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溯 陳龍 郭紅超
摘要:本文以成渝城市群為例,利用2015-2016年成渝城市群群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及相關專題資料,結合統計分析技術。綜合分析了影響成渝城市群健康發展重要要素(地表覆蓋、三生空間、經濟、人口、產業、交通)的變化狀況,并探索了城市發展各重要要素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以及對成渝城市群未來健康發展及規劃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地理國情監測;成渝城市群;城市形態;城市發展
1引言
于2016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強調要以強化成都、重慶輻射帶動作用為基礎,以創新驅動和夯實產業基礎為支撐,建設引領西部開發的城市群,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鎮協同健康發展格局。然而目前情況,城市群內部各個城市發展水平明顯存在差異,產業同構、不良競爭的現象依然未消除。在此背景下,依據地理國情監測成果結合專題數據,使用統計分析方法,從客觀的角度來判斷及尋找成渝城市群健康發展的道路,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1研究區域
成渝城市群位于成渝地區,具體范圍包括:重慶市(下文將以上重慶市成渝城市群中的范圍統稱為重慶市)的27個區(縣)以及開縣、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德陽、自貢、瀘州、綿陽(除北川縣、平武縣)、內江、遂寧、樂山、眉山、南充、廣安、宜賓、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達州(除萬源市)、資陽等15個市。
1.2數據來源
基礎數據是利用優于1米分辨率的衛星影像、2016年基礎性地理國情監測成果,參考地理國情普查指標,提取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地類的地表覆蓋面積,提取成渝城市群范圍內的生活、生產和生態空間三大空間格局信息。
用于分析的專題數據來源于2000-2015年《四川省統計年鑒》和《重慶市統計年鑒》,以及各個城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公報》、《土地利用規劃》等。
1.3研究方法
需要用到統計分析指標計算方法如下:
2成渝城市群健康發展狀況分析
2.1地表覆蓋
成渝城市群在市轄區范圍內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房屋建筑、耕地、人工堆掘地三類地表覆蓋占比總和為44%。綠地占比較高的城市為雅安市:內江市耕地面積占市轄區面積最大,該地區第一產業占比較高:成都市房屋建筑占比為該地區最大(8.83%),現階段城鎮化程度最高;重慶市的人工堆掘地面積占比最大,可見重慶市城市開發強度大,城鎮化進程正在快速推進。
2.2三生空間
2016年成渝城市群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占比約為9:6:1。成都市居住范圍較廣,生活空間占比相對較高:雅安市、樂山市生態面積高達84.8%和72.48%:內江市、自貢市和資陽市生產空間占據較大面積。各城市三生空間構成基本成包圍狀圈層結構符合現代城市發展的圈層理論,反映城市的社會經濟景觀呈規則性的向心空間層次分化。
2.3經濟發展
城市經濟等級是指從城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差異來劃分城市等級,將市轄區人口總數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指標參與計算。成渝城市群各級城市之間經濟聯系強度差異較大,表現出明顯的梯度性:城市經濟聯系強度具備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城市等級差異,“雙核”城市的對外經濟聯系方向主要依據就近原則,形成了放射式的空間網絡結構。
2.4產業發展
2016年,重慶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系數高達0.87-0.99,成都市與其他城市之間,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為0.83-0.96。2000-2016年成渝城市群16個市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呈遞減趨勢明顯:第二產業作為成渝城市群主要產業,所占比重平穩中有所上升:成都、重慶市的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其他城市則有相對減弱的趨勢。
2.5人口情況
成渝城市群內部各城市人口密度差異較大。重慶市與成都市作為城市群核心城市,人口密度最高,增長最迅速,受到兩核心城市共同輻射影響中間地帶的城市人口密度較外圍地帶的城市人口密度高。城鎮化水平最高的是重慶市、成都市,重慶市、成都市在2000-2015年時段的城鎮化率和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其它城市。
2.6交通狀況
成渝城市群已建成鐵路有9條,通車里程達到5163.9km;已通車高速公路里程達到7547.8km:已有客運站435個,火車站224個,機場8個,客運港口5個,貨運港口6個。成渝城市群鐵路網密度為27.9m/km2,鐵路輻射范圍廣且密度較高。成渝城市群公路網和高速公路網密度分別為582.1m/km2和40.3m/km2,密度與鐵路相比較大,但高等級道路較少。
3結論及建議
(1)成渝城市群人類社會活動較為活躍,成渝城市群有效兼顧經濟發展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平衡。成渝城市群各個市轄區范圍內,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地類覆蓋面積占總面積的44%,人類社會活動較為活躍。通過對成渝城市群2016年三生空間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整體自然資源富集程度較高,基本形成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態勢,達到生態空間同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平衡的格局。
(2)增強重慶市、成都市作為經濟發展核心引領作用,積極推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建設。成都市、重慶市的房屋建筑及人工堆掘地地表覆蓋面積占比皆為最高,聯系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看出成都市和重慶市的發展速度及經濟實力遠高于城市群中其他城市。應積極推動成渝城市群的經濟一體化發展,加強邊緣城市與成渝以及邊緣城市的經濟聯系,探索多中心協同發展之路。
(3)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產業結構相似度高,分工格局有待調整,外放功能有待加強。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產業結構相似系數較大,產業結構相似度趨同效應十分明顯。未來需促進各城市的優勢產業向集群化發展,實現成渝城市群的協同、共生發展。構建適合網絡化發展的治理機制,提高城市群整體聚合力,形成實現良性發展的空間格局。
(4)成都市、重慶市人口聚集程度高,地級城市發展緩慢,城鎮化水平差異明顯。成渝城市群人口聚集度高,城鎮化率提高迅速。地級城市人口聚集能力不強,發展相對緩慢。城市群內百萬人口以上大城市數量少,對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輻射帶動不足。
(5)成渝城市群交通網絡互聯互通能力有待改善,基礎設施完備度有待加強。成渝城市群內部鐵路覆蓋率不高,且線路等級低;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交通設施分布主要集中在成都市、重慶市兩大城市。成渝城市群內部節點城市之間互通互聯不高,區域的交通網絡建設有待加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