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承 陳星
紙飛機、千紙鶴、紙船,甚至是那個“東南西北中”的小游戲,幾乎每一個人在童年都曾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折紙。只是,人們不知道,在那些或遙遠,或相鄰的國度里,折紙已發展成為一門令人咂舌的藝術。近在重慶,也同樣有這么一群人,在那一方薄紙上,創造出世間的森羅萬象。
群·像
一紙成型,一刀不剪
前不久,執著于定恪動畫的萊卡工作室再一次推出了大作《魔弦傳說》,以日本文化為背景的故事里,男孩久保手不離日本的傳統樂器“三味線”,控制一張張紙片,變成各式各樣的形態。“我也注意到了里面的折紙元素,不過我確定以張電影中那張紙的尺寸,要折出電影里那種尺寸、且鎧甲帶有紋路的武士,一張是不可能的。”
說話的人叫做王刃,從2008年起便迷戀上了折紙。王刃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在“現代折紙”的范疇內,許多大師的作品都由一張完整的正方形紙完成,久而久之,也成為了“折友”們的默認的規則。
在正式的折紙比賽里,“一紙成型”是一項明確的規定。1999年,如今公認是最年輕也是最優秀的折紙大師神谷哲史參加了第三屆日本折紙王大賽,并一舉奪冠,當時參賽的作品“古代龍”也成為了神谷哲史至今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王刃曾先后嘗試19次,按照“折紙圣經”——《神谷哲史作品集》上的教程制作古代龍,直到最后一次才讓自己滿意,“書上有200多個步驟,但其實省略了很多重復的,如果全加上估計500多個。”饒是如此繁復,古代龍也依然只是用了一張紙。
當然,既然是“一張完整的正方形紙”,紙張自然不允許被修剪。同樣是大師神谷哲史的代表作之一,“龍神”在被制作時使用了一張2米乘2米的大紙,整整耗費2個月才完成,被稱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折紙作品。連神谷自己都表示,再也不想做第二遍。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果動用了剪刀,或許所耗費的精力可以少上許多。但即便拋開所謂的“現代折紙規則”,如果動用了剪刀,現代折紙的魅力恐怕便要打上不小的折扣。
三分折,七分整
在英文里,“折紙”的拼寫為“origami”,源于日語中“折り紙”的發音“おりがみ”,可見日本對于折紙的影響力。1911年,世界公認的現代折紙之父吉澤章出世,67年的折紙生涯,吉澤章不僅發明出5萬余種的新折紙圖樣,更和美國人山姆·蘭德里特共同以點、線、箭頭創造了一套用于描述折紙技術的標準語言,至今為全世界通用。其所創立的“濕折法”,對于現代折紙的“整形”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果要仿制一個大師的作品,需要先按照折痕圖的基本折法折完,整個過程類似于傳統折紙。當作品的“基本型”完成,再繼續,就需要通過“整形”來達到作品的最終效果。那么,“整形”又是什么呢?
如果說一件雕塑作品的“粗坯”是折紙中所說的“基本型”,那么對雕塑作品進行塑形的過程,便可對應“整形”。一件折紙作品的神韻,多源于作者自身的美學系統和經歷,所以,折友圈有一句話:“三分折,七分整。”正是“整形”這一步,使得折紙得以登堂入室。這也是現代折紙區別于傳統折紙的一項。
吉澤章所創立的濕折法,概括來講便是讓紙張變潮,使其更容易表現出柔和的曲線。過去,折紙手工的標準之一便是每一個完成的折紙作品都可以平著折出,這便導致了作品大多以二維平面體現。但吉澤章認為,折紙作品需要抓住物體的神韻,而不能只是簡單地復制一些呆板死氣的特征,于是提出了對整形影響巨大的“濕折法”。也正是因此,許多人都認為,是吉澤章促使折紙走向了完全的三維空間。重慶折紙的發展現狀
2008年以前,重慶的“折友”們還沒有一個相互交流的根據地。較早開始現代折紙探索的曹文明當時也不過是通過網絡,和一些四川的“折友”們保持著聯絡交流。這一年,他終于還是連同幾位朋友,在西南大學服裝設計學院的大廳里籌辦了一次現代折紙展,數百件的作品展出,使得許多前來觀展的大學生們對于現代折紙產生了興趣。“當時就有人問我們怎么聯系,趁著吃飯的空檔我就讓一個朋友建了QQ群,這個折紙群就是這么來的。”
時至今日,重慶折紙群內的成員已逾百人,但據曹文明說,這么多年來一直還保持著這項愛好的,其實不過三十余人。曾經接受南開中學邀請,負責興趣班“折紙的藝術”教學工作的王刃也坦言,因為這兩年的工作繁重,投入到折紙的時間也大不如前。可以拿出時間和精力來繼續研究折紙的,更多的還是胡瑞熙和明佳文這樣的在校大學生。
在廣東,有幾位折紙愛好者創立了“嘆為觀紙”紙藝博覽工作室,在國內的紙藝圈內頗有些名氣。王刃也說,幾年前自己去北京參展,見到一位折友自己在家“造紙”,用來進行折紙創作。相比于北上廣等超一線城市,重慶的現代折紙發展還仍有差距。
曹文明認為,重慶的現代折紙圈如今發展不夠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宣傳的不到位,許多人還無法接觸到這個圈子,所以他們正在籌備又一次大型的現代折紙展。“會有一些等人高的大型作品,一張紙鋪開得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吧,所以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
特·寫
王刃:他們叫我“折紙大叔"
從事電力行業土建設計的王刃,對獸類和昆蟲折紙很感興趣,尤其是恐龍。2010年~2011年,王刃受重慶南開中學邀請負責教學興趣課“折紙的藝術”,2012年9月,個人折紙經歷報道登上了《重慶晚報》《都市熱報》、騰訊大渝網等媒體,2013年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國首屆現代折紙作品展”。
“對折、按壓、對齊,方正的紙在他躍動的指尖上被賦予生命,充滿著獨特的靈性……”一朵花在王刃的巧手上幾經翻折便成型了,花朵也沾染了創作者的幾分神韻:細致、靈動、一絲不亂。不同的是,紙花比真花多了幾分溫度。
不是所有人都有彈鋼琴學芭蕾的經歷,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折紙的記憶。王刃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最開始接觸折紙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爺爺會把香煙盒子拿來做成汽車模型,也會教我做一些傳統的船、飛機等,從那時候開始便迷戀上了折紙。”王刃在上小學時也買過一些有關折紙的手工書籍,但真正接觸現代折紙,是在08年暑假,那時他正在上大三。因為當時迷戀恐龍折紙,在網上搜尋恐龍的教程時看到了《神谷哲史作品集》,當時便被神谷設計的古代龍所震撼。神谷哲史的古代龍是王刃心目中的神作,于是后來王刃也開始嘗試做古代龍,然而辛辛苦苦完工后卻敗在了舍友的一句“你折的是雞嗎”玩笑話中。雖被嘲笑,王刃還是堅持一次次地嘗試,當折到第15次時,才終于幻化出了被評為趨于原作的古代龍。到現在為止,王刃已經做了19遍古代龍了。“一張紙上被打滿了密密麻麻的折痕,古代龍的基本線就打了兩個小時,最開始做完一個古代龍要用時三天,細節整形都比較難,從基本型到成型,需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王刃說。
現在王刃也收了很多徒弟會教他們折玫瑰花,王刃笑著調侃道:“男孩子折花是把妹的最好方式。”早些年一位朋友在重慶大學民主湖論壇里惡搞稱呼他為“折紙大叔”,后來王刃因為折紙在重慶大學民主湖論壇出名,所以重慶大學論壇里的人便稱他為“折紙大叔”。對王刃而言,折紙是一份愛好,是一門藝術,是一種長久的堅持,而不是心血來潮的沖動。
曹文明:用折紙調動我們的左右腦
美術專業畢業的曹文明現在從事教育行業,從小就喜歡折紙,2008年,他在西南大學籌備了重慶市第一次現代折紙展覽,重慶的折紙群最開始都是由他建起來的。接下來他還會準備籌辦一個大型的折紙展覽,做一些折紙推廣,力圖發掘更多的折紙愛好者。
“爺爺是一名教師,教語文,同時也教美術,小時候爺爺會教我一些折紙,受到了一些潛移默化的影響,那時開始便對折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曹文明說。最開始接觸的是傳統折紙,逐步到現代折紙,以前要用剪刀裁剪,現在必須由一張完整的正方形紙折出來,不能裁剪、拼貼,折痕需要首先在腦海里構思,考慮先后順序,如果不注意就會亂到返工,這些都無形中增加了折紙的難度。
“不剪不切折制而成,打格、直角角度22.5°設計,每一個細節都不容馬虎,在折紙界完全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從設計到完成的每個步驟、變化都離不開折紙人福爾摩斯般的推理,‘真相往往讓人直呼不可思議。”在曹文明看來,折紙是一項動手、動腦、十指連心,需要思考的事情,能夠鍛煉我們的左右腦,“抽象思維是動左腦,具象思維是動右腦,折紙能夠調動人們的左右腦,提高人們的創造性能力,對小孩和老人來說非常有益。”曹文明說。
曹文明折過龍、螃蟹等各種動物以及一些人物,但最擅長還是折花,例如玫瑰花、牽牛花等。“有時候某一個步驟很有難度,會思考1天、2天,甚至半個月的時間,經過數次嘗試,完成一個作品后的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折紙對于曹文明來說也沒有那么難,有了傳統折紙的基礎,在這基礎上進行創新,傳統的折法加上現代的折法,再慢慢靜下心來塑形,大學學美術專業的他還會將美術功底融入到作品中去,塑造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作品。
“我折過的作品中最難的就是一個戰爭中的人物,因為身穿盔甲,造型困難,步驟又多,前前后后花了很多時間,性子急的人是折不出來的。通過折紙,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創新能力,還能讓人在看待問題上舉一反三。”曹文明說。
胡瑞熙:理科男的“強迫癥"
目前是重慶醫科大學臨床專業的大二學生,當第一次接觸折紙,就覺得很神奇,不減不裁就能完成一個栩栩如生的東西,從折痕展開圖到基本型再整形,每一個分支都能變成一個好看的東西。
胡瑞熙的折紙之路開始于初三,說起來,還得歸功于游戲。“那時玩了一個游戲,很喜歡有個叫天馬的游戲角色,在一次偶然中看到網上有個人折了一個天馬,看到后就很想要一個,于是就看一些折序圖資料學習折紙,遺憾的是太難了折了沒幾步就放棄了。”第二次折紙已經是三年后,那時正在上高三,忙里抽空學了一些比較簡單的折紙,他從只會折平面圖形的新手變成了能折各種動物、人物的高手。現在在他看來,曾經難倒他的天馬現在折起來已經得心應手了。
平時胡瑞熙會經常參加一些貼吧比賽,曾拿過兩次單項冠軍,在私下,他也會經常看一些視頻教材不斷學習。在采訪時,胡瑞熙拿出手機翻開他以前的折紙作品,每一樣作品他都能找出缺陷,“做過比較難的一個作品是機器人總動員里面的瓦力,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來完成,眼睛難度很大,要把三角形的分支折成圓柱形,自己只能有膠水來固定,在眼睛上花了特別多功夫,但還是有很多缺陷。還有這個鳳凰,尾巴上也有很多缺陷,現在這個已經是折的第三次了……”紙張很難對齊,要誤差很小很困難,自己又有強迫癥,誤差大了胡瑞熙便會重新折一個,折一個作品需要很長時間,在整個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出錯都是滿盤皆輸。
2015年8月份胡瑞熙去廣州參加了一個折友聚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人,一起完成一個折紙做成的地圖,寓意“世界和平”,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最終作品捐獻給了聯合國。胡瑞熙折的是一個蝴蝶仙子,跪在地上祈禱。對胡瑞熙而言,折紙早已不僅僅只是一項興趣愛好,“現在只要班上或者身邊的人提到折紙,都會想到我,學校有專門的義工活動是去敬老院教老人們折東西,我覺得這個過程很享受,把自己會的東西傳授給別人很開心,也很滿足。”胡瑞熙說。
明佳文:我說我是一個偽折紙迷
重慶大學建院大三學生,瘋狂愛好各種手工,玩皮刻章鋸木頭,折紙卻是堅持得最久的,高三首次接觸高端折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瘋狂熱愛后又趨于平靜,如涓涓細流浸潤在日常之中。
明佳文在一次逛貼吧時偶然間看到了一個很厲害的折紙作品,作為狂熱手工愛好者,這次無意間的發現開啟了明佳文的折紙生涯。個人混跡江湖一段時間后明佳文便想著找組織,一次偶然機會正巧碰上折紙大神收徒考試,明佳文順利通過成功混進折紙圈。“還記得當時考核教程是eric設計的小矮人,第一次接觸到折紙整形,確實下了一番功夫,但最終還是折騰出來了,不過現在看來真是慘不忍睹。”明佳文說。
明佳文自稱自己為“偽折紙迷”,沒有主攻某一方面折紙技藝,而是廣泛撒網,不管是動物還是人物、折序圖還是cp圖、簡單的還是復雜的,喜歡就下手。“在普通大眾眼中,愛折紙的一定女孩子居多,殊不知,圈內真正的大師都是男生。”作為一個資深折紙迷,明佳文是為數不多圈內女玩家,活潑的性格也成為重慶折紙群里大家的氣氛調節劑。
對明佳文而言,折紙最大的困難就是細節,有很多需要深入到細節上的東西,在很多教材視頻上看不到,讓人指導又不太現實。折紙是分配的藝術,不像音樂、繪畫、雕塑等,它們都屬于加減法的藝術范疇。而折紙,永遠是在單位“1”的一張紙上進行藝術構想和創作。而這創作,不是用剪切和拼接來完成的,必須思慮全面,因為只能“一次成形”。
在明佳文看來,折紙享受的是過程也是結果,是紙張在手中一步一步神奇的形態變化,是靜下心來和紙來的一場對話,是看到作品后的一臉滿足和朋友們的驚嘆。“我可能沒有大神們的天賦和勤奮,也沒有那股子鉆研勁兒,對我來說,折紙就像一件日常丟不掉的事兒,就如喝水一樣。閑暇時折一只小可愛,不自覺的歡心。”明佳文說。
對話玩家
本刊記者:什么樣的紙適合用來進行現代折紙?
依據不同的造型和大小會有不同的標準,手揉紙、牛皮紙、蠟紙、油紙、雞皮紙等等各有自己適合的作品,國外會有更多種類來選擇。
本刊記者:現代折紙中的許多作品步驟繁復,如何進行創作?
物理學家出身的美國折紙大師羅伯特·朗曾經開發出幾款軟件用于輔助,但創作更多還是需要依靠人們的經驗和大腦,當然還會有相關的理論和技巧。
本刊記者:如何學習折紙?
“折紙學院”是折紙愛好者聚集的網絡論壇,有非常豐富和優秀的折紙資源,另外推薦《最折紙》系列書籍和《神谷哲史作品集》《小松英夫作品集》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