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曉松 顧慧
摘要:建筑高度控制指標是法定規劃體系中控制和引導城市總體空間形態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實際規劃管理中,僅僅通過二維的高度控制指標,難以達到塑造良好城市總體空間形態的目標。需要從城市認知角度出發,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劃定總體高度分區,確定打造的空間軸線,以及塑造強化的建筑高度簇點,通過建筑高度分段細化控制,為構建一個科學合理、格局清晰、整體有序的城市空間形態結構提供有效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建筑高度;高度分區;建筑連續界面
1.現有控規體系下的城市現狀建筑高度特征
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管理中,建筑高度是控制建筑空間形態的重要控制性指標之一,與容積率指標等都對于控制和引導城市總體空間形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內以上海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的控制體系較為完善。在上??焖侔l展期間,控規有效地引導了上海的城市建設,塑造了良好的空間環境和城市形象,尤其是陸家嘴的高層建筑群構成的天際輪廓線,形成了上海的一張名片。
但是,將上海與日本東京的城市鳥瞰照片進行對比(圖1和圖2),上海中心城區內的城市高層建筑呈插蠟燭式隨機分布,而東京的高層建筑呈集聚式簇群分布在各個新城中心。
比較可以看出國內城市在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節點的識別性上顯得明顯不足。
2.城市現狀建筑高度成因分析
目前的控規控制指標對空間形態的控制能力有限,相同的控制指標會產生形態,高度不同的建筑,造成城市空間形態的劇烈異質化,即區域之間空間形態的特色不突出,同一區域內相鄰地塊的形態差異巨大,極不協調。
城市空間的失控并不是指標本身的問題,而是控制方法與指標的制定標準體系缺乏科學性。原有的二維控制體系無法解決三維空間及四維時空的問題,容積率并不能準確反映建筑群空間形態,建筑高度指標的確定沒有與建筑形態模式相結合進行考慮。
具體表現在:
1.建筑高度控制沒有與地塊建筑容量、建筑密度有效對應。對同樣容積率,可以形成不同模式建筑高度控制(如圖3)。
2.建筑高度控制一般僅做上限控制,相鄰地塊的空間高度關系協調控制不足,形成空間形態差異,造成了城市空間的割裂和反差。
3國外優美城市空間建筑高度控制案例借鑒
3.1紐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案例借鑒
(1)紐約區劃一般區高度控制方法
一般地區的建筑高度和后退控制(HeightandSetbackcontroI),在一些片區采用天空暴露法(skyExposurePlane),一些片區根據contextualz0ning設立最大高度。
Contextualzoning規范新建筑的高度和體量,以使新建筑與街區原有肌理相契合。以居住區為例,住區劃分為R1到R10的3類居住空間進行管制,R1-R5為低密度住區,R6-R7為中密度住區和R8-R10高密度住區,分三個層面引導一般地區形成圈層式的基準高度界面。
ContextualZoning往往能夠保證總體空間形態不被破壞。紐約市會設立分區規劃的特別區域(specialdismct),以對其量身定做滿足規劃和城市設計的需求,打造極化高度的空間節點
3.2東京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案例借鑒
東京總體采用一般地區和政策區的總體控制策略。東京采用一般地區和政策區的總體控制策略:
1.角度控制(住宅用地為1:1.25,其他用地為1:1.5);
2.根據鄰接道路的寬度,控制建筑高度:
3.日照控制:
根據以上三個控制原則,分住宅用地和其他用地進行高度控制,在一般地區形成了20-30米區間的基準高度面。
東京中心城區劃定了8個城市再生緊急建設地區,即特殊政策區。在特定區不限建筑高度上限,大幅突破一般地區控制的基準高度,高度單獨審批。東京站、新宿、樞紐站周邊區域的城市功能高度化,政策區的建筑高度通過引導,塔樓高度在150-250米之間,極化了副都心的建筑高度,強化中心的空間感知。
3.3新加坡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的案例借鑒
新加坡總體規劃將新加坡全國劃分為5個規劃區域,細分為55個分區。新加坡的《居住開發控制指引》(DEVELOPMENTCONTROLHANDBOOK:DEVELOPMENTCONTROLPARAMETERSF0RRESIDENTIALDEVELOPMENT)中,對各等級住宅開發的毛容積率做了規定,將其分為三類(高、中、低),每一類又分為2種,一共六種開發強度類型。對各個等級建筑高度(層數)設定控制要求。
建筑高度控制指標對應地塊的毛容積率,毛容積率是通過人口密度、每公頃的居住人數來計算的,容積率等于人口密度乘以系數。新加坡南部的中心城區,劃定為高密度開發強度區,對應控制建筑高度為30層(108米),形成相對均質的基準高度面。一般地區的非居住建筑的高度控制以DGP的土地使用區劃和開發強度規劃(zoning&plotratioplan)確定的容積率為依據。
重點區域設置特殊地區,如城市中心地區(Downtowncore和OrchardPlanningAreas)。特殊地區的商業、辦公和旅館建筑的容積率增加其它影響要素,采取“基礎加獎勵”(basephusbonus)的方式。城市中心區確定了最大高度大于50層作為中心地區的形象標志,其余地區的建筑高度則由35-16層不等,在整體上逐漸向歷史風貌區(唐人街歷史保護區(chlnaMwnHistoricConservatlonAleas))進行坡降。
4基于城市設計角度的高度控制思路
4.1總體控制引導
在總結了國外優美城市空間控制案例,建議高度控制采用一般地區和特殊地區進行總體分區控制。endprint
1)一般地區:采用標準高度控制
實現城區總體層面上的建筑高度協調統一;協調控制單元內的建筑高度,實現整體有序的中觀城市空間,引導形成結構性的框架基底。
2)特殊地區:采用特殊控制引導
通過對特殊區的建筑高度強化或周邊控制,增強對城市空間節點的感知。
4.2城市空間結構性控制引導
與結構相對應的空間架構、空間、高度、邊緣等要素控制下的空間特征極化。對城市設計從點、線、面三個層面劃分,采用不同控制方法。
(一)面控制——高度分區
為了實現中心城總體層面上的建筑高度協調統一:協調控制單元內的建筑高度,實現整體有序的中觀城市空間,引導形成結構性框架基底。嚴格控制一定地區內高層建筑的比例與布局。一般地區應形成標準高度,重點地區經城市設計研究可布局標志性建筑。
標準高度主要運用控規的單元層面,通過分區內建筑高度的比例控制,允許一定比例的建筑高度可以突破標準高度,高層建筑一定區域內集聚,構成中心城區的次分結構。
(二)線控制——空間軸廊
主要是指跨越單元的,并對城市總體格局產生重要影響的城市重要廊道和軸線,是城市重要的連續感知路徑。建議沿重要的城市道路和空間廊道,分級編制城市設計。軸廊包括了以水系綠化為主的空間廊道和以主要道路為主的空間軸線。
空間廊道兩側的建筑高度控制采用一般段和特殊段的控制方法,在一般段采用天際線控制原則(包括層次原則、韻律原則、地標原則),在特殊段(灣頭地段,即視線較好地段)地標節點的選址原則。在特殊段的岸線,注重廊道的對景,采用地標節點選址原則:包括對景原則、河灣凸岸原則。突出特殊段界面優美的建筑輪廓線。
城市主要道路作為構成城市空間軸線的主要部分。包括了城市主要聯系性通道和城市片區級的重要景觀道路。
城市主要聯系性通道,選取城市主要聯系性道路,串聯各公共活動中心的重要景觀通道。為進一步提高道路兩側的城市空間形象,兩側除公共活動中心、歷史風貌保護區、重要開敞空間外,在一些較空曠的地區,研究劃定“鼓勵”建設高層建筑的地段。城市片區級的主要景觀道路,作為片區內以及聯系片區間的主要空間景觀軸線,從城市景觀的角度,對空間效果進行控制。將單元內可突破標準高度比例在主要道路節點進行集聚,形成有韻律的空間軸線界面。
(三)點控制——規劃節點區(結構性節點)
規劃節點區是強化城市功能結構在城市空間上的映射。規劃節點區包括了城市主中心、副中心、區級中心等等,其范圍不是一個閉合的完整區域,可能是多區域尤其是開發潛力較大的區域共同組成的城市中心區。
對于城市中心區強化中心體系的空間結構,極化節點高度。參考日本的特定區規劃思路,允許特殊地區可一定程度上突破高度限制,強化空間差異。強化空間的可識別性。
通過點、線、面三個層面的控制引導,打造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城市總體空間架構以及構建界面優美、特色鮮明、具有標識性強的城市空間節點。
4.3設定建筑高度控制區間標準
傳統控規的高度控制采用五類,一般以10米為段,作為上限指標進行限高控制。以高度區間指標取代原來單純限高的控制,強化對空間形態的控制。
根據對國標建筑規范中建筑使用性質與高度控制關系的研究,將建筑高度劃分為7個建筑高度控制分區。將建筑高度上下限控制結合控制區間,高度區間是建筑高度指標設置的一般性數值依據,一方面區間段高度差相對均勻便于控制選擇:另一方面將建筑高度分級與相關建筑規范引導的高度相匹配,使分級控制與建筑類型相對應,便于空間形態的引導,增強操作性。
綜合建筑技術規范、規劃管理特點,以及目前城市空間的面貌,強調區間劃分的科學性、經濟性與延續性,將城市地區劃分為7個建筑高度控制分區。
在一般性大型居住片區總體高度控制宜根據下列原則確定:
1.容積率=1.1-1.5,住宅建筑高度控制區間應設置在如下區間:12~24M;24~35M;當局部住宅建筑高度超過35M時,應根據地塊建筑高度分區控制圖則布局。
2.容積率=1.6-2.0,住宅建筑高度控制區間應設置在如下區間:24~35M;24~55M:35~55M:當局部住宅建筑高度超過75M時,應根據地標建筑位置與高度的控制圖則確定。
3.禁止建設超高層(100米以上)住宅建筑,禁止布置低層和小高層、高層組合,不宜布置多層和高層組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