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伊夫·莎甫納勒
法國最高法院知識產權判例
文/伊夫·莎甫納勒

法國的司法體系中,最高法院為最高裁判機構。最高法院位于金字塔的頂端,除此之外,相比其他司法機構,它還具有以下兩種性質的特性。
首先,它是唯一的:“整個共和國只有一個最高法院”。涉及最高法院的司法組織法典之所以開篇闡述這條基本原則,也在于這條原則最重要,與最高法院的根本基本宗旨——統一司法判例,從而保證司法解釋在全國各地的一致性——密不可分。
有了司法管轄權的唯一性,才能統一司法解釋,才能形成一套權威的司法判例。
其次,最高法院并不構成法院和上訴法院之上的第三級裁判機構。
最高法院的作用基本上不在于實質裁判,而是根據審判的案件事實以及它收到的裁決,判斷法律規則是否得到正確的適用。
最高法院可謂是裁判法院裁決的法官:它的職責在于判斷法官們是否根據提交給他們的案件、他們認定的事實材料,以及遇到的問題,正確地適用了法律。
因此,每次上訴的目的在于推翻法院的裁決,而最高法院必須宣布法律適用要么正確、要么有誤。這種權威不僅是司法的,也是道德的,因此使得立法者委托最高法院肩負其他各種形式的職責。比方說,設置一種意見程序,在某種情況下,使得最高法院能夠提前、甚至在法官判決之前履行職責、進行司法解釋,不再是事后作解釋。
知識產權糾紛涉及重要的經濟利益,自然成為最高法院司法判例關心的重點。全國反假冒委員會(CNAC)估計法國每年欠收60多億歐元。
世界經合組織認為,2007年國際假貨和走私貿易至少達到2 500億美元。從2004年起至今,歐盟海關每年扣押一億歐元的假冒商品。2011年,法國海關扣押約900萬件贗品,其中的30%對于消費者的健康和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盡管國內外出臺了眾多的相關法律,法官依然擁有很大的裁判權,得以充分行使自己的安全以及統一適用法律的職責。鑒于知識產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擁有6個分庭的最高法院將相關案件分派給其中3個分庭:因此,由28名審判委員和8名幫辦委員組成的第一民事庭審理涉及文學和藝術產權的裁決,商事庭的28名審判委員和6名幫辦委員有權審理工業產權糾紛,刑事庭38名審判委員和15名幫辦委員處理涉及走私假冒的刑事案件。這種分工也符合法國知識產權法的特征,即由控方來選擇刑事途徑或民事途徑。涉及專利侵權的案件多半采取民事訴訟;商標侵權、尤其是非法下載等案件則一般走刑事訴訟。假如專業人員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能夠民事、刑事雙管齊下,從中獲利的話,辦案法官常常就會面臨構成該案件特點的司法程序與規則的錯綜復雜。
由此可見,最高法院在這個司法程序技術性強、假冒行為傳播迅速、侵權后果嚴重的混沌世界中起著指點迷津的關鍵作用。
舉四個例子,說明司法判例的多樣性及其影響力:
2016年3月17日,第一民事庭作出判決(索尼移動通訊),適用知識產權法典第L311-1條以及歐盟2001年5月22日指令,判決指出,專有復制權的權利人應當根據司法法官的評判,獲得與私人復制豁免條例所造成之損害相當的公平補償。
2016年6月21日,商事庭作出判決,撤銷巴黎上訴法院的裁決,指出法官應當在何種條件下,根據知識產權法L713-3條的規定,判斷兩個類似商標出現混淆誤認的幾率。
最高法院認為,本案涉及的標志由第三方企業的名稱與具有正常區別功能的品名疊加而成,有可能產生混淆誤認。因此,最高法院認為,應當從更寬的范圍來把握商標混淆與否,而不能僅限于先注冊商標在新商標的標志中占據醒目位置的情況。
刑事庭2014年1月22日的判決撤銷圖盧茲上訴法院的裁決,后者認為法國的法院無權受理一家英國公司通過在法國可以登錄的不同網站,銷售在奧地利偽造的法國作家的一部作品之訴訟案。
最高法院認為,本著歐盟法院2013年10月3日關于先決問題的判決精神,根據2000年12月22日歐盟規章第5.3條之規定,在受理法院管轄范圍內可以登錄的網站上銷售被指控偽造的CD,就能證明該法院有權作為該損害發生的管轄地進行審理。
最后,最高法院對知識產權法典的文本進行合憲性審查:商事庭在2015年7月9日的判決中,拒絕遞交知識產權法典第716-14條第2款的“違憲先決問題”(QPC)。該條款規定,允許分別賠償假冒偽造導致的實際損害和假冒者倘若申請使用該產權所應繳納的知識產權使用費。
這些不同司法判例的共同點:首先日益考慮到經濟的全球化,知識產權法使法官適用國際和歐盟的法規,進行越來越多的司法互助裁判,需要精通不同法律的新的能力。最高法院內部的案件分工與進行實質性審查的法院專業化相匹配。
1962年1月2日法頒布至今,法國政府將發明專利案件單獨交給專門的法院審理。
2009年10月9日第2009-1205政府令規定,涉及發明專利的案件從此專屬大審法院(TGI)和巴黎上訴法院管轄(CPI第D631-2條),該政府令于2009年11月1日生效。
其余的知識產權訴訟(商標、外觀設計、著作權)歸10家法院審理:波爾多大審法院、里爾法院(杜埃上訴法院審理上訴)、南錫、南特(凡爾賽上訴法院審理上訴)、巴黎、雷恩和法蘭西堡。
刑事領域貫徹2004年3月9日關于司法適應犯罪演變的法律,團伙假冒偽造定性為有組織犯罪,由法院專門審理。地區間專業法院(JIRS)匯集富有審理非常復雜的有組織犯罪和金融犯罪案件經驗的檢察院法官和預審法官。明確針對有組織團伙偽造商標以及跨國犯罪團伙的行動。
鑒于訴訟案件的嚴重性并且設計跨國合作,法律將大范圍地區間管轄權授予8處法院:巴黎、里昂、馬賽、里爾、雷恩、波爾多、南錫和法蘭西堡。作為審理這些技術性案件的專家,法官得到專業性的協助(海關、稅務局),不審理比較簡單的案件。地區間專業法院在調查中能夠使用一些創新舉措(臥底滲透、布置竊聽器、多國調查小組聯合行動)。
最高法院司法判例表明,最高法院監督實質審查的法官遵守國際規則,對于國際規則的適用使用起著重要作用。3個例子可以說明知識產權問題的現實性,最高法院肯定會受理。
2012年、2013年頒布的兩條歐盟指令規定設立歐洲統一專利,從此出現了“商標板塊”。2016年6月3日頒布的加強反恐怖主義及其融資渠道的法律指出,大多數恐怖組織都使用假冒偽造,這部法律的實施肯定會導致一種新的訴訟,受最高法院的監督。
最后,議會目前正在討論的數碼共和國法律草案,一旦通過,將會再次引發涉及因特網不同作者和使用者的侵權責任之訴,而互聯網已經最容易侵犯知識產權的重災區。由此可見,知識產權領域的司法判例將會層出不窮而且至關重要。
(來源:中國公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