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近年來戶外旅游在國內的熱度持續升溫。至于這些活動過程中所包含的攀巖、登山、徒步等內容,也跟體育運動之間頗有淵源,具有強身健體和磨練意志的積極效果。
戶外旅游的興起整體上一定是好事,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結果。但令人遺憾,在戶外旅游的參與者之中,有一些視規則與安全如無物的成員,部分“驢友”為了追求所謂的探險精神,熱衷于以違反景區管理規定的方式而身處險地,一旦危險真正降臨時,往往需要當地政府或者管理機構投入大量資源去營救他們,有時甚至為此付出救援者生命的巨大代價。比如在2010年,為了救援18名前往黃山“冒險”的某知名大學學生,一位年僅24歲的當地民警不幸墜亡,此事曾引發巨大的爭議。
當此類事件屢次發生之后,公眾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既然這些人面臨危險是由于自身過錯造成的,為什么還要讓他們免費享受公共資源的服務?哪怕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必須去救援,但因此產生的經濟成本,是否應當由犯錯的“驢友”自己負擔呢?
實際上,近年來部分地區已經順應上述思路出臺了相關規定。比如在2015年頒布的《四川省登山管理辦法》中就規定,如果登山者存在違規的行為,那么在接受相關組織和機構的救助后,應當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以上規定并不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是已經出現了實踐的案例。今年10月,3名“驢友”未經備案,違規穿越臥龍保護區,由于高原反應而向當地派出所求救。當他們在幾天之后獲得救援時,每人因違規被罰款5000元,并被要求分擔4萬元的救援費。
當這些規定和案例相繼出現之后,有關的爭議就消除了嗎?其實未必,也有很多人并不贊同由被救援者自行承擔費用的做法。至于不贊同的原因,倒不是專門為“驢友”開脫,而是人們存在著另一方面的顧慮:對依托于公共資源而成立的救援機構來說,救死扶傷原本就是職責所在,如果以被救援者有過錯為由要求負擔費用,是否意味著救援工作會因此趨于市場化?
比如在美國,有些地區將消防事務交給收費的私人救火站。結果,當火災出現時,那些沒有及時繳費的家庭在沒有人身傷亡和火情蔓延威脅的情況下,可能得不到救火服務。但這里存在一個前提,私人救火站本身就是依靠收費而非公共財政支撐運作。同樣的道理,如果“驢友”向民辦的救援機構求助,后者依照規定收費當然無可厚非。然而,當救援力量來自公共機構時,如果要求“驢友”承擔費用,未來是否會出現救援機構參照對方經濟實力再決定是否全力救援的情況?很多人擔心,在救援機構那里,現在看似要求違規“驢友”付出代價的規定會不會演變為“嫌貧愛富”的觀念?
所以,在處理此類救援活動過程中,應當同時貫徹兩個原則:一是救援無償,二是違規重罰。首先,只要有人身處險境,無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相關機構都必須及時救援,而不考慮經濟利益。打個極端的比方,即便是一個小偷在逃跑過程中不慎墜河,相關機構照樣應當出手援救,這種拯救生命的行為應當由公共資源而非受益者個人來買單。如果發現身處險境是由于受救援者違規所導致的,應當依法對其進行重罰,至于罰款金額的確定,可以結合救援成本的實際支出情況,甚至是幾倍于救援成本,讓違規者為其行為承擔責任。
簡單說來,就是建議在救援問題上采取“收支兩條線”,救人是救人,罰款是罰款,兩者相互之間并非直接抵消的關系,而是由公共機構和相關人員分別承擔各自的法律責任。人們既希望看到更多“驢友”在出行時遵守規則,也希望看到公共機構在救援過程中不被經濟利益所左右。只有當這兩點同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戶外旅游才能在規則保障下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