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焦玉海
習近平總書記引領集體林區走向生態美、百姓富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中國綠色時報記者 焦玉海
要發展林業,林業是個很了不起的事業。1958年11月,毛主席這樣評價林業工作。早在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時,黨中央就高度重視林業事業發展,在尚不健全的機構設置中成立了專門管理山林的部門。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林業事業伴隨著新中國的成長不斷進步。然而,受制于多種因素,世紀之交的中國林業,在耕地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多年后,仍然存在權屬不明、責利不分的突出問題,萬頃森林并沒有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出應有的生態、富民效應,林業也被稱為計劃經濟時代最后一座堡壘。
2002年,一聲春雷在閩粵贛交界處的小山城福建武平炸響: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由此發端,傳遍八閩大地,走向大江南北。在此后的15年間,這場被譽為“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中國農村又一場偉大革命”的改革運動,釋放出了集體山林強大的生產力,帶領萬千林農走上了靠山致富、以林增收的小康路。截至目前,全國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27.05億畝,發放林權證1.01億本,1億多農戶直接受益。林業帶動了3000多萬農村人口就業,農民純收入近20%來自林業,重點林區林業收入占到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
今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紅利仍在源源不斷釋放,給全國的集體林區帶來取之不竭的發展動能。而這項改革,從一開始就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注,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親自抓起、親自主導,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前發展,持續不斷改善著集體林區廣大林農的生產生活條件。
因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武平縣捷文村不經意間走進了歷史舞臺。
捷文是一個只有17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全村耕地680畝,林地卻有2萬7千畝,山林是捷文百姓千百年來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然而,2001年前的捷文村像我國集體林區的眾多小山村一樣,山林是集體的,老百姓只有管護的責任,卻無法分享綠水青山帶來的經濟效益。面對大山外面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小山村的人們只能守著萬頃山林過著閉塞、貧窮的生活。
許多人開始耐不住性子打起了山林的主意,盜砍濫伐的案件每天都會發生。李永興是當時的捷文村支部書記:“當時,我這個村支書實在沒法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山、看人,再這樣下去,不是山上的樹木被偷砍光,就是村里的青年勞力因盜伐被抓光。”

山林原本是山區百姓增收致富奔向新生活的最大盼頭、最大資產,怎么反而成了最大的麻煩?如今已是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的嚴金靜,當年在武平擔任縣委書記,是武平林改的具體操刀者。他告訴記者,山林是集體的,你有我有其實大家都沒有,集體山林就是唐僧肉,誰都想多砍幾根,運到相隔不遠的廣東或者縣里的木材加工廠。
據了解,2001年,武平這座小小的縣城,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廠竟然有160多家。苦于致富沒有出路的農民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致富,偷砍樹。
2001年11月,武平縣委、縣政府組織工作隊蹲點捷文村開展集體林地林木產權改革工作試點。捷文村村民歡欣鼓舞,村小組會、村民代表會、全體村民會議,所有人都積極發言,幾乎沒有人缺席。會議討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誰分”等林改方向性問題上。在廣泛調查研究、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武平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眾自己分”的正確抉擇,把集體山林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戶,破天荒的改革從捷文率先開始。之后,武平縣委要求每個鄉鎮書記都要抓一到兩個村進行改革探索。
2002年4月3日,武平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改革的意見》,從產權入手部署推進林改工作?!拔募窍掳l了,但是改革推進艱難?!眹澜痨o回憶,“許多干部覺得,分山分林是比計劃生育還難做的事情,有畏難情緒。大部分人擔心,國家、省里沒有明確的改革政策,分山到戶后萬一像20世紀80年代‘林業三定’一樣,一夜之間把林子砍光了,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陷入困境,嚴金靜等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002年6月21日至22日,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到武平調研農村稅改工作。武平是距離省會福州最遠的縣城之一,那時高速公路還沒有開通,從福州到武平單程需要走整整一天時間。這已是習近平就任省長兩年多來第四次來到武平。
讓嚴金靜沒有想到的是,吃過晚飯,習近平將嚴金靜等人叫到房間詳細詢問武平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情況。第二天,走村入戶開始調研,并在城廂鄉召開了基層干部群眾座談會,作出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重要指示。8月29日,習近平再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指示:“林改的方向是對的,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p>
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最關鍵的時刻,在進則全勝、退則全敗的十字路口,面對各種不同意見,習近平的指示為武平林改一錘定音。武平縣委、縣政府以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為指引,開始在全縣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先試的改革逐步在全縣推開。
如今回頭再去翻看武平《關于深化集體林地、林木產權改革的意見》,許多條文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其確立的“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和“縣直接領導,鄉鎮組織實施,村具體操作,部門搞好服務”的工作機制,被2003年4月4日福建省政府出臺的《關于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吸收借鑒。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再次將武平提出的工作機制寫入文件,武平林改經驗在全國落地生根。
“武平縣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立了頭功,要認真總結推廣他們的經驗,并加大指導和扶持力度,林改司抓的試點,如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組織、美麗鄉村等都要把武平列入。”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曾這樣評價武平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的重大貢獻。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場源自基層百姓愿望、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抓起的改革運動,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最廣大林農群眾的一致支持,贏得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認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新世紀以后中國“改革的第一聲春雷”,是改變“三農”生態的偉大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準確把握,來自于總書記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深切感情,是他長期調研林業發展、關注林業事業的結果?!备=ㄊ≌f原副主席、曾在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與習近平共事的陳增光告訴記者,那時習近平擔任寧德地委書記,陳增光是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
寧德又稱閩東,地處福建省東北部,大陸黃金海岸中段,土地總面積1.34萬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490.31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6%,活立木總蓄積量4617.76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高達67.18%。2010年9月,習近平在回寧德考察時說:“寧德是我的第二故鄉,也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p>
對于與總書記的零距離共事,陳增光向來引以為傲并感覺受益匪淺?!澳菚r的寧德,要路沒路,要電沒電,要錢沒錢,機關干部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正是在這樣困難的時候,組織上為寧德派來了習近平?!标愒龉庹f,“一到寧德,總書記就深入到最基層調研,跑遍了9個縣(市),調研的目的只有一個:找到一條適合寧德地區發展、寧德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路子?!?/p>

經過深入調研,習近平總書記找到了問題的關鍵。習近平指出,閩東的振興在于林,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興旺在于林。發展林業是閩東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1989年2月,寧德地區召開了規??涨暗牧謽I工作會議。習近平在會上指出,林業不但蘊藏著很高的經濟利益,而且還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林業在發展經濟和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習近平強調:“閩東山地多,但林業基礎差,覆蓋率和蓄積量都比較低。我們應采取積極的方針,把林業置于事關閩東脫貧致富的戰略地位來制定政策?!边@次會議影響深遠,會后,寧德地委、行署提出了林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要求“苦戰七年,荒山披綠裝”。
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振興林業的發展戰略?習近平強調:“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這就是:深化林業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增強林業自我發展能力;以林為主,加強管護,立體開發,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業綜合效益;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大辦林業,把林業發展同糧食生產、出口創匯、脫貧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閩東發展林業的基本要求是:狠抓統一思想認識,多方籌集資金和落實管護開發措施等三個重點,解決林業政策體制和祖宗山權兩大難題,提高經濟、社會和生態三種效益?!睆目倳浀倪@段論述不難看出,早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對通過改革激活林業體制機制、解決山林權屬問題就有著非常深入的思考。
“總書記說,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這樣生動精彩的論斷讓大家耳目一新。之前,大家看身邊的大山,認為大山阻礙了寧德的發展,總書記說不是這樣,寧德的出路在山上,這是寧德發展的最大優勢??倳浀綁蹖幙h調研,叮囑當地的官員,不要攀比GDP,要種果、種樹發展林業,要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群眾,還要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标愒龉庹f。
“總書記一有時間就沉到基層,問計于民,傾聽最基層的群眾聲音。總書記還特別注重抓典型,讓人民群眾、先進典型現身說法。在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調研時,總書記考察了村民黃振芳的造林事跡,后來他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到:周寧縣的黃振芳家庭林場搞得不錯,為我們發展林業提供了一條思路?!?/p>
在寧德工作期間,習近平總書記訪貧問苦,調研林業發展情況,深刻認識到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如今,寧德市的老百姓按照總書記謀劃的藍圖,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發展林業生產,建設美麗家園,逐漸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而在武平,林農百姓都說,當年跟著紅軍、跟著毛主席翻山入林鬧革命,現在跟著共產黨、跟著習主席分山到戶奔小康。
5月26日晚,記者在福州見到了退休多年的福建省林業廳原廳長黃建興。2002年5月,黃建興到林業廳走馬上任,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而這也成為老廳長退休后最牽掛也是最引以為傲的事情。
“總書記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其關心,不時過問。那時候,只要是向總書記匯報工作,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他必然過問的事情。”黃建興回憶,因為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成功,2008年卸任林業廳廳長后,黃建興受國家林業局黨組委托擔任國家林業局改革領導小組副組長,將福建改革的經驗帶到國家林業局,指導全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
黃建興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黨領導下的草根革命的勝利。習近平總書記是以政治家的眼光,親自主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總書記多次強調,集體林地的問題不單單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民生問題,不是拍腦袋決定的事情,必須廣泛調研,聽取各方意見,并要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
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讓老百姓真正受益,這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之初總書記對改革的要求,也是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能夠順利推開,并從東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的不二法寶。
三明市梅列區陳大鎮砂蕉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增對當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分山到戶的情況仍然記憶猶新?!扒昂笏拇未迕翊泶髸?,第一次是介紹集體林改相關政策,并就推進改革進行初步討論;第二次是村里拿出初步方案,大家討論完善;第三次是對村里的集體林改方案進行投票表決,我記得當時是百分之百通過,沒有反對意見;第四次是張榜公示后再開會聽聽大家的反饋意見,確定沒有反對聲音了才開始在全村推開?!标悋稣f。

砂蕉村位于三明市經濟開發區邊緣,全村168戶638人,耕地1260畝,林地1.8萬畝,去年人均收入1.2萬元左右,林業收入占到1/3強。陳國增已經當了15年的村支部書記,當書記第一年第一件大事就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他說,這么多年來,從來沒有哪件事情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樣,調動全村老老少少的參與熱情。即便村里被開發區占了土地,大部分人也就是聽聽村里的意見,不像當年集體林改那樣參與討論以及方案的制定。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膽探索、勇于嘗試,在改革的許多方面取得突破,成為全國改革的樣板和標桿。
2004年5月13日,全國第一筆林權抵押貸款在三明永安市發放,林業與金融之間的堅冰第一次被打破,沉睡千年的山林開始由不動的資源變成了農民手中活的資產,為老百姓不砍樹能致富奠定了基礎。
福建是全國最早放開竹林采伐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國第一批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試點省份,為創新體制機制、調動林農生產積極性積累了經驗。
福建是全國第一批森林保險試點省份,全省森林綜合保險承保面積超過9000萬畝,參保率75%,林農抗風險能力不斷提高。目前,福建也成為首個開展花卉保險試點的省份。
福建是全國第一個進行森林旅游試點并成功注冊“森林人家”商標的省份,由省林業廳統一授權林農經營,為林農靠山依林致富、發展森林旅游產業提供了保障。
福建是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改革的省份,為化解生態保護與林農利益矛盾打開新的突破口。
福建是全國率先成立省級林權收儲機構的省份,2015年3月,福建福人林木收儲有限公司在福州成立,目前全省林權收儲機構已有38家,為林權抵押貸款提供評估、擔保、收儲等服務,有效防控林業金融風險。
……

“分山到戶,充分尊重農民的權益,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改革中創造了許多好的經驗做法,很多舉措在全國沒有先例,是福建的首創,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了貢獻。現在,我們在林改中遇到難題和矛盾,仍然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要求,把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來破解難題、化解矛盾?!备=ㄊ×謽I廳廳長陳則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自然健康的古銅色,花白的頭發,滿臉褶子的憨厚笑容,今年69歲的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是典型的中國南方山區農民形象,身上透著大山的質樸與敦厚。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成為全國第一本新林權證的所有人,勤勤懇懇與大山和樹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成為歷史的見證者,淳樸的笑容背后代表了幾億期待著靠山致富的農民群像。
“我家有5口人,200畝山,有杉木、竹林,也有闊葉林。杉木生長快,采伐后不用造林可以自然萌發;竹林每年可以挖春筍、冬筍;闊葉林不砍伐,有補助,每年我從林子里的收入不低于3萬元。現在養老不指望兒子閨女,就靠著我的山和樹。”接受記者采訪時,李桂林剛從山東濟南的兒子家坐飛機回到村里,住回了更加習慣的自家四層小洋樓里。
思鄉心切,外出看兒子、帶孫女的李桂林總是隔不了多久就惦記著回到捷文。他告訴記者:“相比于外邊的大城市,我們村的山更綠,空氣也更好,吃的飯菜都是最新鮮的。我也放心不下自家的林子,雖然村里有專業護林隊,但是時間久了不去林子里轉轉,總覺得不自在。大山就是我的綠色銀行,樹木就像我的另一個孩子,走到哪里都惦記著?!?/p>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變著集體林區的生態狀況,樹越種越多,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空氣也越來越新鮮。據統計,2002年以來,福建植樹造林面積累計達3530.5萬畝,年均造林面積超過200萬畝。林改之后,林農把山當田耕、樹當菜種,15年間,全省活立木蓄積量凈增1.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從60.52%提高到65.95%,連續多年保持全國第一,福建也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37年水、空氣、生態環境全優的省份。

2015年,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始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探索,計劃將位于交通主干線、城市周邊一重山以及水源地等重點生態區位的商品林,通過政府主導、林農自愿參加的方式逐步進行贖買等改革,既保護重點區位的生態,也照顧農民的利益,一舉多得。“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福建省委、省政府下了非常大的決心,各級財政也承擔著一定的壓力。但是總書記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良好生態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花錢是值得的,老百姓也贊同?!备=ㄊ×謽I廳廳長陳則生說。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也改變著林區百姓的生產生活。鐵皮石斛、金線蓮種植,林下養蜂、養雞,發展森林旅游……林業產業越來越火,林區百姓的收入越來越高,思想更加開放,生活更加安定。據統計,2016年福建林下經濟總產值達到616億元,占全國的1/10。以林農為主體的福建農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同比增長8.7%,增幅同比高于全省城鎮居民近1個百分點。
在集體林改第一縣武平,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山下轉向山上后,一種學名朱砂根的林下小灌木卻被林農從山上請到了山下,培育成了一個年收入過億元的花卉產業,朱砂根也因此得了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富貴籽”,喜歡做生意討彩頭的生意人也叫它“黃金萬兩”。
“林改前,富貴籽就是山上隨處可見的小灌木,果實紅彤彤的,老百姓覺得喜慶好看。林改后,我們請福建農林大、林科院的專家對野生富貴籽進行了馴化,目前已經成為市場頗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寓意紅紅火火、富貴吉祥?!蔽淦娇h副縣長鐘發貴介紹。鐘發貴在擔任副縣長前,曾擔任縣林業局局長,對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非常熟悉。
目前,武平富貴籽種植面積已過萬畝,小小林下灌木走出深山,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以富貴籽為代表的武平花卉產業種植面積已達2.89萬畝,年產值10.1億元。
“武平是中央蘇區縣,是距離省會福州最遠的縣城,是人們印象中的老少邊窮地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撬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支點,2002年以來,武平通過堅持不懈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藏富于民,發揮后發優勢,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已經連續3年獲評‘全省縣域經濟十佳縣’。”武平縣委書記陳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02年至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過了15年的歷程,這接近傳統意義上我國主要用材樹種杉樹的一個輪伐期。數字往往有奇妙的耦合,當年改革后種下的樹木已經逐步長大成材,為林區群眾生活改善、為山區百姓致富提供著源源不斷的財富。
在福建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15周年之際,2017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對福建林改作出重要批示,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確要求??倳浺螅試疑鷳B文明試驗區為契機,深入總結經驗,不斷開拓創新,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上取得更大成績。
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林業改革發展的高度重視,飽含了總書記對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殷切希望,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總遵循、總指針、總方略。
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批示后,國家林業局迅速召開黨組擴大會議進行傳達學習。端午節小長假沒過完,張建龍又帶領調研組前往武平,就貫徹落實總書記批示精神、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行了專題調研。
張建龍說,習近平總書記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視、親自抓起。每當改革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總書記總是恰逢其時地作出批示指示,給予關心指導。當年,沒有總書記的直接肯定和明確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可能在武平、在福建順利推開,也就沒有后來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展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運動。如今,15年過去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分山到戶的基礎改革任務基本完成,許多地方包括林業部門的同志或多或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林改工作已告一段落的懈怠心理,總書記的重要批示就像一劑強心劑,必將引領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不斷走向深入,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福祉和改革紅利。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精神傳到八閩大地,這場轟轟烈烈改革運動的參與者、決策者、實踐者、受益者都激動不已,奔走相告。福建省林業廳林改處處長徐文輝得到消息是5月25日的下午,當時他正陪同國家林業局林業改革發展司的調研組在武平調研,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徐文輝打了10多個電話,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
除了激動喜悅之情,福建省林業廳廳長陳則生更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擔子。陳則生認為,15年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勢如破竹,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順應了改革開放的大趨勢。如今,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福建省委省政府、國家林業局也在第一時間作出了安排部署,作為具體的執行者,福建林業系統的廣大干部職工必須百倍努力、打起千分精神,勇于先行先試,繼續努力闖出一條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福建新路子。


陳則生說,下一步,全面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福建將首先進行三個方面的探索:一是加快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股份制林場、家庭林場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大標準化建設和推進力度,促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這是因為城鎮化是大方向,農村年輕人向城市流動是大趨勢,需要有專業的市場主體經營山林。二是完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如抵押貸款、資產評估、林權收儲、森林保險等,引導金融資本上山入林。目前,福建在全國率先探索花卉保險,目的就是降低花農應對各種災害的風險。三是按照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要求,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這是福建的首創,對全省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福建將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
2012年12月24日,新華社發布的《習近平特稿》中有這樣一段話:2002年,他對武平縣的林改工作給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以“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為主要內容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來成為全國的標桿。
改革沒有休止符,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歷久彌新,持續不斷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成為集體林區發展的不竭動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再次批示,必將引領集體林區走向生態美、百姓富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原載中國綠色時報2017年7月14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