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薛龍義
摘要:車城村退耕還林所種植被類型為果園,屬于經濟林;溝口村退耕還林所種植被類型為槐樹,屬于生態林。本文通過ARCGIS10.1對兩村DEM高程數據進行坡度提取、與退耕地塊進行疊加分析,并且比較兩村退耕還林地塊分布的空間位置、數量、面積等得出結論。與車城村相比,溝口村退耕還林地塊空間位置較分散,地塊數量較少,地塊面積較小,開荒地面積較大;車城村退耕還林地塊集中連片分布,地塊數量多,地塊面積較溝口村大。
關鍵詞:退耕還林;不同植被;溝口村;車城村
1引言
退耕還林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的重大工程,黨的十八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進行污染防治、生態恢復,而且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目前國內學者關于退耕還林研究主要有政策問題、農戶適應性、產生效益、農戶生計可持續性等類型,而對退耕還林不同植被類型與農戶生計關系研究較少,如趙健、魏天興、陳致富等對陜西省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區不同植被恢復措施生態效益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溝口村退耕還林地塊種植植被類型為生態林,而車城村退耕還林地塊種植植被類型為經濟林,通過分析兩種不同種植類型下的地塊分布坡度、地塊數量、地塊面積等,得出退耕還林種植植被不同區的農戶生計行為,為今后更好的實施退耕還林提供現實依據。
2研究區概況
溝口村位于臨汾市安澤縣冀氏鎮,地形為低土石山區,相對高度406m,坡傾斜約0°-35°: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3℃,氣溫年較差為29.0℃,年平均無霜日數為175天,所成土壤為褐土、草甸土。車城村位于臨汾市吉縣車城鄉,地形為黃土丘陵區,溝壑縱橫,相對高度350m,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無霜日數為172天,年均氣溫l0.2℃,年均日較差11.5℃,說成土壤為褐土、棕壤土。分布位置如圖1:
3數據與研究方法
3.1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為:(1)從地理空間數據云下載的30m分辨率DEM高程數據。(2)2015年安澤縣冀氏鎮溝口村和吉縣車城鄉車城村承包地(包括退耕還林地塊)調查結果數據。(3)山西省市級、臨汾市縣級行政區矢量數據。
3.2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ARCGIS10.1對DEM高程數據提取坡度,并將其與退耕還林地塊進行疊加分析得出退耕還林地塊分布狀況:應用統計分析兩個村耕地分布、坡度、數量、面積等得出結論。
4結果與分析
4.1退耕還林地塊村內分布
溝口村退耕還林地塊分布在該村地勢相對較低的東北部:車城村退耕還林地塊分布在本村地勢相對較低的南部地區。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從圖2中可以看出溝口村退耕地塊較車城村的面積小、分布較零散:車城村退耕地塊較溝口村的面積大、分布較集中。
4.2退耕還林地塊坡度分布
溝口村的海拔高度為819-1225m,相對高差為406m;車城村海拔高度為912-1262m,相對高差為350m。車城村海拔較溝口村高,但相對高差較溝口村小。由于兩村地形都位于臨汾盆地內,兩村坡度高差不大。通過ARCGIS對DEM高程數據提取坡度,結果顯示兩村坡度范圍都為0-35度。因兩村土壤質地、氣候的差異,使退耕地塊在各坡度段的分布也不盡相同,具體情況如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車城村退耕還林地塊多分布10-15度之間,占車城村退耕總地塊的37.11%,而溝口村退耕還林地塊多分布6-10度之間,占車城村退耕總地塊的33.93%。大于25度的退耕地在溝口村為0,而在車城村也較少分布,僅占車城村退耕總地塊的1.77%。按國家退耕還林大于25度標準,可見兩村退耕還林地塊的分布不合理。
4.3退耕還林地塊數量差異
車城村共222戶,888口人;溝口村104戶,904口人。由于車城村的戶數較溝口村大,且承包地塊是1998年二輪分地時按戶分的,所以兩村承包地塊數差異不大、車城村較溝口村大。而其他地塊數存在顯著差異,如表2所示:(總地塊數不包括退耕地塊數)
從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車城村退耕還林地塊所種植被為經濟林,農戶退耕收益大且農戶退耕的積極性高,使得車城村退耕地塊數較溝口大的多:溝口村戶均人口較車城大,退耕還林地塊所種植被為生態林,農戶退耕地塊沒有收益,農戶迫于生計只得開墾荒地,導致溝口村開荒地塊數遠大于車城村。
4.4退耕還林地塊面積差異
由于兩村退耕還林地塊所種植被類型的差異,導致兩村耕地及退耕地塊的面積存在顯著差異。如圖3:
從圖3中可以看出兩村總耕地面積差異顯著(不包括退耕地塊面積);承包地塊面積差異不大;車城村退耕地塊面積較溝口村大:開荒地面積溝口村遠大于車城村??梢娹r戶在退耕后如果收益不佳,并且沒有更好的就業機會,會重新開墾荒地種植從而增加收入,顯然對當地的生態會造成不良影響。
5結論與討論
5.1退耕地的收入對農戶積極性存在差異
車城村退耕后所種植的果園對農戶收入貢獻大,農戶退耕的積極性高,且兼具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經濟發展呈良性態勢。溝口村退耕后種植的槐樹對農戶收入幾乎沒有貢獻,農戶退耕的積極性較低,僅靠退耕的微小補助金且沒有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隨著近年來糧食價格下跌、物價上漲,農戶迫于生計只能在村內開墾荒地來增加種植業收入,這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將不利于水土保持工程的發展,也不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5.2兩村所處地域差異的影響
車城村屬于黃土丘壑區,土質為棕壤土,氣候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較溝口村大,氣溫日較差大,適宜蘋果樹生長,且產出的蘋果品質好、銷路廣,為農戶增收的好渠道,所以農戶退耕的積極性也高。
溝口村屬低土石山區,土質為褐土,氣候為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較車城村小,不適宜發展同車城村一樣的經濟林,退耕還林種植為生態林。
5.3兩村退耕地坡度大多位于25度以下,主要原因為退耕地塊是從二輪承包耕地中退出,而二輪承包時所分地塊大多為地勢較低土質較好溝谷地區。通過農戶調查發現,農民之所以擁護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最大的激勵是國家的補貼政策:溝口村退耕沒有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對推動參與農民從種植業以外獲得收入以實現農業結構和農民收入結構轉換的目標還遠沒有實現。今后退耕還林實施應更多關注農戶生計的狀況,而不僅僅是補貼。從根本上解決農戶生計,實現農村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