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勃 孫濤 褚建偉 張威 李娃
摘要:本文以膠州灣海域為主要研究區域,以1986年和2016年2期LandsatETM/TM影像為數據源,通過目視解譯的方法提取出海岸線,系統分析海岸線的時空變化特征,并根據這些變化特征探討其變化原因。海岸線變遷的主要驅動因素表現為填海造陸、人工養殖池的擴建、沿岸港口的擴建。
關鍵詞:膠州灣;ETM/TM;海岸線;動態演化
1引言
海岸線是陸地與海洋相互作用的前沿,不僅是海域與陸地的分界線,更對海岸帶生態資源、濕地生態系統、潮灘面積變化等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快速準確地監測海岸線時空特征,以便為決策部門提供動態的、科學有效的信息,以實現海岸帶自然資源的綜合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國內有侯西勇等叫做了中國整個大陸海岸線的研究,希望對海岸線變化有系統的監測,實現對大陸海岸線資源的保護、開發與管理。國外則有Boak等也對海岸線的劃分及提取做了詳細的討論。本文以Landsat數據為基礎,通過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http:∥WWW.gscloud.cn/)獲取免費的數據,將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相結合,并將多時相膠州灣海岸線進行疊加,并從岸線形狀、岸線變化速率、港口擴建、養殖池面積變化等角度出發,獲得海岸線的時空變化,以期為海岸帶資源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信息與決策支持。
2研究區概況與數據
膠州灣古稱膠澳,是位于中國黃海中部、膠東半島南岸、山東省青島市境內的半封閉海灣,近似喇叭形。地理區域范圍為35°38′-36。°18′N,120°04′-120°23′E,是一個與黃海相通的半封閉型海灣,因古時屬膠州所轄,故而得名。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有南膠河、大沽河等注入,灣內港闊水深,風平浪靜,海水終年不凍,為天然優良港灣。灣口為青島港(包括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和董家口港區等四大港區)。目前膠州灣全境由青島市管轄,沿岸政區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黃島區(開發區)。
數據源包括1986年LandsatTM影像(30m)和2016年LandsatETM+影像(30m)。在ArcGIS中通過目視解譯進行矢量化海岸線時,需要建立線屬性文件,此時賦予線屬性文件與遙感影像相同的投影坐標系,這既可以保證海岸線的位置不會發生偏移,也能統計出海岸線的總長度。
3結果分析
研究時段內,人工開發海岸帶是造成海岸線變遷的主要原因,但是不同地區的驅動因素不同,表現的形式也不同。膠州灣地區的海岸線一直呈現負增長趨勢,主要和其地理位置有關:,人為的進行填海造陸、圍海養殖池的擴建,使得膠州灣的半封閉型海域縮小,相應的海岸線長度就會減少,因此,膠州灣地區海岸線一直呈現負增長趨勢。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們依托膠州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以灣興港、以港興市。在1986-2016年期間,膠州灣海岸線的變化強度為-1.16%,土地擴增面積達74.43km2,其中由于填海造陸、港口建設所增加的面積達5575km2,占總面積的75%,由人工養殖池的擴建增加面積達18.71km2,占總面積的25%。可以發現,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對膠州灣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如1986年青島至黃島輪渡航線建成通航:1988年黃島二期油碼頭建成:1990年建成了前灣新港區一期工程的2個泊位。而在2000
年以后,膠州灣沿海開發建設更加多樣,海底隧道的開通、跨海大橋的建設等均改變了自然海岸線的走向。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有“逐水而居”的傳統,經過歷代的演變,由圖1、圖2的對比可知,在1986年膠州灣沿岸主要是圍海養殖池、基巖質海岸線,而在2016年則主要是居民區,海岸線也向海一面發生了位移。總的來說膠州灣海岸線變化強度持續穩定,不同時間段內起伏不大,在全區范圍內,變化強度最小,次于江蘇省和上海市。
結論:綜上所述,近30年來膠州灣膠州灣擴增的土地面積達74.43km2,其中由于填海造陸、港口建設所增加的面積達55.75km2,占總面積的75%。而影響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因素,如填海造陸、港口擴建、圍海養殖池的增加,這都改變了海岸線的原始形態:海岸線的變化也和城市的發展、地理位置、人口等因素有關,是一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一概而論;對于自然海岸線,如基巖質海岸線,人類聚集比較稀疏的地方,主要是海浪的侵蝕影響其變化,人為因素比較少。endprint