盈余公積以其賬面余額沖完為限,再不足部分全部計入未分配利潤,下同]。
(三)企業合并
1.企業合并價差的處理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吸收合并,合并方取得被合并方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的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時,依次沖減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2.企業合并后全資子公司賬面價值調整的處理
企業合并時合并方(或購買方,下同)取得被合并方(或被購買方,下同)100%股權,可以按照合并時取得被合并方的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調整被合并方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其發生的差異調整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
3.未列示資產的補充確認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購買方對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擁有的、但在財務報表未確認的無形資產,能夠滿足相關條件的,應補充確認為無形資產,其收益也計入資本公積。
4.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股權
母公司在取得對子公司的控制權形成企業合并后,再購買子公司少數股東全部或部分股權的,在合并財務報表時,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按新增后持股比例計算的享有子公司凈資產份額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
5.原母公司將全資子公司改為分公司
該項業務的實質是以原母公司為合并方、原子公司為被合并方的企業吸收合并。母公司將子公司改為分公司時,原母公司對原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與將原子公司各項資產、負債等轉入原母公司后形成的差額,應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6.合并財務報表時子公司資產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差額的調整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被購買方凈資產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的差額,編制合并財務報表時,應在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凈資產賬面價值的同時調整合并財務報表的資本公積。
(四)企業其他非損益性利得或損失
1.權益讓渡:《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5號》規定:(1)股東(包括非控股股東和控股股東,下同)向被投資單位讓渡權益,包括代為償債、豁免債務、損贈等,經濟實質表明這些權益讓渡屬于資本性投入的,應將受讓企業取得的利得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2)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后,股東根據法院批準的重整計劃,通過讓渡其持有的股權,換取第三人支付資金為其償債的,企業應將讓渡的股權的公允價值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同時減少相關債務的賬面價值;減少債務與股權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endprint
值得討論的是,在破產重整的情況下,被投資單位(債務人)股權公允價值如何計算?按會計原理其價值應認為是0。但既然有人出資受讓,說明該股權還是具有潛在價值,筆者意見是在難于理清的情況下,以受讓股權人實際出資額作為股權“公允價值”,再以該實際出資額與可用以償還債務金額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收益。
2.政府投入:(1)企業取得政府作為所有者投入專項或有特定用途的款項,工程項目完工形成長期資產的,應增加長期資產和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2)政府主持政策性搬遷,企業取得補償款使用后結余,應當作為資本公積處理。
3.籌資性收益:(1)股權的分離。對認股權和債券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中的認股權,符合規定條件的,應單獨確認一項權益工具(資本公積);(2)認股權持有人到期沒有行權的,應當在到期后將原計入資本公積的部分轉入“資本公積(股本溢價)”。
四、以后期間可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
重分類進損益,是指發生時應記錄為其他綜合收益的事項,在滿足一定條件以后,其原記錄在資本公積的金額,應轉入滿足條件當期的損益。相關事項主要有:
1.其他權益變動。采用權益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在持股比例無變化的情況下,被投資單位發生凈損益以外的權益變動,投資企業應當按其應享有或應承擔的份額認定為其他綜合收益,調整長期股權投資,同時確認“資本公積(其他權益變動)”。長期股權投資終止確認時,應當將原記錄的其他綜合收益從資本公積轉入當期損益。
2.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有效套期中的現金流量套期、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的套期工具及相應的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按準則規定:(1)在資產負債日,應按這類金融工具產生的利得或損失,調整相應科目的賬面價值和“資本公積”。(2)這類金融工具終止確認時,原計入資本公積的其他綜合收益應當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3.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的利得或損失。企業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時,重分類日公允價值與其原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計入資本公積。重分類后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置時,原相應的資本公積應轉入投資收益。
4.房地產轉換核算模式形成的利得或損失。企業將成本核算模式的房地產轉為采用公允價值核算模式的房地產,轉換日公允價值高于原賬面價值的,差額應計入資本公積;相關房地產處置時,該資本公積應當轉入當期損益。
5.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形成的利得或損失:(1)企業境外或境內業務以外幣為記賬本位幣編制的財務報表,按規定應折算為以人民幣為計量單位的財務報表,原采用的折算匯率不同而產生“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應計入所有者權益(資本公積)。(2)企業處置外幣經營業務及實體時,計入資本公積的折算差額應當全部或按處置比例從資本公積轉入當期損益。
五、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和披露
修訂后的財務報表中的其他綜合收益的列報和披露,主要在報表附注和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中,前者根據財政部財會[2009]16號文件(以下簡稱16號文件)以表格方式披露,后者是在利潤表下方單設“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反映。具體填報方法是按16號文件的要求,在報表附注中按規定的格式和內容分類匯總,結出“其他綜合收益”合計數,然后填列在利潤表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中。(見表1)
以上16號文件所列表式,可以作為示意表解讀。填表時,應當按照本企業所發生的不計入當年損益的利得或損失,對照資產負債表中資本公積當年變化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內容逐項填寫,實際上是列出一張清單,不拘泥于16號文件列舉的事項排列。但是,應充分關注資本公積科目中“其他綜合收益”明細科目的記載,充分關注涉及其他綜合收益各方面數據的勾稽關系,做好該明細科目與利潤表“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報表附注列示的“其他綜合收益”合計數的銜接。
六、其他綜合收益納稅調整和納稅申報
(一)納稅調整
會計準則規定的企業部分業務取得的利得和發生的損失不計入當期損益而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做法,《企業所得稅法》等稅法的規定并不認可。據此,就因為其他綜合收益而導致會計利潤總額與按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以下簡稱應稅所得)之間產生了差異,并導致與此相關的納稅調整。由于其他綜合收益產生的原因和背景不同,納稅調整的時點要求和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有的調整在差異發生的當年就應當進行,比如,企業接收權益讓渡、企業將國家搬遷補貼結余轉入資本公積;有的要求差異發生后滿足一定條件時進行納稅調整,比如企業按公允價值調整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假定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相等),應在會計折舊與稅收折舊發生差異時調整;有的屬發生后無須進行納稅調整,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企業會計上不計入損益,稅收上也不要求計入應稅所得,所以無須考慮納稅調整。總之,應充分注意納稅調整因事而異而不能千篇一律。
(二)所得稅申報
在《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上,主表之一A 105000《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的43個項目(行),有10個左右項目涉及“其他綜合損益”的調整內容。現將A105000表格式示意如表2:
縱觀上表,凡涉及“其他綜合收益”項目的業務,能夠直接填列在A105000表的,筆者尚未發現。其他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內容,涉及A105000表的,一般均需要先填列該表的附表,然后再匯總填入A105000表相應項目。比如企業公司制改建、政策性搬遷補助結余、企業合并資產重估價產生的收益(或損失)應當先填列A105080表、A105110表、A105100表,然后匯總填入A105000表相應項目,再匯總填入A100000表(總表)的第15行、第16行。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司.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申草.最新企業會計準則疑難通解[M].遼寧:大連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洪澤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